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外博士和國內博士含金量(博士含金量高嗎)

时间:2024-06-03 13:11:03 编辑: 来源:

各國博士含金量排名

美國博士學位的含金量為100%,其次是英國,含金量約84%,日本58%,德國44%,中國博士平均含金量可能只有10%。當然,這是平均分數,具體到個人要看其成果。如果1-含金量為水分,則中國博士水分可能高達90%,其次是德國,水分56%。

德國博士學位水分之高反映了其在二戰之后的研究能力及教育水平的衰退。在2009的ARWU學術排名中,沒有一所德國大學進入前50名,但德國產生的博士數量卻幾乎達到美國的一半,明顯是在犧牲質量換取數量(Ref:TheCrisisoftheGermanResearch)。

中國本土大學在創新能力上要超越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近期內,大量的留學博士可以彌補空白。

國外博士的能力真的比國內博士強嗎?

謝邀。接觸過幾個國外博士,也看過一些國外博士畢業論文,整體感覺和國內博士差別不是太大。當然可能跟接觸的不是最好的那批國外大學有關。

給人的印象是,國外大學對博士畢業應該卡的很早,很難畢業,所以國外畢業的博士含金量很高。不過自己親身體會是,國內985水平高校畢業的博士,整體來說水平并不低。可能有這幾個原因,一是現在國內對博士畢業要求也很高,我畢業的學校14年的時候要求當年入學的博士畢業時需要有兩篇還是三篇SCI檢索論文;二是隨著這些年我國整體實力的進步,大學的整體硬件水平較前些年走了很大提高;三是國內高校的軟環境同樣有很大提高,經常能有國外大牛的報告,各種學術會議學生老師也都能參加,在交流中大大提高了學術水平。

國外大學由于 歷史 沉淀,整體水平還是挺高的,當然這里國外指的是歐美發達國家。這些學校牛人多,當然畢業的學生水平高,在頂尖大學畢業的博士這塊,應該和國外還有較大差距,畢竟國內最好的清華北大國際排名一個49,一個七十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慢慢趕上的希望很大,因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穩步前進,經濟基礎決定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又能影響經濟水平,我是這樣覺得。

大家是什么想法,歡迎討論。

能取得萬眾矚目的博士學位,本身就已經足夠說明他在某一學術研究領域的出類拔萃了。學術研究上的能力與在實際工作中取得成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學術能力不等于實踐能力,如同高智商不等于高情商一個道理。

自上個世紀末中國的高校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瘋狂擴招浪潮以來,爛大街的大學生已然無處容身,碩士研究生也是高開低走,很難謀取一份較為理想的工作。隨之而來的博士學位泛濫,學術剽竊造假的丑聞不絕于耳,要位高薪卻低能劣品者不在少數,嚴重拉低了中國博士學位整體的含金量,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連賴以炫耀的學術能力都打了嚴重的折扣,其實踐能力在急功近利的物欲滿足中恐怕也難以提升吧。

外國的博士學位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人家肯定你的是開拓性的發現問題和創造性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中國趨之若鶩的博士文憑在他們眼里充其量是一紙證明而已,絕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免死金牌。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土博士”“洋博士”,完全沒有將能力高下進行比較的必要。

目前來說,在985、211的學校任教,基本要求要有海外科研經歷。因此,就目前博士在高校、科研院所就業情況來看,國外博士占據很大優勢。但這意味著國外的博士能力就強于國內博士,這并不一定。但是,總體上來說,國外博士在個人視野和外語應用能力上顯然要強于國內博士。并且以往國內學術發展欠規范,學術環境欠完善,導致培養的博士生學術水平不高。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大學招聘教師時會優先青睞于美國博士,道理就是這樣的。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科研實力這種情況已經有明顯改善了。

我在瑞典知道一個博士,巨水的。他每天早上10點到校,先上一個小時網,干活半小時,然后準備吃午餐了,然后休息到下午1.30,先祈禱一個小時,再干一個小時活,然后就fika時間了,歇完又干半小時活,然后準備回家了。

