01 貿易非效率模型是看系數的嗎(FDI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时间:2024-05-21 10:22:10 编辑: 来源:

貿易非效率項是什么意思

貿易便利化

貿易非效率項就是貿易便利化,是指通過程序和手續的簡化、適用法律和規定的協調、基礎設施的標準化和改善,為國際貿易交易創造一個協調的、透明的、可預見的環境

FDI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兩種FDI模式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此較研究

上海國際海事信息與文獻網 發布時間:2007-01-19 瀏覽:23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關系的理論回顧

國際直接投資與商品貿易作為調整資源在國際間分配的直接手段與間接手段,之間的關系是替代還是互補,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模型就是蒙代爾的替代模型以及小島清的互補模型。

蒙代爾最早提出了投資與貿易的替代模型,認為在存在貿易壁壘的情況下,如果直接投資廠商始終沿著Rybczynski線實施跨國直接投資,就能夠在相對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產要素轉換成本基礎上,實現對商品貿易的完全替代。

小島清基于與蒙代爾的不同假定條件及對于外國直接投資本質的不同理解,提出了投資與貿易的互補模型,直接投資并不是將資本作為一般生產要素分配到東道國的行業中去,而是有兩個鮮明的特點:(1)不單是資本的流動,而是包括資本、技術、經營知識的總體轉移,其核心不是貨幣資本的流動,而是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及技術、管理、營銷等技能的轉移。因而在理論模型中,可以不考慮投資母國與東道國間相對為數不多的貨幣資本的增減與轉移,而只需把直接投資視為包括銷售問題的先進生產函數的轉移、移植,這就意味著投資母國與東道國間存在不同的生產函數;(2)直接投資是資本、技術、管理知識的綜合體,由投資國的特定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向接受投資國的同一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的轉移,而不是作為流動性很高的一般貨幣資本流入東道國。基于以上觀點,小島清得出結論認為,由技術先進國家的“邊際產業”(即處于比較劣勢)進行的直接投資將會促進商品貿易。

小島清認為,日本企業的國外直接投資,正是通過這種“邊際產業擴張”,由本國處于“比較劣勢”的企業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因而是促進貿易的;美國企業則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憑借技術優勢,在優勢產業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因而是替代貿易的。

小島清提出的模型和觀點是對20世紀70年代日本企業國外直接投資實踐的理論總結。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間,日本企業的投資模式又有了哪些變化?尤其是隨著我國引進日本投資的不斷增長,日本企業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到底是怎樣的,是真如小島清認為的促進作用嗎?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兩個階段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比較

1.兩階段的劃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外商投資20多年來的實踐,為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提供了較為理想的實踐基礎。

根據我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力度及發展速度,一般將我國引進外資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79-1986年)。

改革開放之初,外商對來華投資的顧慮很多,大多持觀望態度。

該階段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來源于港澳地區,中小資本居多,來自以世界500強為代表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項目很少,外商投資項目的平均規模不足百萬美元;投資項目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層次較低。

(2)逐步發展階段(1987-1991年)。

在這一時期,我國通過加強立法及實行優惠措施,進一步改善了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并對產品出口型及技術先進型外資企業給予更優惠的待遇,改善了投資環境,使外商投資興起了一個高潮。來自美國、日本以及西歐國家的投資日益增長,同時來自臺灣地區的投資也隨兩岸關系緩和而呈迅速增長之勢。

(3)高速發展階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針對“姓社”與“姓資”的問題,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徹底打消了外商對我國經濟改革政策穩定性的顧慮,此后,中國的對外開放開始出現嶄新局面,外商投資項目和金額成倍增加。1992年協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587.36億美元,超過以往13年的總和,實際利用金額110.07億美元,首次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主要形式。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越來越多的大型跨國公司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結構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王洛林、江小涓、盧圣亮(2000)也認為,與初期階段相比,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吸引外資最重要的變化,是大跨國公司投資數額的增加-跨國公司在技術、管理方面的巨大優勢,使得這一時期外國直接投資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上與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初期階段,我國吸引的直接投資以港澳地區的中小資本為主,即使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也以中小項目為主,并且投資企業的技術并不比國有企業的平均水平先進,因而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是當時外商在華投資的主要特點之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大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增加,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明顯提高。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國投資的發展歷程也說明了這一點。

500強企業在我國進行的投資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起步和初步發展階段(1980-1991年)。

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環境的限制,我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投資中的區位優勢不明顯,因而500強企業在我國的投資項目不多,實際完成的項目就更少,且主要位于深圳等少數沿海城市,投資的行業也以勞動密集型及資源利用型為主,并且主要來自日本跨國公司。

