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外華人常自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為什么)

时间:2024-06-03 03:49:57 编辑: 来源:

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為什么?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中華民族的自稱,被稱為華夏兒女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今陜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陜西關中清姜河)成

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因此,他們是起源于陜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

后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

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后來的傳說的幾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

后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后裔

幾乎所有的姓氏都將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

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

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后

《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后

近年在云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

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這個觀念隨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

清末反抗滿族統治的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取得漢人的支持,激進的革命派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

而溫和的改良派則認為“我國皆黃帝子孫”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蠶食,包括少數民族人士[1]在內的有識之士號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

在面對外國強敵侵略而處于亡國亡種的危機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的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的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的符號

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的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

[2][3]在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全體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共識

為什么海內外的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因為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

炎黃子孫的稱號更能夠凝聚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

炎黃子孫具有的極強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相對于側重于文化的中華民族與莫名其妙的中華兒女,血緣與文化兼備的炎黃子孫更能得到廣大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以及海外華人的認同。

擴展資料

簡單查閱新聞,可以看到炎黃子孫的說法在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里出現的頻率之高,例如近年來連戰、宋楚瑜、馬英九等都曾自詡炎黃子孫,以此顯示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文化相通的骨肉親情,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炎黃子孫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起到重要作用。

炎黃子孫這個名詞強調的是血緣與文化的統合,從四千多年前到今天,炎黃部落聯盟到華夏民族再到中華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學習,炎黃的血脈流淌在我們彼此的血液里,這亦是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的依據。

如此眾多之人均自稱黃帝之后,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世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

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為什么?

因為,我們是炎帝和皇帝的子孫,而炎黃兩帝又是人文初祖,所以海外華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為什么常常自稱為“炎黃子孫”?分析這種說法的歷史依據。

我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語出《國語·周語下》。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后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歷史依據是:

“炎黃子孫”稱謂的來龍去脈

“炎黃子孫”是海內外華人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這個詞的真正出現與廣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雛形“黃炎之后”、“炎黃苗裔”、“黃帝子孫”等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有了,這些都是“炎黃子孫”稱謂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表現形態。《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黃時代沒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這樣的名詞,但卻為后世此類名詞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諸子爭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稱贊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莊子認為“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約半個世紀以后,齊威王鑄敦銘記“高祖黃帝”,自認為黃帝子孫。《國語·魯語》說:“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說明舜、禹皆為黃帝之后。《國語·周語》說:“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豈系無寵,皆黃炎之后也。”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黃帝子孫”等稱謂出現并得到認同的時期。漢高祖劉邦編造了赤帝(炎帝)子斬白帝子的故事,為以漢代秦制造輿論。漢初黃老學盛行,“百家言黃帝”。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10余萬大軍北巡朔方,歸途中“祭黃冢橋山”,開創了黃帝陵祭。王莽代漢時自稱黃帝之后,聲稱“姚、媯、陳、田、王凡五姓者,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黃帝華夏始祖之地位確立下來的是司馬遷。翻開《史記》,第一位進入我們視線的人物就是黃帝。在司馬遷的筆下,不僅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圣賢明君是黃帝子孫,而且秦、晉、衛、宋、陳、鄭、韓、趙、魏、楚、吳、越等諸侯們也是黃帝之后,甚至連匈奴、閩越之類的蠻夷原來亦為黃帝苗裔。如此一來,便把各族統統納入到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譜系中去了。司馬遷堅持大一統歷史觀和民族觀,將黃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雜語”,下啟二十四史,對于國人自稱“黃帝子孫”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漢元帝、成帝時,博士褚少孫補《史記·三代世表》時稱“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王充在《論衡·案書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這說明“黃帝子孫”一詞在漢代主要是指圣賢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

自稱炎黃之后者不乏其人。貴族墓志中祖述炎黃者不勝枚舉。這么多人競相自稱炎黃之后,未必合乎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時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姓氏之學最盛于唐”。唐人林寶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論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風俗通”。而《世本》簡直就是一部黃帝和炎帝的族譜。唐代族譜已不可見,宋明以后的族譜大都攀附歷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遠祖炎黃二帝,故而梁啟超感嘆“尋常百姓家譜,無一不祖黃帝”。宋王朝尊奉炎帝為感生帝,宋真宗尊黃帝崇道教。與宋對峙的遼統治者自稱炎帝后裔。《遼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黃之后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這正是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

魏晉以降至清末以前

雖然炎黃二帝備受尊崇,但“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等詞語卻隱而不顯,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與古代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較淡,對炎黃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于血緣性,“炎黃子孫”一詞的指代范圍較小等因素有關。古代中國是“王朝國家”,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王朝國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說:“遠祖非一,不可遍追,故親盡而止。”竊以為“炎黃子孫”一詞的含義與使用,可能經歷了一個由直系到旁系,由貴族到平民,由血緣到文化,由實指到泛指的演變過程。也就是說,盡管炎黃二帝在古代備受尊崇,但其“文明初祖”和“帝王鼻祖”的形象較之“民族始祖”的形象更為突出,故而“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等詞語無法成為普遍使用的稱謂。

甲午戰爭以后

列強侵華加劇,清廷治國無方,中華民族危機,民族主義傳入,長期蟄伏不顯的“炎黃子孫”等稱謂好像井噴一樣涌現出來,頻頻見諸于書刊報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流行詞語。改良派是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而革命派則是真正的主導者。二者雖然同樣使用“炎黃子孫”,但含義卻明顯不同,改良派認為“我國皆黃帝子孫”,革命派卻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以“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己任的國粹學派,視黃帝為國粹、國魂。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詩云:“人生亦有祖,誰非黃炎孫?歸鳥思故林,落葉戀本根。”滿族貴族盛昱大聲疾呼:“起我黃帝胄,驅彼白種賤,大破旗漢界,謀生皆自便。”清末“炎黃子孫”稱謂的勃興一方面促進了反清革命的興起與勝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黃子孫”真正成為國人廣泛使用的自我稱謂的同時,又縮小了“炎黃子孫”一詞的指代范圍,不利于民族國家的構建。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驅除韃虜”,“炎黃子孫”亦由漢人的同義語轉變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經過五四運動和五卅運動的洗禮,國人進一步形成了“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的共識。

抗日戰爭時期

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浴火重生的時候。“炎黃子孫”稱謂終于在抗戰的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中共中央在給中國國民黨的電報中稱:“我輩同為黃帝子孫,同為中華民族兒女,國難當前,惟有拋棄一切成見,親密合作,共同奔赴中華民族最后解放之偉大前程。”蔣介石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中指出:“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國共兩黨同祭陜西黃帝陵,毛澤東親撰祭黃帝陵文,蔣介石親題“黃帝陵”三字,他們都以“炎黃子孫”自居。學者們紛紛以筆代槍,弘揚炎黃二帝偉績,激勵軍民抗戰士氣。陳子怡先生在《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一耶?二耶?》一文中指出:“非黃帝子孫者,皆納入黃帝子孫之中,而無論何姓,皆黃帝子孫矣”;“所以后世之人,咸謂中華民族皆黃帝子孫也”。錢穆先生在《黃帝》一書中認為,“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是很有道理的。”表達了對“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稱謂的認同。 “炎黃子孫”稱謂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文化尋根”和“文化自覺”的需要。因此,只要這種認同心理繼續存在,“炎黃子孫”稱謂就會繼續使用下去。

希望能幫到你

為什么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炎黃:炎帝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Huang Emperor),以姬水(今陜西武功漆水河)成。傳說他們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