當然也有很厲害的,研究簡直狂熱,也是不得不讓人服的。

真的強,而且強很多,倒不是因為水平問題,主要是國內的學術氛圍,在讀博士為發論文混學歷,幫助導師套國家科研經費,而國外整體上科研學術氛圍想對優于國內,如果再加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實驗室要求嚴格,博士基本上可以站在本領域國際前沿,包括參加國際會議和交流。

80%以上的國外博士,比不過我課題組碩士的平均水平

見過的博士不多。就說說自己知道的這一點點吧。首先,國外的博士回國到高校就業,單有一個博士文憑啥也不頂,通常還是要從國外帶項目回來的博士高校才會跪舔。如果既沒資源也沒項目,專業方面沒有過人之處,估計去高校謀生得費點兒勁。國內的博士良莠不齊,優秀的極其優秀,差勁的也不是沒有。總體來說,只要能畢業的還是過得去的。但是不少博士屬于紙上談兵型。☺☺

國外的博士,尤其美國的博士對工科卡的比較嚴,英語好是必須的了。這一點比國內有優勢,還有發論文數量,美國的博士要先上兩年課程,考試通過之后才有幾個繼續搞研究,而中國開設的博士課程相對較少,大部分第一年就開始研究了。現在進211以上高校很多都要求海外博士,沒有辦法。國外大牛很多,成果也相對多一些。

先把問題重新定義一下,歐、美、日一流大學的博士和國內985、雙一流大學的博士相比,哪個更強?答案不言而喻,毋容置疑。

再問一個問題,作為人才計劃引進的各類人才,博士中的精英,其實答案也是唯一的。

所以,問海歸博士與土博士哪個更強,一般而言,答案也不難。野雞大學到處有,那些所謂博士,和買文憑沒有兩樣。

博士含金量高嗎

博士含金量一覽表如下:

中國博士含金量墊底只有10 % 中國博士數量眾多,但平均分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如果美國博士學位的含金量為100%,其次是英國,含金量約84%,日本 58%, 德國 44%,中國博士平均含金量可能只有 10%。

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芝加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

擴展資料:

中國學位制度一般籠統稱為碩士和博士。但是,歐美大學的研究生學位,每一個都要其清楚的定義和嚴格的劃分,其中包括基礎課范圍,專業課時要求,研究內容,研究生資格,學術評審等等。一般的意義上,只要確定博士的名稱,即可以按照高等教育的規定找到其準確的定義。

所以,對于中國大學每一種博士學位應該有教育部十分詳細,清楚的科學定義,否則會發生類似陳丹青教授對博士考核要求的質疑。作為大學教授,我們首先應該對自己領域的學位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認識。

對于博士學位,無論是何種專業,在學生答辯之后,都應該嚴格的質疑該論文是否“對知識有卓越的貢獻。”

“但是在21世紀知識卻是為了實用,求職,專業,甚至功利。至此,知識便從教育的內涵中剝離出來成為社會競爭和生存的手段。如果某種知識在實用中沒有多少意義,就會在教學中淘汰,或者不受重視。任何一門知識的教學大多有明確的目的,比如英語于托福,數理化于出國,文史地于高考,熱門專業于求職等等。

而因材施教和專業訓練使得大學與教育完全隔離開來,成為專門職業的訓練場所。所以,高強度訓練出來的學生托福可以滿分,但交流能力低下。文科考試高分,然而不具備文雅的氣質和高尚的理念。政治第一名卻缺乏思想和激情。

這正如Newman所言:知識越專業,越不成其為知識。如此訓練出來的學生,只具有極強的職業意識和競爭力。但是他們平淡,索味,膚淺,單一,缺乏品味和典雅,沒有個性和風格。”

“如果一個人學過許多高深的課程,而且門門都是滿分,獲得許多學位,這并不一定意味著他受過良好的教育。除非他上過Newman型的大學。一個具備極強的競爭力與生存手段的人,比如在商業和企業方面的獨特能力,不見得需要大學教育。

因為有許多成功的企業人士沒有本科教育。所以成功的定義在今天可以與教育毫不相關。大學的學位對于許多人來說的確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地位的標簽,而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