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看youtube會花屏(華為、小米還是 OPPO?來看看這篇長輩手機選購指南)

时间:2024-05-19 13:04:22 编辑: 来源:

為什么看youtube會花屏

設備播放特定文件時出現花屏現象。解決方法:

1、放youtube時,如發生視頻綠屏、花屏,可以先更新圖形驅動程式,假使仍然無法改善,可以試著將瀏覽器里的硬體加速選項關閉。

2、看youtube的時候,出現屏幕花屏,卡頓,這樣僅在在使用某個應用時才會出現花屏就是應用兼容性問題。

看優酷的時候整個屏幕為什么會花?是片子的問題還是屏幕的問題?

像土豆,優酷之類的為了保證傳輸速度所以視頻文件都盡量小

所以分辨率就比較低,一旦你使用全屏就會花屏

暫時沒有像youtube的高清專線

如果你對清晰度要求比較高的話還是建議下下來看

或者可以使用迅雷看看,雖然量不大,但是速度還可以,也比較清晰

為什么電影很少以60幀的形式拍攝播放?

我們先來科普一下。對于觀眾而言,亮度、清晰度、流暢度是觀眾衡量一部電影在技術層面是否優秀的三個最直觀標準。業內,RealD公司推出的3D電影放映6FL認證,是針對亮度;而大家經常聽到的2K、4K標準,是針對清晰度;如今熱炒的24幀、60幀、120幀,則是針對流暢度。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看的視頻都是普通的每秒24幀,高端一點的電影一般會采用48幀,60幀的就更少了。

上圖可以看出,24W虛還有卡頓,24幀已經很流暢但略抖動,60幀非常流暢且清晰。

只有一句話: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超真實體驗”。但由于支持這種牛叉技術的影院太過少數,一般沒有機會體驗到!如果說,24幀屬于“入門"級,那60幀也將是一場“質的飛躍”。

要說為什么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后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后期特效在制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60fps的播放規格。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就要對整個電影行業進行顛覆性改變。

3D大家都比較了解,4K分辨率的播放設備也逐漸開始應用,iPhone 6s已經能拍攝4K視頻,最后這個120fps才是李安這次冒險的重頭戲,他這是把電影拍攝的幀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倍,如果這部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令人滿意,李安帶來的技術革新意義堪比當年的《阿凡達》在3D電影上的技術革新。

120幀/秒,或許將和VR一樣成為電影的下一個關鍵詞。從24到120,電影拍攝幀率是怎么一步步進化的?其實早期的電影拍攝并沒有一個標準,因為那時候采用的是手搖式攝影裝置,拍攝的時候難免會有拍攝速度不統一,而且幀率相差非常大,比如說愛迪生的電影是以40幀/秒拍攝的,而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則是以16幀/秒拍攝的。

后來發展到有聲電影,引入了同期錄音技術,可將聲畫同時錄制到膠片上,24幀/秒能保持最高的聲音清晰度,如果再低的話,音軌上就會有太多的表面雜音,于是24幀/秒就成為了電影拍攝幀率的標準。

超過24幀/秒拍攝的電影就叫“超高幀”電影,有很多電影嘗試以超高幀拍攝:1950年誕生了“全景電影”(也叫西尼拉瑪),這種電影使用3臺攝影機分別拍攝3條方形素材,然后由3臺放映機無縫拼接,投影到銀幕上,以產生3倍寬高比的影像,這種電影是以26幀/秒拍攝的,主要是拍攝風光電影,后來由于放映設備昂貴逐漸被市場淘汰。

在1992年的塞爾維亞世界博覽會上,第一部使用IMAX HD技術拍攝的電影《Momentum》是以48幀/秒拍攝的。1999年誕生了Maxivision 48技術,是結合了48幀/秒和35mm膠片的底片格式,可以以48幀/秒的速度放映影片,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推廣,但是大多數影院依然采用24幀/秒的放映設備,所以Maxivision仍沒有得到廣泛的投入使用。

道格拉斯·特魯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的特效導演)旗下的Showscan視效工作室,在著力推廣高幀率(60幀/秒)結合70mm拍攝技術(能科學上網的可以看一下這個視頻介紹Showscan Digital from Douglas Trumbull),但是到目前為止,Showscan也依然是紙上談兵,除了幾部試驗性的短片,他們還沒有嘗試長片拍攝。

道格拉斯之所以推崇高幀率拍攝,是因為:“理論上,這樣的極致幀率會使動態畫面更流暢,解決攝影機擺動過程中產生的頻閃或晃動問題,帶來更舒適的3D和無可比擬的敏銳與真實感。但這仍然只是理論,因為還從沒有人看過用這種技術拍攝的電影。即便這些都被完美地實現了,這個世界上也幾乎沒有地方能讓觀眾欣賞到它。”

2011年,卡梅隆宣布他的《阿凡達2》將和Showscan合作,采用他們的60幀/秒技術拍攝。2012年,彼得·杰克遜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先行一步,采用了48幀/秒的速度拍攝,后繼兩部霍比特人也是以48幀/秒拍攝。當時業內毀譽參半,批評者認為畫面太過清晰反而像 游戲 或油畫的質感,缺乏了傳統電影的模糊和頻閃效果,也就失去了電影的美感(并非所有影院都能以48fps放映,所以放映的時候有24fps和48fps兩個版本,如果你覺得沒有這種體驗,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影院沒有使用48fps規格放映)。

對此,彼得大帝回應說,“(你們這群沒見識的凡人)等你們習慣了就好了”。李安所采用的影像格式被索尼官方稱為“Immersive Digital”(還未有官方的名稱,網友譯版是“沉浸數字式”),是第一次將3D、4K、120幀/秒這幾種規格結合到一起。

120幀/秒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觀影習慣,比如說3D技術剛開始推廣的時候,也有諸如畫面太暗、會暈的抱怨,李安要解決的問題比彼得·杰克遜還要大,48幀/秒已經給人一種不適應感,120幀/秒帶來的觀影感受肯定是顛覆性的。

但是李安并不是受彼得·杰克遜的啟發,而是受了卡梅隆的啟發,他在拍《少年派》的時候在3D技術上就參考過卡梅隆等人的意見,所有人都告訴他,用24幀/秒拍3D會加大本來就有的頻閃(就是看3D的時候會覺得暈的原因),但是當時沒有更好的技術解決辦法,只能妥協。

后來卡梅隆宣布使用高幀率拍攝《阿凡達2》,給了李安啟發,但是他還是覺得不夠,于是就想到用4K技術來解決清晰率的問題,最終選擇120幀/秒,其實是為了省錢——120幀/秒正好同時是24幀/秒(電影通用)和30幀/秒(電視通用)的整倍數,就可以用同一種格式制作電視和電影。而李安認為《半場無戰事》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因為——

“這部電影的重點就是“感受”,不僅僅是講述故事,而是想辦法讓觀眾體驗,給他們一種全新的經歷。”李安接受3D技術的初衷并不是為了炫技,他和很多使用3D技術的導演和制作公司的意見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就連我們普通觀眾也認為像《阿凡達》、漫威的大場面動作電影才應該用3D,而《建國大業》那種敘事性電影用3D簡直是莫名其妙,而李安反而認為:

“2D和3D最大的區別在于面部拍攝,而不是在于動作或大場面,我覺得2D更適合動作片,而3D更適合拍劇情片,因為3D可以營造更親密的感受。”

