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紐約時報訂閱板塊推薦(美國的紐約時報有哪些板塊)

时间:2024-05-13 03:05:22 编辑: 来源:

美國的紐約時報有哪些板塊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報紙,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的影響力。它有時也被戲稱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簡稱為“時報”(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創始人是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他們當時打算發行一份比較嚴肅的報紙,來打破當時在紐約盛行的花花綠綠的新聞報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該報寫到:“今天我們發行紐約每日時報的首刊,我們打算在今后無限期內每天早晨(周日除外)發行一刊。”

許多年后該報也在周日發行。今天周日版是紐約時報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聞報道外其中還包括許多專欄如食品、旅游、藝術和其它文化專題。

在新聞報道方面紐約時報將自己看做是一份“報紙記錄”,這個政策的結果是除紐約當地的新聞外紐約時報很少首先報道一個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報道一個事件的話,那么這個報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報紙和新聞社直接作為新聞來源。在美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都提供一份紐約時報索引,其內涵是紐約時報對時事的報答文章。

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收購了瀕于破產的時報,奧克斯在接辦《紐約時報》時就確定了時報的新聞報道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并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他大膽地增刊擴版,在新聞報道上不惜投資,大量增加在當時頗為稀有的國際新聞內容。短短四五年,時報的銷售量就超過了10萬份大關.在他的領導下紐約時報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和聲譽。1897年他提出了紐約時報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聞”。這個格言被公認為對“黃色新聞界”的挑戰。1935年奧克斯去世后,其女婿索爾茲伯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索爾茲伯格領導時報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在他任內20多年,時報的新聞采訪范圍進一步擴大,廣告收入翻了一倍,技術設備得到極大的更新。

時報第四代發行人是索爾茲伯格的獨子,人稱彭區的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他勵精圖治,選拔麥森、羅森索等優秀編輯、經營人才,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彭區在任30年,時報走出了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時報的總收入為1億美元,到1991年,時報總公司的收入已達17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

1992年,經過多年培養后,彭區將時報發行人大印傳給兒子,這便是《紐約時報》今天的掌門人一一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 小阿瑟比父輩更追逐利潤,他試圖促成《紐約時報》平民化,使各種人群都能夠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聞",使得《時報》一度失去公眾的信任.

紐約時報享有可靠的新聞來源的聲譽。它的社論一般被認為是比較開通的。不過實際上它的社論是由許多不同的作者撰寫的,而他們的觀點則從左到右各不相同。

許多保守派人物認為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尤其是它的社論,太自由開放。甚至有許多人就紐約時報對美國政治界的影響著書。與紐約時報相比在紐約出版的另兩份重要報紙紐約郵報和華爾街日報至少在其社論方面比較保守。

不過紐約時報也出現過一些丑聞,比如2003年紐約時報承認它的一個記者杰森·布萊爾多年在其新聞報道中做假。紐約時報的名譽為此大降。布萊爾被立刻解雇。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如社論欄的頭也被迫辭職。

2004年5月26日紐約時報再次承認在它的新聞報道中發生了錯誤。它承認在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爆發前錯誤地促進了公眾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信任。公眾事務編輯達尼爾·奧克倫特在一篇自我批評的文章中寫到:“這個錯誤不是個人錯誤,而是一個系統性的錯誤。我們在報道戰爭時要特別提高我們的標準,小心謹慎地報道,而不應該降低我們的標準。但在時報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中,我們的讀者遇到了一些聳人聽聞的報道,其來源并不十分扎實,其中一些是懷個人用心的匿名人士的斷言。在戰前和戰后時報的記者多次中斷了對一些故事的報道,后來證明這些故事的確不可靠。在許多情況下時報的讀者根本沒有察覺這些更正。……我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新聞報道,這也是我們的讀者應該得到的,也應該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心所要求的,不僅應該揭露那些推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故事的人的戰術,而且應該揭露時報自己是怎樣被這些人利用的。”

2005年7月6日,紐約時報記者茱蒂絲·米勒因拒絕透露消息來源遭法院判刑入獄。

幸運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

每個周六,我們會更新一篇「得到」App里的付費專欄的內容,免費放送給大家。其實「得到」各大專欄中的內容,每一篇都非常精彩。如果你覺得受益,不妨訂閱一下這個專欄,絕對物超所值。

好了,我們第一次的周末放送,選自《萬維鋼·精英日課》里的一篇文章,《幸運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光聽這個題目就覺得很有意思哈,讀了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十億分之一的幸運者!話不多說,來聽萬維鋼老師的這篇精彩文章。

幸運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

摘自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

今天開始,我們來說一本新書:《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作者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但他更著名的身份則是科普達人,有個拍得特別漂亮的系列紀錄片叫《宇宙》就是他主持的,他就是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

“天體物理學”似乎是個有點不明覺厲的題目,但是這本書目前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排名第二!它是一本寫給普通讀者看的天體物理學。你整天忙著要成功,還要平衡工作和家庭!但是忙歸忙,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想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宇宙是完全不可知的嗎?我們可能是生活在一個電子游戲之中嗎?物理學家對這個宇宙到底知道多少呢?