(2)大規模發展階段(1992-1996年)。

這一階段500強企業的投資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以歐洲、美國和日本制造業企業為主體,其中來自歐美500強企業的投資項目年均超過3000個。投資行業包括電子與信息、石油化工、通訊、汽車、建材、醫藥及大型機器設備,項目的平均規模超過了2000萬美元。

(3)調整階段(1997-2000年)。

雖然1992-1996年,500強企業在我國的投資已有較大增長,但由于我國的市場尚不夠成熟,許多企業尤其是歐美企業的投資項目都沒有實現預期目標,且受1997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500強企業對我國的投資進入了調整階段,投資項目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投資規模仍然較大。

(4)恢復性增長階段(2000年至今)。

經過挫折與調整,在投資問題上原本就比一般企業要慎重的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投資變得更加理性與成熟,從2000年至今,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投資進入了恢復性增長階段。2000-2002年,500強企業在我國共投資2.50多家企業,其中歐洲企業占40%,美國、日本各占27%。

中小資本的外資企業與跨國公司無論在技術水平,還是在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從以上我國引進外資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初期的外商投資以中小資本為主,多投向勞動密集型行業,屬于生產導向型直接投資。但跨國公司掌握最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投資的行業范圍也比較廣泛,并且是以最能發揮其技術優勢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為主,投資的動機也是多元化,即部分是被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吸引來進行投資,部分是為·了在我國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直接度量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存在困難,而且技術水平的高低也是相對的,但一般來說,由于充足的資本是先進技術的基礎與依托,投資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其技術水平也相應地比較高,因此可以用投資的規模大小來近似地表示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

圖1顯示了1983-2003年根據外國直接投資的項目總數及實際利用外資額測算的直接投資平均規模的變化。

該圖顯示,外國直接投資的平均規模在1992年達到波谷,1983-1992年呈波浪式變化,總體上呈下降的趨勢,從1992年開始,平均規模開始迅速增長,到1999年達到高峰,雖然從2000年開始,又有下降,但整體上還是比1992年之前要高。

結合前面對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三階段的劃分及本節中對跨國公司的代表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國投資的四階段劃分,從外國直接投資的項目規模考慮,我們將整體引進外資的“起步階段”與“逐步發展階段”合并在一起;將500強企業投資的“大規模發展階段”、“調整階段”和“恢復性增長階段”合并,即以1992年為界限,將1992年之前與之后引用外國直接投資的情況進行對比,并分析這種變化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2.兩階段影響的實證分析

(1)1980-1992年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由于從外國直接投資的進入,到形成生產能力,并形成出口,都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要將外國投資者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整體移植到這些企業中,更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因此,投資對貿易的影響是動態的,具有滯后性。

這種滯后性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及我國的總出口額并不只受年度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的影響,還受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影響。

因此,這里為了分析外國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影響,將FDI(當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截止當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FDI-1(上一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1(截止前一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FDI-2(前兩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2(截止前兩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作為可能影響出口額(EX)的變量,運用EViews軟件,分別測算了這些變量與出口額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下(見表1):

表1顯示,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額間有非常強的相關關系。其中,不論是當年、前一年,還是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都要小于當年的直接投資存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而且,當年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相關系數小于前一年,而前一年的又小于前兩年的;在直接投資存量數據中,前一年的存量與出口的相關性最高,前兩年次之,當年的最低。這些比較都顯示出外國直接投資對出口影響明顯的滯后性。

綜合以上各變量與出口相關系數的比較可以看出,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流量和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程度,在整體上比當年及前兩年的更顯著。FDI-1與FDIC-1的相關系數經測算達到了0.978530,說明存在明顯的線性相關。保留FDIC-1作為解釋變量的估計方程為:

該估計方程中,調整后的擬合優度比調整前略有提高,達到了0.9953,F統計值為2331.963,整體方程顯著,且解釋變量也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FDIC-1的系數為2.7463,說明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出口額就會增加2.7463億美元。

(2)1993-2004年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993-2004年FDI、FDIC、FDI-1、FDIC-1、FDI-2、FDIC-2與出口EX間的相關系數見表2:

與表1類似,表2也顯示出,不論是當年、前一年,還是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都要小于當年的直接投資存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

但表2與表1的不同卻更加明顯,1993-2004年各變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中,最大的也只有0.9256,而最小的只有0.7690,而1980-1992年的對應值中,最小的都達到了0.905031,最大的更是達到了0.997863。可見,1993年后的這一階段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程度要明顯地小于1992年之前的時期。

而且在當年、前一年、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系數比較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