所以他對于伊拉克戰場和中場表演兩種不同的主要場景運用了不同的技術處理,戰場場景會盡可能地呈現“真實”鏡頭,也就是用120幀/秒拍攝,預告片里可以看到,在演員跑動的過程中,鏡頭幾乎沒有一點搖晃的感覺。

而中場表演場景是在 體育 館內,有大量的舞臺燈光照明,為了避免大家都擔心的背景過于虛化的效果,只有部分鏡頭(比如無光照的觀眾席)使用了120幀/秒拍攝。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對于男主角比利的面部特寫鏡頭非常多,著重刻畫他的表情和情緒,因為背景虛化本來就很適合大頭特寫,而中場表演的鏡頭則大多是全景。

在看了11分鐘的片段之后,(前文提到的Showscan)道格拉斯說:“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起來他(李安)會給我們帶來一次全所未有的觀影體驗,我簡直激動地顫抖了。”

卡梅隆看過之后更是覺得3D、4K、120幀/秒將成為行業內的最高規格標準,有觀眾評論“這段11分鐘的電影讓我覺得鏡頭、幕布消失了,我看到了最真實的畫面。”其實120幀/秒更大的問題是放映,就連李安自己在拍攝過程中都沒法看到最終效果,因為技術負擔太大了,他在片場拍攝的時候只能用3D、2K、60幀/秒的格式播放。

之前在LA的11分鐘試映,是采用了科視的雙4K激光投影機和贏康公司的7sense Delta Infinity III服務器,配備杜比3D眼鏡,而且當時他們面向的是NAB的行業內技術人員,沒有人比他們更懂行,所以獲得的大多是驚嘆和贊譽。

但是如果想面向普通大眾,李安就要有準備面對整個電影行業的顛覆性改變。普通的影院現在還沒有設備可以同時滿足3D、4K、120fps的播放規格,普通觀眾的反應和接受程度也無法預料,至今為止索尼還沒有宣布這部電影將如何大范圍上映,為了陪李安冒險,索尼在盡可能地尋找方式,甚至考慮了先期放映,但是最終為了大范圍上映,很有可能他們只能把標準起碼降低到60幀/秒以及用2K代替4K。

李安和卡梅隆、道格拉斯等人一樣,都站在了先驅者的行列,希望能通過這種革命讓電影院看電影重新變成一種朝圣般的體驗,一種在電腦手機上無法比擬的體驗,如果可以讓人們重新走入電影院,那么即使是要讓全世界所有的電影院都更換新的放映設備也是值得的。

“改變人們的習慣和顛覆一種文化是非常難的,我的好奇心的確是有點旺盛,但是我已經不年輕了,我不愿再等。”當他拍《斷背山》的時候,很多人勸他的演員,拍這部戲就是葬送自己的演員生涯,結果他的四位演員獲得了三個奧斯卡演技提名,當他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部小說太難銀幕化了,這是自討苦吃,然后他拿到了第二座小金人。

現在,幾乎沒有人對李安說“不可能”三個字。對于《半場無戰事》,想借用一部電影的名字《好戲還在后面》:“Vous n‘avez en買粉絲re rien vu(你們見到的還不算什么)”,我們拭目以待。

據說大導演卡梅隆也大力推進電影的60幀拍攝規格,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更高的幀數能帶來更好的3D效果。觀眾更喜歡看。

為什么至今沒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其實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畢竟原來24幀拍的電影,用了60幀之后膠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后期特效在制作渲染的時候,渲染時間增多一倍。放映的設備也要更新換代,也是阻礙新制式的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很多導演不愿意冒險用60幀是因為據說幀率太高會太有現場感,反而失去了在影院看大片的感覺。

高幀畫面之下觀眾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布景有多假,因為高幀數能避免運動所造成的畫面模糊,尤其是在3D之下會大幅減少頻閃,就是說能讓觀眾看清楚快速運動物體的細節。同時也能清晰的看到演員化妝的細節。那體驗感就不用說了

拍攝一部高幀率電影,并不是換一套攝像機的事,因為高幀率帶來豐富的細節,拍攝、打光、化妝、表演等環節都要重新開始摸索,后期還有處理 幾乎3倍于 24 幀電影的素材,劇組人員要更加努力工作,制作成本當然也隨之增加。

拍攝的幀數提升之后,那么新的問題就來了。光有高速拍攝的設備還不夠,還需要有高速播放的設備。高幀數的影片,影院也需要更新器材,每秒60格的拍攝,需要有每秒60格的播放,否則在24幀的器材上無法正常播放,這個器材費用也是相當高。

總結下,所有成本的增加都會體現在票價上,你會為這些電影的流暢感多花錢買票莫

也有一種陰謀論者認為高幀率電影,實際上是某個投機取巧的道德水準極低的導演及其一群幫兇炒作出來的損人利己的。大家認為呢

因為目前全球絕大部分影院都是30幀的播放器,60幀的很少,150幀播放的更是只有美國那幾家大影院,幀又叫刷新率,為什么60幀和120幀播放電影的電影院這么少呢?

其一:因為30幀拍攝播放電影已經在全球很普遍的了,就像Windows電腦一樣,你出一個更好的電腦操作系統,但是市場已經被Windows占據了,想要取代需要很久的時間,拍攝60幀電影成本也相對昂貴,你拍攝的60幀電影在全球大部分影院還達不到60幀的效果,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其二:60幀電影的優點是畫面更佳的流暢,但是大部分人并沒有接觸過60幀的電影,或者說,壓根就分辨不出來它二者的區別,人們眼睛可以分辨的刷新率在200-300之間,30-60-120幀越高,人們的眼睛的工作量也越大,看的越久,帶來的疲憊感也就越大,這也導致了,本來接觸了120幀的電影的人,卻被眼睛疲勞勸退

其三:網絡普及率,如果說電影院里60幀電影很少,網上的電影資源相對也更少,是大眾了解的比較少,電視機廠家出一款刷新率高的電視機,大眾也不會去買單

總結,30幀電影和60幀電影就好像 汽車 的乞丐版和高配版一樣,一個是夠用,一個是體驗

就算是業余工作者,也會選擇適合補幀和不適合補幀的鏡頭,有些鏡頭就是不適合補幀,或者說補出來就是一坨花屏果凍,在軟件基礎達不到的情況下,再厲害的“補幀師”也沒法做到全片完美補幀,而電影工業是不可能允許“補幀”果凍這種低級問題出現的,即使劇組自己不重視,不在乎,也絕對過不了電影審查(是的,電影審查不止是政治審查,還有技術審查,不過普通觀眾并不關心技術審查)

其次是成本問題,前面說了補幀如果要加入電影工業環節,也肯定是非常復雜的流程,要有專業的“補幀師”來操作,即使技術達標,補完一部電影上千個鏡頭上百分鐘要花多少錢?多少人力?多少時間?而且不光是補幀這個操作要錢,后期渲染也是要錢的,不僅渲染要錢,調色和特效的工作量也是要增加的,24幀補成60幀,成本翻了好幾倍,這些錢加起來絕對不比調色和特效的錢少,所以說題主說的“這個操作成本極低”就是個臆想的結論,根本不成立。有這閑錢我干嘛不直接拍攝的時候拍60幀?太貴了,所以導演們遵循著能看就看的原則

很少以60幀拍攝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60幀的影片畫面流暢,更加清晰。但是有一部分人生理上無法適應,看的時間稍長會頭暈。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成本高,普通的24幀影片每秒的畫面只有24張,60幀的則有每秒60張,對制作人的設備要求更高,制作時間也大大延長。若是科幻電影,特效是很燒錢的,而60幀的特效要比24幀多一倍還要多,成本爬坡式的增長,這也是阻礙60幀影片普及的最大原因。

