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越南對外貿易發展現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現狀與未來)

时间:2024-05-19 21:36:09 编辑: 来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現狀與未來

關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是 2000 年在新加坡召開的領導人會議期間提出的。領導人會晤期間,東盟方面提出中國加入 WTO 對東盟影響的關注,中國方面提出就中國—東盟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進行研究。根據領導人的指示,隨即成立了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經過研究,專家組向領導人提出了建立中國—東盟緊密經濟伙伴關系的建議,其中包括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個建議被雙方領導人采納。�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關系得到比較迅速的發展。到 2000 年,雙方貿易額達到 395 億美元,東盟在中國的商品貿易市場上的份額提高到 8 . 3 %,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在東盟的對外貿易中的份額提高到 3 . 9 %,為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盡管如此,雙方經貿關系發展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中國和東盟共有 17 億人口,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為 2 萬億美元,對外貿易額 1 . 7 萬億美元。據研究,如果在中國與東盟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可以使東盟向中國的投資增加 48 %,使東盟的 GDP 增加 0 . 9 個百分點;使中國向東盟的出口增加 55 %,使中國的 GDP 增加 0 . 2 個百分點 ( 這是東盟秘書處利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 (GTAP) 計算的結果。 ) 。事實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不僅可以增加區內貿易,而且會促進外部對區內的投資以及區內本身的投資,從發展區內的角度來看,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會大大增加。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將會參考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方式。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始于 1992 年,原計劃用15年時間完成。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是通過落實“共同有效優惠關稅”計劃 (CEPT) 進行的。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時間表一再提前,開放的項目一再擴大。1994年,東盟決定把 CEPT 完成的時間由15年提前為10年,即從2008年提前到2003年,規定被列入“暫時排除項目單”的商品 5 年內到期失效 (2000 年),并且使CEPT擴展到未加工的農產品。1998 年東盟決定把實施CEPT 的時間再提前一年,即到2002年,6個老成員國承諾到2000年把85%的CEPT關稅降到0%~5%,2000年把這個比例提高到90%,2002年提高到100%。新成員中,越南到2003年、老撾和緬甸到2005年實現目標。與此同時,東盟還制定了"東盟投資區"建設計劃,規定東盟老成員到2003年,新成員到2010年完成計劃目標。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既包括關稅減讓,也包括非關稅削減。為了削減非關稅障礙,東盟制定"流轉商品便利化框架協議"、"相互承認安排框架協議"等。

當然,盡管中國和東盟之間存在很強的互補性,但是也存在一些相互競爭性很強的產品,因此,在如何安排“敏感產品”的開放,如何保護弱勢產品,也即如何達到雙方互利雙贏,還是有不少難題需要解決。尤其是近年來,東盟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出現很大困難,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外資流入大大放慢,使新競爭性產品能力的形成緩慢。而中國避免了金融危機,經濟繼續保持增長,外資繼續大量流入,形成了許多新的具有競爭性的產品,這種情況使中國與東盟之間出現了新的競爭不平衡的局面,從而使東盟對中國競爭的擔心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存在著東盟對中國競爭的擔心,最終東盟還是同意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其根本原因是東盟不僅看到了競爭壓力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機會的一面。一個擁有 13 億人口、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大市場,對東盟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當然,中國和東盟宣布建立自由貿易區也使人們擔心這會不會使東亞合作產生分裂。應該說,處理得好,不僅不會有損于東亞合作,而且會有利于東亞合作進程,成為加快東亞一體化的一個有利因素。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可以設想它將可能起到三個方面的效應:一是中國和東盟先行在一個大的范圍內建成自由貿易區,把其他國家吸引進來;二是激勵其他國家采取更積極的步驟加快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三是推動整個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步伐,從而激勵東亞領導人及早對“東亞合作展望小組”關于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做出決定,提出落實規劃并開始實施進程。如果是這樣,那么,中國和東盟宣布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就會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合作與一體化進程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從而也就可以體現中國和東盟在推動東亞合作進程中的領導者的作用。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內容

90年代以來出現的自由貿易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自由貿易區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不僅包括取消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還包含內容更加廣泛的經濟合作,甚至涉及經濟領域以外的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即是廣義范圍的自由貿易區,將不僅僅是消除雙方之間存在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還將涵蓋全面的經濟合作框架,如投資、貿易便利化等廣泛內容。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涵蓋范圍和合作領域主要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此外,專家小組還確定了在建立自由貿易區前進行全面經濟合作的優先領域:環境、能源、金融、電子商務和旅游業等。

(一)貨物貿易自由化

關于貨物貿易,根據已達成的共識,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后,除極少數特殊產品外,所有產品的關稅將降至0-6%,并取消所有非關稅措施。

中國的平均關稅雖然目前已降至12%,但比東盟的WTO成員的平均關稅要高出10個百分點左右。我國對東盟的一些主要產品的進口關稅更高。如中國對泰國進口的大米征收高達113%的關稅,對從馬來西亞、印尼進口的棕櫚油的關稅也較高,配額之內的關稅為9-10%;配額之外的棕櫚油征收30%的關稅,另還附加13%的增值稅。東盟國家對此非常關切。

我國與東盟國家在關稅減讓方面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雙方同為發展中國家,都有需要保護的幼稚工業和民族產業,在關稅減讓方面,勢必要適當照顧。因此,中國與東盟關稅減讓的操作將借鑒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關稅減讓做法,將各國減讓關稅的商品分為4類:即包含類(inclusion)、暫時不包含類(temporary exclusion)、敏感類(sensiUve)和一般例外類(general exception)。這4類商品的關稅將分階段進行減讓。