答案是很多很多。我們今天對宇宙的了解,跟一百年之前、甚至幾十年之前都非常不一樣。我們已經有很大的把握知道這個宇宙是怎么回事,而你也有權知道。

偶爾仰望天空的時候,你會想到什么呢?你可能覺得理科生沒有什么情趣,看見天空無非就是想想“光譜”之類的物理學知識。文藝青年卻可能想到宇宙之博大和個人之渺小,想到真理,想到公平和正義……

但事實上,現代天體物理學比文藝青年想象的東西要豐富很多很多倍,也精彩很多很多倍。讀了這本書,下次仰望天空的時候,你會是個更有內涵的人。

比如說,當你看太陽的時候,你應該想什么呢?

你首先應該想……光譜。

1.哪里都好使

牛頓之前的人一般認為天上有天上的法則,跟地球上是完全不同的。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歷史上第一個宣稱不僅僅適用于地球,而且適用于整個宇宙的理論。他的理論還真的解釋了天體運行!天上和地上在這個定律眼中是平等的!你可以想象,對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多么震撼的知識。

這個震撼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每個化學元素的光譜都有自己唯一的特征。隨便給一堆氣體,物理學家拿光一照,看看吸收光譜,就能準確判斷這里面都有些什么元素。

這個工具可太厲害了,物理學家馬上就分析了太陽的光譜。

到這時候物理學家才知道,原來太陽里的各種元素基本都是地球上也有的,無非是氫、碳、氧、氮、鈣等等。只有一個元素地球上沒有,那就是“氦”(He)—— 不過元素周期表里已經給它留了位置,而且現在我們也可以在地球上制造氦。

這是人類第一次得知,原來構成太陽的物質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就是我們地球上也能找到的普通元素!你再分析遠處那些星星發光的光譜,結果也都是平常的元素。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我們并未離開地球,但是我們知道了,別處的物質跟我們這兒的并沒有什么不同。那么如果真有外星人造訪地球,他們乘坐的那個飛碟,也應該是用“普通”元素建造的。

而且別處的物理定律也跟我們這里是一樣的。你考察太空深處的一個雙星系統,他們的軌道在引力作用下互相影響 —— 你一算,軌道正好能用牛頓力學解釋。

而且過去的物理定律也跟我們現在是一樣的。我們知道光是有速度的,我們看幾十億光年以外的地方的星體,看到的其實是那些星體幾十億年以前的樣子。這就讓物理學家能觀察到早期的宇宙。物理學家測量很遠很遠的地方發來的星光的光譜,發現它們跟地球上元素的譜線完全一樣,紋絲不差。這就意味著早期宇宙的原子物理學跟我們現在完全一樣!更進一步,考察太陽發光的情況,物理學家知道引力常數(G)也從來都沒變過。

昨天、今天和明天,東方、南方和北方,這里、那里和所有地方,構成這個宇宙的物質和物理定律都是一樣的!

對想要殖民太空的人來說這可能不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你走到哪也開采不到我們認知范圍以外的元素。

可是對物理學家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 物理定律到處都管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用同樣的物理定律計算……宇宙的起源。

2.宇宙的起源

物理學家的觀測和計算結果是我們這個宇宙起源于137億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

我們已知的物理定律只能從宇宙起源10^(-43)秒之后開始起作用 —— 這就是“普朗克時間”,也是咱們《精英日課》專欄的更新時間:晚上10:43分。物理學一共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引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在普朗克時間之前,四種相互作用是統一在一起的,描述那樣的狀態需要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統一在一起,而這個工作現在還沒做好。

從10^(-43)秒開始,引力就脫離出來,單獨起作用了。那時候宇宙還是個直徑為10^(-35)米的一個小點,但溫度無比的高。

到10^(-35)秒的時候,強相互作用和“弱電相互作用”分開了。到稍微更晚的時候,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分開了。

到一萬億分之一秒的時候,宇宙里有了粒子 —— 夸克和輕子已經出現了。電子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輕子”。這時候宇宙里有夸克和電子,還有反夸克和反電子。2012年的時候,物理學家知道,在當時那個高溫條件下,夸克和電子都可以自由行動,宇宙就好像是一鍋夸克輕子粥。

這鍋粥里的主要活動是正反物質的產生和湮滅。夸克和反夸克,電子和反電子一旦相遇就會湮滅并且釋放兩個極高能量的光子,而在這個時候宇宙的高溫之下,光子又會再產生正反夸克和電子。一個正電子剛剛產生之后,又馬上跟另外一個電子相遇,又湮滅成光。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機制。如果正反物質總是成對產生、成對消失,那為什么我們現在的宇宙里都是正物質,沒有反物質呢?出于某種還不為物理學家完全理解的原因,每十億對夸克和反夸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夸克作為幸存者 —— 我們今天的世界,都是這樣的幸存者組成的。這些幸存者實在太幸運了,如果每個人都是早期宇宙中的一個正夸克,這就等于說今天活著的全體中國人中,只有一個人能幸存!

到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整個宇宙已經膨脹到像太陽系這么大了,溫度進一步下降, 夸克們會被三個一組束縛在一起,形成“重子” —— 也就是質子和中子。

但與此同時,質子和反質子,中子和反中子之間也要不停地發生碰撞湮滅變成光子,光子再生成正和反的質子和中子。正物質的質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

到一秒的時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