謝謝 希望能幫到你~

你好,我是老徐。60幀的電影很少,因為從拍攝到后期,成本都相對很大

視頻比特率在一定條件下提高圖像質量視覺效果可以提高名線,增加幀數可以提高到60幀以上,尤其是25/30幀的圖像質量比特率至少需要提高2倍,YouTube的60幀比特率是否高了2倍?4k25幀和1080p60幀會選擇其中一個嗎?目前,60多個屏幕144,240多種屏幕顏色δ e是性價比,考慮到圖像質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幀數的提高。

參考藝術速度限制

4k 5966 kbps 3840 x 2160 25 fps

1080p 2327 kbps 1920 x 1080 25 fps

720p 1247 kbps 1280 x 72025 fps

高清 590 kbps 896 x 504 25 fps

流暢 330kbps 640x6025fps

這是2018年12月的數據。要升級到60幀,需要將圖像質量速度提高近一倍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5g還可以將互聯網視頻幀速率提高到60。您正在查看的數據72幀再次是分數,幀速率使視覺感覺慢得多。VR視頻保留在VR中,具有更高的幀數、更高的 游戲 和對幀速率的追求。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追求下一個圖像質量,追求幀速率,現在平面視頻、 游戲 已經開始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并要求圖像質量,VR尚未滿足最低幀速率要求。

一、每秒拍攝圖片張數不同;

60幀/秒每秒鐘拍攝60張圖片,30幀/秒每秒鐘拍攝30張圖片。

二、畫面流暢度同;

60幀/秒畫面細節更豐富。幀數越高畫面越流暢。 每一幀都是靜止的圖像,快速連續地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象,因此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

三、同一時間下的視頻內存大小不同。

幀數 (fps) 越高,所顯示的動作就會越流暢,文件大小越大。拍攝視頻時60幀/秒視頻內存大于30幀/秒視頻內存

RMVB為什么比較小

rmvb常識篇

RM與RMVB

普通的rm格式是real8.0格式,采用的是固定碼率編碼。多見于VCD-RM,曾

RMVB播放軟件流行了一段時間。但由于VCD片源的先天不足,不夠清晰,所以壓出來的rm也不會清晰。特別是標準在線的225kbps碼率,清晰度簡直慘不忍睹。 RMVB比RM多了一個VB,VB指的就是variable bit,動態碼率的意思!就是real公司的新的編碼格式9.0格式。rmvb(real9.0)和rm(real8.0)在音頻的編碼上都仍舊是采用8.0格式,我們壓片時至少采用32kbps sterero music,通常時44K,MTV類的有用到96K,再高就沒必要壓縮了!

RMVB與壓片

現舉例說明: 如果同為450K,對RM來說固定的就450K碼率,對RMVB來說就是450~900K(默認是翻倍)之間根據畫面的激烈程度進行編碼。最終會得到一個平均碼率,如460.8K。下面有詳細說明: DVDRIP因為數據量大,畫質清晰,將其壓縮為rmvb會獲得清晰的效

DVD果(當然我們壓縮時用的碼率也大)。如果壓成rm格式即8.0格式也會清晰,但不如rmvb來的效果好。不過rm格式的兼容性好,播放對cpu要求也不高,rmvb就需要在高配置的機器上播放才能流暢。 如果將VCD也壓成rmvb格式就不必要了,因為rmvb不是說會使文件清晰,而是要看原電影文件。要想獲得清晰的rm/rmvb,就需要高清晰的原文件,如DVDRIP。VCD格式的,就是用1M的編碼率畫質效果充其量也就與原VCD相似。 這就是2者的區別。這里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因為rmvb而忽略了rm。如VCD壓成real格式就應該使用real8.0格式,即rm,而不要選用real9.0的rmvb。而對于一些生活劇、動畫片等DVDRIP可以用real8.0的rm格式來壓,不必千篇一律的采用VBR編碼。這是誤區!

[編輯本段]rmvb解析篇

“VB”從何而來

所謂RMVB格式,是在流媒體的RM影片格式上升級延伸而來。VB即VBR,是Variable Bit Rate(可改變之比特率)的英文縮寫。我們在播放以往常見的RM格式電影時,可以在播放器左下角看到225Kbps字樣,這就是比特率。影片的靜止畫面和運動畫面對壓縮采樣率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始終保持固定的比特率,會對影片質量造成浪費。

“VB”的優越性

而RMVB則打破了原先RM格式那種平均壓縮采樣的方式,在保證平均壓縮比的基礎上,

飛車畫面設定了一般為平均采樣率兩倍的最大采樣率值。將較高的比特率用于復雜的動態畫面(歌舞、飛車、戰爭等),而在靜態畫面中則靈活地轉為較低的采樣率,合理地利用了比特率資源,使RMVB在犧牲少部分你察覺不到的影片質量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壓縮了影片的大小,最終擁有了近乎完美的接近于DVD品質的視聽效果。可謂體積與清晰度“魚與熊掌兼得”,其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相較DVDrip而言,RMVB的優勢不言而喻。首先在保證影片整體視聽效果的前提下,RMVB的個頭只有300~450MB左右(以90分鐘的標準電影計算),而DVDrip卻需要700MB甚至更多;其次RMVB的字幕為內嵌字幕,不像DVDrip那樣要安裝調試字幕外掛軟件,有時還會出現亂碼;更重要的是RMVB的影音播放只需一次性安裝完解碼器,以后無論影像還是音效都無需另行調試。而DVDrip卻視頻、音頻解碼一大堆,設置不當還會造成音畫不同步、花屏失聲等等毛病。

[編輯本段]rmvb制作篇

一、什么是 RMVB

RMVB 中的 VB,指的是 VBR,即 Variable Bit Rate 的縮寫,中文含義是可變比特率。 RMVB 打破了壓縮的平均比特率,使在靜態畫面下的比特率降低,來達到優化整個影片中比特率,提高效率,節約資源的目的,一般來說,一個700MB的 DVDrip 采用平均比特率為450Kbps的壓縮率,生成的 RMVB 大小僅為400MB,但是畫質并沒有太大變化。這種技術,早在MP3中就得以應用,現在隨著 Real 公司的 Helix Procer 9 的推出,也應用到了視頻領域。

二、制作RMVB

1、制作之前的準備

由于 RMVB 是最新的編碼方式,所以現在只有使用 Real 公司的 Helix Procer 9,才可以制作 RMVB 格式的視頻文件。Helix Procer 9 分為 Basic 版和 Plus 版,Plus 版的功能比 Basic 版要更為強大,但是 Basic 版是免費的,可以在買粉絲://買粉絲.real.買粉絲 下載到。