除關稅壁壘外,中國和東盟雙方在彼此市場上都面臨著一些非關稅壁壘,如海關程序、許可證要求、標準要求、知識產權、法規的執行等。有一些非關稅壁壘是來自東盟單方面的,如對簽證和工作證方面要求苛刻等。東盟方認為,中國的非關稅壁壘主要是配額、許可證制度以及其他進口控制措施。如馬來西亞提出,中國共對372項產品,即進口稅目的6%制定了配額、許可證或其他進口控制措施。棕櫚油是東盟國家提到非關稅壁;壘最多的產品,需要進口配額、許可證、特別登記、進口檢驗等。

入世協議簽署后,中國已取消和修改了許多不符合 WTO規則的條令和做法,中國與東盟商談建立自由貿易區將促使中國在消除非關稅壁壘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

(二)服務貿易自由化

服務部門是中國較薄弱的領域,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大大低于東盟國家,同時,與東盟國家的服務貿易額也十分有限。與東盟商談建立自由貿易區不可避免地將觸及服務領域的開放問題,在向WTO承諾服務領域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東盟國家進入中國服務領域的機會,可更好地通過競爭促進中國服務業的發展。當前,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主要體現在旅游業上,因此,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自由化也將首先在旅游業以及與旅游相關的行業展開。此外,教育服務、買粉絲服務、管理技術、保健服務和建筑等也是中國與東盟開展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重點合作領域。但是,貨物貿易自由化仍將是中國與東盟商談自由貿易區的重點。

(三)投資自由化

投資自由化的核心問題是允許國際資本自由流動,要求東道國的投資政策和法規要透明,同時給予外資企業非歧視性的國民待遇。目前中國存在著“當地含量”、“外匯平衡”、“外銷比例”等不符合WTO規則的做法,違背了貿易自由化的要求,需要盡快清除投資自由化的障礙。但由于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實行分階段的投資自由化較為現實。

(四)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

便利化是指減少貿易和投資程序,使國際經濟交易活動變得更加方便,以加快貨物、服務、資本的自由流動。便利化對自由化至關重要。如果貿易和投資的有關障礙都排除了,但程序依然繁瑣,仍然會阻礙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設施、標準化和政策三大類。專家小組建議近期內中國和東盟雙方可以優先在以下幾方面實施便利化,以加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這些方面是:商品技術標準、海關程序、競爭政策、爭端調解及商業人員流動

地理:我國陸上邊境口岸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

二戰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固有的政治、經濟格局被打破,世界新的政治格局雖尚未形成,但世界政治多元化與經濟一體化、集團化、區域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毗鄰國家的關系也已由過去的以地緣政治為主,轉變為以地緣經濟為主,并以地緣經濟促進地緣政治,形成了兩者互動的局面。

中國22800公里的內陸邊界線,自東北鴨綠江口至北部灣北侖河河口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等15個國家接壤[3]。周邊國家實施對外開放政策, 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沿邊境地區口岸體系的形成。繼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后,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緬甸等周邊國家也相應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周邊國家對外開放程度、制定對外經貿政策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外部條件對中國邊境口岸的設置均有一定影響。

1.2 中國內陸沿邊地區條件分析

進入90年代以后,中國沿邊開放與沿海開放相呼應,已形成“海陸同開,東西互濟,南北共興”的格局[3]。勿庸置疑,沿邊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從根本上促進了沿邊帶狀口岸體系的形成。

從城鎮體系形成的角度看,邊境地區口岸最初由主要從事邊民互市貿易的邊境隘口、渡口和集鎮逐漸向從事小額貿易、地方政府貿易,至國貿的有計劃的口岸體系方向發展,乃至向轉口貿易、過境貿易和國際貿易領域擴展,與鄰國合作共建跨國自由經濟區。

2 中國沿邊帶狀口岸體系現狀分析

2.1 邊境口岸的分布狀況

中國內陸九省區構成有機帶狀邊境口岸體系的整體,即地處邊境,有接壤鄰國,沿邊界線內部幾乎環抱我國整個東北、西北和西南帶狀邊境地區。在內陸邊界線上,有國家一類口岸數十個,包括公路口岸、鐵路口岸、內河航運口岸[5](見表1)。

表1 中國沿邊帶狀口岸體系——一類口岸 口岸

省區

公路口岸 鐵路口岸 水運口岸

遼寧省 丹東 丹東 丹東

東 吉林省 開山屯、南坪、三合、臨江、琿春、圈河 集安、圖們、琿春 大安港

北 黑龍江省 綏芬河、東寧、密山、虎林 綏芬河 黑河、遜克、同江、漠河、

區 饒河、撫遠、蘿北、嘉蔭、

內蒙古 滿洲里、甘其毛道 滿洲里 孫吳、呼瑪室韋、黑頭山

內蒙古 二連浩特、啊日哈沙特、珠恩嘎達布其 二連浩特

西 甘肅 馬鬃山

北 新疆 老爺廟、烏拉斯臺、塔克什肯、紅山嘴 阿拉山口

區 口岸、阿黑土別克、吉木乃、巴克圖、

阿拉山口、霍爾果斯、木扎爾特口岸、

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口岸、紅旗拉

甫口岸、都拉塔

西藏 普蘭、吉隆、日屋

西 云南 瑞麗、畹町、河口、磨憨、金水河、天 河口 思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