2、制作 RMVB

如果我們把700MB的 DVDrip 文件轉成平均比特率為450Kbps的 RMVB 文件,大概需要4-10小時(依CPU性能決定),在制作過程中,電腦不能干其他事情,制作必須一氣呵成,如果中途停止,那么只有重新來過了。 * 導入文件。運行主程序,點擊 Browse 選擇待轉換的 DVDrip 文件。如果你的電腦可以正常播放 DVDrip 電影并且字幕正常,那么 Helix Procer 會自動將字幕轉入 RMVB 文件。 * 轉換細節設置。點擊 Audiences 調整壓縮參數,在 Helix Procer 中,已經為用戶提供了很多內置的參數模板,要制作 RMVB 文件,必須把設置對話框右邊以有的的模板刪除,因為 RMVB 不支持多速率。然后在左邊的模板窗口選擇適當的 VBR 模板,這里我們使用 S-450K Surround VBR Download 模板,雙擊這個模板,我們可以看到該模板的更為詳細的設置,其中里面最高比特率為900Kbps,這已經足夠滿足現在所有清晰影片的要求了。下面我們對模板進行細微調整(這個功能只有 Plus 版具備)。 平均比特率決定了靜態畫面的清晰度,對最后生成的文件大小起決定作用;而最大比特率決定了動態畫面的品質,避免了馬賽克的產生。如果你的影片是動作影片的話,那么你需要把最大比特率設置到1500Kbps以上,這樣才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在 Target frame rate 處,可以對影片的FPS進行調整,FPS調整并不影響影片的清晰度,但是會影響影片的流暢程度,同時也對生成文件大小起作用。默認設置為30FPS,如果生成文件過大,你也可以設置成24FPS,因為人眼幾乎無法分辨24FPS和30FPS的差別,設置完成之后,點擊 Ok ,之前的界面中。 * 設置視頻過濾器和版權信息。設置視頻過濾器可以通過點擊 Video Filters 來調整,視頻過濾器用于調整影片畫面的一些設置,推薦選上 Black Level Correction 選項,他可以提高影片的亮度和對比度,其他設置使用默認值即可。在 Clip Information 里面可以設置影片的版權信息(大片出自你手)。 * 開始生成 RMVB 文件。雙擊圖一右下表中的文件項,你可以改變文件的存儲位置。然后按下紅色的 En買粉絲de 按鈕,壓縮就開始了。

三、播放 RMVB

由于 RMVB 編碼較新,所以到目前為止,除RealOneGold2等都可以正常播放外,暴風影音、終極解碼、完全解碼等都能播放,其他版本的 RealPlayer 或者早期的 RealOne,都需要在線升級播放器的編碼格式,才可以正常播放 RMVB 文件。

[編輯本段]rmvb對比篇

經歷了好幾年的默默發展,MP4的價格目前已日趨平民化,論功能,論性能以及質量也得到了消費者的充分肯定和信賴。可以說目前MP4的發展之路,價格因素已不再是阻礙它全面走向普及的唯一障礙。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潛在消費者對MP4保持觀望,甚至抗拒的態度呢?相信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就是目前的MP4太“偏食挑食”的緣故了。 如今的視頻格式可謂五花八門種類繁多,MP4發展至今,能夠被兼容的視頻格式也有不少,如AVI、ASF、WMV、MPG、DAT、VOB等等,但MP4依然沒能讓消費者廣泛接受

WMV播放器。在我們前期的調查中,甚至有讀者義憤填膺地揚言:只要MP4一天不支持RMVB,他就一天不會考慮購買。那么rmvb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對比其他視頻格式,RMVB又具有什么樣的優勢呢?倘若您也對這兩個問題感興趣,那就請跟隨筆者的筆觸,一同去探討一番吧。

RMVB的前世今生

RMVB的前身為RM格式,它們是Real Networks公司所制定的音頻視頻壓縮規范,根據不同的網絡傳輸速率,而制定出不同的壓縮比率,從而實現在低速率的網絡上進行影像數據實時傳送和播放,具有體積小,畫質也還不錯的優點。 早期的RM格式為了能夠實現在有限帶寬的情況下,進行視頻在線播放而被研發出來,并一度紅遍整個互聯網。而為了實現更優化的體積與畫面質量,Real Networks公司不久又在RM的基礎上,推出了可變比特率編碼的RMVB格式。RMVB的誕生,打破了原先RM格式那種平均壓縮采樣的方式,在保證平均壓縮比的基礎上,采用浮動比特率編碼的方式,將較高的比特率用于復雜的動態畫面(如歌舞、飛車、戰爭等),而在靜態畫面中則靈活地轉為較低的采樣率,從而合理地利用了比特率資源,使RMVB最大限度地壓縮了影片的大小,最終擁有了近乎完美的接近于DVD品質的視聽效果。我們可以做個簡單對比,一般而言一部120分鐘的dvd體積為4GB,而rmvb格式來壓縮,僅400MB左右,而且清晰度流暢度并不比原DVD差太遠。 人們為了縮短視頻文件在網絡進行傳播的下載時間,為了節約用戶電腦硬盤寶貴的空間容量,已越來越多的視頻被壓制成了RMVB格式,并廣為流傳。到如今,可能每一位電腦使用者(或許就包括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電腦中的視頻文件,超過80%都會是RMVB格式。 RMVB由于本身的優勢,成為目前PC中最廣泛存在的視頻格式,但在MP4播放器中,RMVB格式卻長期得不到重視。MP4發展的整整七個年頭里,雖然早就可以做到完美支持AVI格式,但卻久久未有能夠完全兼容RMVB格式的機型誕生。藉著近期幾款號稱全面支持RMVB格式的產品,愛國者P881、歌美X750等的相繼面市,強烈要求MP4支持RMVB的呼聲再次響徹整個業界,那么對于MP4,尤其是容量小價格便宜的閃存MP4而言,怎樣的視頻格式才將會是其未來的主流呢?我們不妨來探討一番。

RMVB、AVI、FLV三大熱門視頻概念對比

MP4中,長期的主流格式就是AVI格式,加上目前奧芯的崛起,市面上又出現了兼容FLV格式的閃存MP4機型,并且人氣也是非常的高。那么,RMVB、AVI加上FLV,這三種當紅MP4兼容格式之間又有著什么樣的區別呢?還是讓我們先從基本的概念開始了解。

名詞解釋一:RMVB

Real Networks公司所制定的音頻視頻壓縮規范,RM的后繼產品,可變比特率。

名詞解釋二:AVI

AVI——Audio Video Interleave,即音頻視頻交叉存取格式。最早由Microsoft公司于1992年推出。在AVI文件中,運動圖像和伴音數據是以交織的方式存儲,并獨立于硬件設備。構成一個AVI文件的主要參數包括視像參數、伴音參數和壓縮參數等。而且由于AVI本身的開放性,獲得了眾多編碼技術研發商的支持,不同的編碼使得AVI不斷被完善。而隨著MPEG的崛起,當前流行的AVI格式一般采用DviX5以及Xvid的MPEG4編碼器壓制,視頻的畫質和體積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舉個例子,一部高品質的DVD電影的容量一般為4-5GB,但經過DivX或XviD編碼后的大小只有650-700MB,僅僅為原DVD容量的八分之一,圖像品質卻與DVD相當使得AVI格式成為電影發燒友的首選格式之一。

名詞解釋三:FLV

FLV流媒體格式是一種新的視頻格式,全稱為Flash Video,Macromedia為了盡早用FLV格式來壟斷Web Video應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FLV就成為了目前最主流的在線視頻播放格式,隨著被新一代的視頻播客網站YouTube、土豆等網站的廣泛采用,以及Google、百度、新浪、騰訊、貓撲、Maxthon、雅虎等國際國內著名互聯網公司的相繼投入與看好,還有國際資本大量進入視頻播客領域,FLV格式被極大的推廣。

總結與討論

硬盤類MP4相比閃存類MP4的一大特點就是其所支持的視頻格式的多樣性。但由于長期以來MP4都沒能完全兼容RMVB格式,因而兩種MP4在日常使用中并沒有讓人感覺到之間有什么本質性的區別,因為對于占絕大多數的RMVB視頻,兩者都無法做到“即下即播”或是“即拖即放”。 難怪全面兼容RMVB格式的機型出來之時,業界也為之歡呼雀躍。當然,兼容RMVB格式的播放器除了要獲得REALNETWORKS公司授權外,對播放器芯片的主頻要求也是非常高。而且在前面的三大視頻格式的性能對比中,我們也看到了兼容RMVB格式,對于增強MP4尤其是容量小的閃存MP4的實用性,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意義。

[編輯本段]補充說明

1、DVDRIP VS rmvb

有關DVDRIP和rmvb的比較日漸增多。嚴格來說,二者各具優缺點,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可比性。我這里只是想提一句:在畫質上400M數據量(rmvb)的能和1.4G的數據量(2CDDVDRIP)比嗎?但是400M的數據量損失的只不過是細節和不必要的高音頻碼率,整體畫質和音頻基本滿意。400M/1.4G對于下載和存盤又是個什么概念?AC3效果和44k立體聲對一般人來說是體會不出差別的,另外強調音頻效果的基本可以說是不懂多媒體壓縮概念的(我這里就得罪某些人了)。rm/rmvb格式的最大特點是在保證文件清晰度的同時具有體積小巧的特點。 DVDRIP給我們帶來了高清晰的電影畫質享受,也給rmvb壓縮者提供了優質的片源。DVDRIP因為可以靈活選擇字幕,因此在提供新片方面有優勢。而rmvb因為整合進了字幕,不能盲目壓片,直接用沒有校正的字幕壓出的rmvb即使設置合理、用2pass壓也是失敗之作。因此rmvb在保存經典片、字幕幾經調整的大片方面又價值。雖然rmvb也可外掛字幕,但效果不是很好!不過卻是一種很好的思路,我們應該動觀其變。一直以來,DVDRIP制作小組、字幕小組、rmvb制作小組可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但現在DVD的vob文件-rmvb一部到位也能實現,而且據我的經驗效果很好。如此rmvb與DVDRIP更有一博了。現在好多論壇在提供DVDRIP時也推出了rmvb版本,如牛過、新世界、天堂論壇等。更多的論壇基本是單獨提供DVDRIP或rmvb,如海浩、永飛、急速、新動感等(實際是分流,會員交流上傳、下載,自己沒有相應的制作小組)。 現在DVDRIP的制作也能控制大小了,如采用xdiv格式編碼,音頻用mp3編碼等等,120min的電影最終文件都能控制在1CD,這樣的DVDRIP與rmvb才有可比性!,當然壓成rmvb,120min的大小能控制在350M左右,就根據自己的網絡條件和硬盤大小來選定了。我對于1CD的DVDRIP還是很喜歡的,畢竟在細節上的清晰度優于rmvb。

2、獲得清晰的rmvb——深入認識rmvb的制作

rm/rmvb格式的最大特點是在保證文件清晰度的同時具有體積小巧的特點。高度壓縮格式要保證最終文件清晰就需要一系列優化方案,因此雖然壓制rmvb比制作DVDRIP相對步驟簡單,但想要獲得清晰的rmvb還是需要合理設置和長期實踐的。 這里貼出3個重要的概念: a,rm/rmvb文件的大小計算:文件體積大小(M)=平均碼率×影片長度(秒)/(8×1000); b,動態碼率VBR和2 pass兩次壓縮; VBR的概念上面已經講過。正是由于VBR可以設定最大碼率,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片子中的激烈(高幀率)畫面,如大火熊熊,巨浪滔天,魚群飛躍,汽車奔馳的畫面等將碼率上限調至原DVDRIP的碼率水平,如1100K。但如此一來,最終的平均碼率會偏離,有時甚至更大。從壓縮實踐來看(碼率都是*kbps VBR Download),采用450的,最終碼率甚至可以達到600以上,這樣文件體積就會變大(按照計算公式)。2次壓縮是real9.0默認的壓縮方案,可以精確的控制文件的平均碼率和最終文件大小。但是壓縮時間會增加一倍!要想獲得大家認可的rmvb,90min的rmvb 2pass壓根據機器的配置需要6~10小時。 c,高度壓縮文件的幀率; 這是壓縮rmvb最容易忽視的地方,也是造成rmvb不清晰的最大原因。幀率越大,視頻越流暢,但清晰度降低。反之……,但事實上人眼是看不出15的幀率和30的幀率在畫面流動差異的。國外甚至有人推薦壓rm格式的幀率用15。 早期制作的rmvb都有這個通病,就是幀率用默認的30,要知道原DVDRIP文件的幀率一般是30,好多1CD的幀率實際在23左右,如此壓出的rmvb邊緣毛刺、馬賽克現象比較嚴重。現在這個問題基本得到改善!

3、rmvb的負面影響

最后說明幾個誤區 最大的負面影響是,采用VBR編碼的rmvb格式(real9.0)似乎讓大家幾乎忘卻和排斥rm了。rm/rmvb的清晰度與片源的關系是最大的。我們平時看到的所謂的高清晰rmvb電影,是從高度清晰的DVD/DVDRIP原始文件壓制而來,當然清晰。如果采用real8.0格式,即我們熟悉的rm格式來壓DVDRIP,最終文件一樣是清晰的,而且文件體積更小巧,播放時播放軟件支持更完善、系統資源占用更小。當然因為rmvb采用的是動態碼率編碼,對于一些畫面激烈的大片,在文件清晰度方面肯定是有所提高的。現在的不良傾向是VCD格式的也在用rmvb動態碼率在壓縮,好像,采用rmvb就會清晰似的。VCD格式的就是選1M的壓縮碼率也就那樣,清晰度充其量與原VCD相近。 DVD-rmvb大畫面的影響。DVD/DVDRIP的數據量大,因此原始畫面大是合乎邏輯的,DVD原始畫面至少在512×水平,一般以640×(DVD的變形寬銀幕),576×(寬銀幕)水平多數,更大的有720×水平。而我們熟悉的VCD及rm一般是382×。

[編輯本段]rmvb播放篇

MP3,MP4的視頻功能從出現到今天,算起來也有三,四年時間了,但是現在的視頻播放能力上,除了顯示屏越來越大,分辨率,色度越來越高之外,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轉變,視頻編碼換了不少,但想要在隨身播放器上播放視頻,絕大多數還是需要轉換,而這正是消費者最頭疼的事。并且MP4播放器類產品與PSP等還有所不同,各家品牌之間的MP4產品并不能同一編碼和格式,因此不能像PSP那樣有一個提供大家共享的資源社區,大多數時候消費者還是需要自行轉換格式,而一般二次壓縮之后的視頻文件或多或少的存在顯示缺陷,并且浪費了大量的轉換時間。因此一種易獲得,資源多的視頻格式支持便成為了消費者最迫切的需求。而RM/RMVB格式正好滿足了這一需要。隨著幾款低價RM/RMVB格式直接支持的MP4播放器的上市,RMVB在網絡盛行之后,又成為了隨身播放領域炙手可熱的話題。在此,我們不妨就一起來看看什么是RMVB格式,RMVB格式又有那些優勢? RMVB源自于Real Network公司的RealMedia(RM)格式,該公司是擁有悠久歷史,在網絡媒體上具有強大的技術力量。RealMedia普遍的特點是體積小,能夠適應非常窄的網絡帶寬,RMVB是原有的RM格式的改進,從RM9開始支持VBR編碼模式,并且改進了編碼算法,使其具有更高的要縮率和品質。它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原有的缺憾。相對于隨身領域而言,RMVB格式最大的優勢莫過于動態比特率,“霧化”技術和無須轉換這三點了。 區別與之前的RM格式,RMVB最大的特色就是加入了VBR技術,也就是Variable Bit Rate(可改變之比特率)的英文縮寫。VBR編碼是多媒體文件廣泛使用的編碼方式,例如常見的Mp3、wma、mpeg1、2、4都支持VBR編碼模式!以往我們在播放常見的RM格式電影時,可以在某些播放器看到“xxxKbps”字樣,這就是比特率。影片的靜止畫面和運動畫面對壓縮采樣率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始終保持固定的比特率,會對比特利用造成浪費。 RMVB打破了原先RM格式那種平均壓縮采樣的方式,在保證平均壓縮比的基礎上,編碼器會根據畫面變化的復雜程度設定動態的不同的位率,最高位率一般為平均平均位率兩倍的最大位率。將較高的比特率用于復雜的動態畫面(歌舞、飛車、戰爭等),而在靜態畫面中則靈活地轉為較低的采樣率,合理地利用了比特率資源,使得在犧牲少部分影片質量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壓縮了影片的大小,最終擁有了和固定比特率編碼的文件相近的視聽效果,可謂體積與清晰度“魚與熊掌兼得”。 除了動態比特率外,RMVB格式與傳統視頻格式另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壓縮文件時RMVB采用的特殊的“霧化”技術,而不是傳統丟幀的方式。從平時的使用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一般播放RMVB格式的文件,在放大到一定程度或者全屏時,畫面會顯得模糊,而不是出現“馬賽克”現象。這就是RMVB格式的優勢。在很低的位率下,畫面會顯得很朦朧,但不會出現色塊。而位率超過700kbps之后其畫質開始步入DVDRip!因此RMVB可以在非常低的位率實現相當好的效果。 就目前的市場來看,時常上已有眾多產品普及了RMVB播放功能,網絡上超過85%的RMVB文件都可以直接在MP4播放器上直接播放了。而我們從網上下載的絕大多數RMVB電影顯示都超過了480P,而這個在電腦上播放的分辨率換到屏幕尺寸相對較小的MP4播放器時,清晰度就大大提高了,換句話說,由于沒有進行二次的轉換壓縮,配合RMVB格式本身特殊“霧化”技術和動態比特率兩個優勢,實現了另一種形式的“高清”!在隨身播放器容量不斷增大的今天,我們可以輕松的播放器中拷入多部電影。而無須轉換,直接播放,并且比以往任何一種二次壓縮的視頻格式更加清晰,流暢!這就是直接支持RMVB格式播放器相對于現有視頻播放器最大的優勢所在!

[編輯本段]rmvb軟件篇

RealProcer Plus 由 Real 公司官方出品的新一代 Real 格式音頻、視頻文件制作軟件,它可將 Wav、Mov、Avi、Au、Mpeg 等多媒體文件壓制成 Real 影音流媒體文件(rmvb、ra、rm、ram...),以利網絡上的傳送與播放,支持 Real8、Real9 和 Real10 格式。還可以對壓縮的 Real 格式文件進行剪裁、設定多種采樣率等,是最專業、最強大的 Real 格式媒體制作工具,而且即使是新手也非常容易上手。附帶的 Real 媒體編輯器更是可以切割、合并 Real 媒體文件或修改剪輯信息,非常方便。其壓縮速度不是最快的,但壓縮質量絕對是最好的。 Easy RealMedia Tools 每個文件可以進行單獨設置。 提供了Helix Real Procer9.1還要多的過濾設置 如: 1.可以 進行音頻和視頻同步調整。 2.可以 設置每個影片的壓縮時間長度(略過結尾序幕)。 3.直接支持使用avs。 4.支持調節畫面顏色/亮度.。 內有 Easy RealMedia Editor V1.61;Easy RealMedia ProcerV1.84 。 AVI和RMVB的比較 avi是一個類似于wav的復合格式,也就是說這個格式的文件,具體壓縮方式依賴于文件頭對格式的描述。avi后綴的文件,具體的壓縮方法區別很大。 rmvb 是可變比特率的 real 壓縮格式,通常來說,可變比特率的效果要比常數比特率好,因此相同大小的rmvb文件比rm文件具有更好的效果。 如果實用某些壓縮算法的avi,其實可以壓縮到跟rmvb差不多大小的。 對于軟件開發者來說,avi 和 wav 都是比較痛苦的格式,因為他們本身的壓縮算法是不固定的,而且能夠支持的壓縮算法還在不斷的增加中,所以就存在,你的播放器某些avi能播某些avi卻不能播的情形。 如果你的avi這個剛好是不壓縮的話,那么這個rmvb真的會看不出什么區別來,因為1/4的壓縮量,肉眼基本上是不可見的。 至于說誰的質量好其實不固定,在相同的壓縮量下,各種算法的性能差異并不大。現在你的兩個文件壓縮量都不同,自然無法用來比較avi和rmvb兩者的質量。 RMVB優勢篇 概括優勢:rmvb現在贏得大量市場份額,不論是BT還是在線視頻,都有RMVB的一份。因為rmvb格式出色的畫質和眾多優秀軟件(如Easy RealMedia Procer)的支持。

Easy RealMedia Procer rmvb畫質實際考察 在較低平均比特率下如400-500kbps下,XVID和DIVX畫質幾乎無法觀看,畫面中除了色塊就是色階,除非是極低的分辨率。此時RMVB編碼能應付大多畫面,與原DVD相比除了一些特殊場景只不過是畫面色彩稍顯暗淡,清晰度稍稍降低,但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這種情況下唯獨就只有H.264的畫質能與rmvb相抗衡。 rmvb的支持度相比H.264要好得多,如今大部分MP4都能支持rmvb的播放。

華為、小米還是 OPPO?來看看這篇長輩手機選購指南

配置、品牌、軟件更新、生態體驗…… 在挑手機這件事情上,我們對于自己的下一部設備早已有了這樣那樣的規劃。

因此逢年過節回趟家,除了「修電腦」之外我們偶爾也會遇到需要幫長輩出謀劃策「挑手機」的情況:

所以本次圓桌中,我們就請到了 Matrix 社區運營和 10 位 Matrix 作者,如果你偶爾也為「該為長輩選一臺怎樣的手機」發愁,他們的選擇經驗可能對你有用。

因為職業和興趣愛好的緣故,小一輩里我算是對手機數碼「比較了解」的那一個,所以家里長輩在買手機的時候大多會問一下。雖然很多時候,父母這一輩對我的「買粉絲」只是一種形式,他們有自己的圈子,換手機時最終往往也會跟風「兄弟閨蜜」進行選擇。

但對于爺爺奶奶而言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一來相比父母輩他們的參考來源更少,二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能直接使用我們這些小輩淘汰下的舊手機,尤其是早期的 Android 手機存儲容量都很有限,而現在買粉絲動輒數 GB 的緩存和聊天數據實在有點吃不消。

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去看望爺爺奶奶都是去「清理手機緩存和買粉絲文件」,而在摸清楚爺爺奶奶的需求之后我選擇了新手機 —— 華為暢享 9e。

老人對手機的要求并不是沒有,而是他們的實際需求不容易察覺。爺爺奶奶他們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我父親或者姑媽淘汰下來的華為 / 榮耀系列手機,這當中老人最需要的是類似極簡桌面這樣的特殊主題或操作界面,這樣他們可以更輕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用的軟件,比如買粉絲;另外由于主要使用買粉絲,所以他們也需要機身存儲容量大的手機來解決買粉絲緩存和聊天數據問題,這也是我決定買新手機給老人的關鍵原因 —— 老人家看到手機時不時彈出的「存儲空間不足」肯定會不知所措。

結合此前的使用習慣以及需求,我依然決定在華為 / 榮耀里面選擇老人使用的機型:容量大、有「大字主題」以及大電池 —— 老人經常忘記充電,而如果出門手機沒電,聯系不上老人家也夠讓晚輩著急的。

性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了,硬要說 4GB 的運存其實多余,3GB 就完全夠了;更重要的是 64G 的機身存儲,支持簡易模式桌面,可以將字體調大老人可以看的很清楚,大容量的電池配合上 MTK 處理器,放上三天不充電都沒事;只需要再買一個保護套加強保護防止摔下來屏幕碎了,這樣再去拜訪爺爺奶奶的時候做個教學,教他們熟悉如何撥打買粉絲視頻就萬事大吉了~

現在我的爺爺會時不時地主動打買粉絲視頻給我,沒事兒聊幾句或者問問我什么時候再去奶奶家吃飯,用到的這部手機價格不到 800 元。就是這樣一臺在我們看來并不是很好的手機,可能在接下來至少幾年時間里都不會讓爺爺奶奶覺得難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滿足老人使用手機的真正需求。

先說一下大背景,目前給我爸換新手機的情況是 從功能機轉智能機轉換 。

我爸的年齡已經大了,之前使用的一直是老人機,所以要考慮邏輯簡單、上手方便;由于剛剛使用智能機,我爸對手機的整體要求不高,僅限于接打電話,對于下載各種 APP 的需求幾乎沒有。疫情期間各種場合均要求展示綠碼,所以頂多再加一條支持我們當地綠碼的 App 就行。

既然是買給我爸的手機,自然不可避免的就是我要承擔售后的任務,所以系統和我的主力系統一致也很重要,這樣我就可以照著自己的手機進行同步講解。考慮到自己今年入手的 iPhone SE 2020 版用起來還不錯,結合我爸的實際使用習慣,最后購買了容量是「乞丐版」的同款機型。

整體上 iPhone 的按鍵較少,可以相應地減少一些誤操作,大大地減少了我講解按鍵的「課時」量。退出、切換 App 等操作,我只要告訴他按幾下 Home 鍵就好了,即便是亂按了幾下也不會出什么事。

多設備同步下載 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功能。我在我爸的手機上登錄了同一個 Apple ID,在他需要下載新 App 的時候也不用費勁去找,只要我在自己的手機上下載,他的手機上也就自動出現了,這一點在實際操作時非常實用;再一個就是 通訊錄 的同步問題。不管輸入法做得有多智能、多人性化,在記電話這件事情上,我爸總是叫我「給他弄上去」,現在直接用 iCloud 同步通訊錄,對我來說要方便很多。

最后還有一點,iPhone 只有一個 App「菜市場」,在權限設置上也相對比較嚴格,能夠較好地規范 App 的各種騷操作、規避流量偷跑的情況,對于剛剛從功能機轉化過來的他來說也是一種用戶友好。

我給母上大人準備的最新一臺手機是諾基亞 7 Plus —— 沒錯,就是你們現在想到的那個諾基亞,當時它在我選擇困難癥發作時從紅米榮耀一眾機海中脫穎而出,成為送給家人的禮物。

看到上面諾基亞 7Plus 的照片大家有沒有覺得有 Pixel 2 XL 那味了,個人和家里人都很喜歡這種沒劉海、打孔、藥丸,上下巴還等寬的全面屏。加上它秉承了諾基亞一貫的做工,鋁合金的中框加上摸過就知道有多爽的諾基亞聚碳酸酯后背(其實這臺是鋁合金后背加上涂層模擬的聚碳酸酯觸感),配合輕薄機身,白金的撞色設計加上背后那個金色的指紋識別環,拿出去別人一看都不會覺得這只是一臺千元機(別看官方那 2000 多的唬人售價,淘寶 600-700 就有了)。

而且它還有很多符合父母機的特質:夠用的驍龍 660、瘋狂殺后臺帶來的長續航(可以避免后臺各種毒瘤,買粉絲是有系統級白名單的)、 鋁合金后蓋不怕摔 (父母容易摔手機,拿著后蓋碎的手機也舍不得換)、 可以插內存卡拓展內存 等等,就算現在買給父母也是合適的,如果想要新出的機子那么其實諾基亞現在剛出的幾臺也不錯。

另外推薦的一臺就是紅米的 10X,這個其他人推薦的內容就特別棒,大家可以直接參考。我的想法是如果父母在手機上經常有看劇、玩 游戲 之類的需求,那么 紅米 10X 是目前最便宜的 5G 手機 ,這樣即使現在用不上,父母以后也不用頻繁換手機。

至于我的母上大人,和大部分父母差不多,99% 智能手機使用時間都是在買粉絲上,她嫌其他操作太麻煩,主動讓我 把后臺鍵禁用了 ,把手機變成一臺 買粉絲專用機 。還別說,現在基本上所有日常生活操作都能在買粉絲上完成了 —— 看新聞、買菜、叫外賣、打車…… 買粉絲里面操作比較簡單統一,這樣我們不用教父母也不用學,大家都方便。

我甚至給家里人都弄了一張無限流量卡,大家就不用糾結 WiFi 還是數據了,父母滿意的點和我們很不一樣,我們糾結的點可能是手機性能好不好,性價比高不高,他們可能在意分不清 Wifi 和流量,出門心疼那點流量錢又小心翼翼地用,感覺 弄張無限流量卡讓母上大人能夠出門隨時打買粉絲視頻電話比送她臺手機還高興 (:з」∠)。

為父母選手機的時候,我會結合他們的日常使用情況,從需求、品牌、價格等方面出發。下面以我父親的紅米 Note 8 選購歷程為例,介紹我個人的選機思路。

今年 3 月中旬,父親的紅米 5 突然花屏死機后無法救活,小米售后表示需要返廠檢測。父親便說重新買過一臺。經過以上篩選過程,最終有 3 款手機入圍。分別是紅米 Note 8、魅族 16X 和 realme X。

綜合考慮下來,在功能上可圈可點的 MIUI 成為了關鍵因素。正所謂「愿你刷機半生,歸來仍是 MIUI」,經過一番設置(關閉「許多」廣告、調大字體、安裝所需應用、限制應用安裝與后臺存活、設置流量用量、開啟云同步、鎖定桌面布局 ……)后的 MIUI 系統,無需過多操心,回家的時候幫父母的手機清理垃圾、更換貼膜即可。

母親的紅米 7 于 2019 年 4 月購買,從魅藍陣營轉入紅米陣營,統一家中的手機陣營會解決不少麻煩 —— 數據線、接口、操作習慣,遇到問題時父母可以互相幫助,如果問題比較棘手,身在學校的我也可以通過買粉絲語音和視頻的方式遠程解決。

所以盡管對「父母機哪家強」這個問題其實很難找出一個最準確的答案,對我的父母來說, 他們不需要「靈感來自于指尖陀螺的 4 攝設計」,不需要「AI 超像素填充去重影技術」,也不需要「超線性四維調音系統」,一臺運行流暢、系統易用、有著貼心功能的手機其實足矣。

價位: 買手機的時候我推薦的是各種旗艦機,但是我爸說這么貴的不買,作為農民工作也容易磕磕碰碰,自然就降低到兩千元價位上去挑選了。

配置: 雖然這個價位往往也代表著很多配置上的妥協:屏幕分辨率低一點、振動反饋廉價一點、不能無線充電…… 但旗艦機上這些配置我爸可以說是都用不太上。

品牌: 優秀的中低端機器能做得均衡的廠商很少,在三星、OPPO、華為、小米間挑選了一番,輪流推薦了之后我發現我爸對廣告宣傳突出以外的牌子都提不起興趣,比如一加、魅族等,雖然資本的力量占主導,近年來廣告出鏡次數較多的廠商里也不乏優秀的選擇,所以我把目光投向了榮耀系列……

最后選擇榮耀 20 是因為知道長輩喜歡民族品牌,而華為定制的安卓系統也相當省電。雖然我個人不喜歡殺后臺太大力,長輩就沒有這個顧慮;電池足夠大,充電也有 20W+ 的快充,沒有人不喜歡長續航和快充帶來的體驗升級,除此以外還有 NFC、 風景照神器的廣角鏡頭……

我驚奇發現 2000 元的機器其實也能擁有這么多 ,另外部分讀者可能也知道,榮耀系列會用上華為旗艦機的處理器,這臺機子用的就是麒麟 980,所以它即便是一臺 2000 元價位的手機,一年兩內性能也不會成為影響使用體驗的短板 —— 而我原本對非旗艦機最大的顧慮就在性能上,總擔心它們由于性能不足很快就會被淘汰。

設計方面,因為我爸對花里胡哨的顏色不感冒,所以我選擇了相對比較克制也比較簡潔的黑色。榮耀 20 用的是非對稱挖孔屏,關于實現高屏占比的各種方式(挖孔、劉海、升降)哪個為最優解一直有著很大的討論空間,但我爸顯然不在乎。高屏占比使得原本可以單手握持的手機有了更大的顯示面積,對需要把字體放到最大來使用的爸爸來說反而是實打實的好處。

因為我也沒有長期使用過華為定制的安卓系統,一開始還擔心華為的系統有很多對中年人不友好的功能和操作邏輯,花了五分鐘介紹完全面屏手勢并設置好系統字體大小后,我爸目前自己也使用好幾個月了,居然沒有問過我任何在手機使用上碰到的問題(他的上一臺手機是 OPPO R9),雖然我自己買手機不大會考慮華為或者榮耀,但這次成功的購機結果也讓我這個非使用者對華為的系統多了一份肯定吧。

時間回到很久以前,那是工作的第一年年底,我看著余額寶的數字,豪氣干云,把爸媽的手機都換了新款。之后我發現手機換代這份孝心就「綁定」我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研究一下當時的熱門手機。

所以對于給父母買手機這件事我也算略有心得,鑒于大家對手機的需求不同, 我的選擇更適合預算在 1500~2500 元左右的讀者參考 。

上個月剛好給我媽換了紅米 K30 5G 極速版,先說主要決策依據: 大眾品牌、熱門機型、價格適中,最后外加碎屏險 。

首先說價格吧。我爸媽對于手機的需求就是拍照、抖音和買粉絲,所以對于手機性能需求沒有這么高,正好就是大廠中端產品的目標人群。此外爸媽那輩人都忠于節儉,加上我本身窮關鍵因素,因此我一般會把手機預算定在 2300 元左右的中端、中配機型上。

然后是品牌,我主觀推薦「華米 OV」這四個品牌。第一是品牌知名度高,爸媽拿出來用不會有人覺得奇怪,我買過一部堅果 Pro2 孝敬二老,但他倆因為「沒聽說過」而紛紛拒絕;第二是容易維修,熱門機型也意味著市場保有量大,那么同樣的,維修鋪的備件庫存更普及,不至于找不到地方修或者過了一年就沒有備件;第三,他們的中端機型一般會比較水桶,加上摩爾定律的放緩,日常使用兩年也都可以勝任。

意外險單獨說,父母往往比我們用東西更細致,不過出了問題也更影響心情,所以我給他們買的所有手機都會買碎屏險,讓他們不至于太過擔心出現問題,而且往往國產中端機型的意外險也只在百元左右,電商的第三方甚至更便宜。

最后是款式和顏色,如果父母很好溝通的話,這一步很容易。但是,我媽是那種很傳統的擰巴的人,應該有人能理解,就是當我說要給她換手機,她一定會說「又亂花錢,換什么換,我這手機好好的,還能用幾年沒問題」,但如果我強硬地給她買了,她還是會嘴上絮叨,可臉上總是笑呵呵的。但這樣也有一個難題,就是前期拒絕溝通,我就不知道她喜歡什么顏色,所以最初我就只給她買白色之類的保險色,不過后來我就故意給她買紅色、紫色來試錯,也算略有成效。忘了提我爸,他是那種會主動提要求的老爸,所以沒有困難(笑)。

P.S. 雖然分到了這一組,但 @阿振 還與我們分享了他對爸媽換手機這件事情的看法:

去年用了一段時間的 OPPO Reno,對 ColorOS 的感覺還不錯,正好老媽要換手機,所以順手就下單了和 Reno 差不多配置的 OPPO K3;今年我爸要換手機的時候,我尋思湊個對還能讓我媽教我爸怎么用,便下單了 realme X2。

現在回頭看,這個決定做得并不差勁。爹媽都是極輕度用戶(電話短信計算器,買粉絲支付寶照相機),旗艦性能對他們的意義不大,所以我把目光轉向了舊款 iPhone 和國產千元機。但看似傻瓜的 iOS 我感覺對于父母來說并不是很友好,比如賬號系統背后復雜的邏輯,比如文件系統導致買粉絲沒辦法清理存儲空間等等,iPhone 的續航在天冷時也比較令人焦慮。

而轉向國產安卓系統,當下國產安卓系統的本地化做得都不錯,買粉絲專清、通訊錄黃頁等等,開箱即用,且續航普遍比 iPhone 好。我剛剛工作掙錢也不多,所以把配備 7 系列驍龍處理器的千元機列入選擇目標。雖然爹媽一開始很抗拒大屏幕,但「全面屏」設計還是讓他們很快放下了抵觸,大屏所帶來的更好視覺體驗,點觸起來更加便捷,即便用了超大號字體一屏上也能顯示不少內容。另外,OPPO 在拍照上的美顏和色彩調校非常討老媽(以及她的同事們)歡心,這一點是很大的加分項。

雖然我自己在選擇 Android 設備時更加注重系統純凈度,但對每天都要比拼負一屏運動步數的父母而言,煩人的系統廣告根本沒給他們帶去什么困擾。

基于這些體驗,接下來我可能會放心大膽地給長輩推薦本地化做得更不錯的國產系統了。

我最近一次為我媽換的手機是榮耀 20。雖然我自己換過蘋果用著三星,但我還是把目光鎖定在了國內幾個大廠,原因也是在于國產設備廠商定制系統足夠接地氣:像敲門一樣敲手機就能截圖、記不住買了什么只需要劃一下屏幕而不用進淘寶、從側面拉一下就能隨手記事、嚴格的后臺管理卻讓她不用學習怎么關后臺... 也許在我們看來是臃腫、繁瑣、不美觀的地方,對于他們卻是好用、方便、很順手。

因為我媽之前也用著華為系手機,購買同一血統的產品至少上手不會太麻煩,并且通訊錄、記事本等內容只需要登錄賬戶就無縫銜接了,不需要第三方工具,即使手機到貨時我不在家,她也可以自己試著轉移數據。中老年朋友嘛,不像咱們喜歡折騰,盡量不要讓他們感到太繁瑣,開箱即上手那是再好不過了。

雖然我極度不認同我媽說「好東西給她就浪費」的觀點,但中老年朋友對于手機的功能需求的確不高,反而是性能更加重要一些(因為他們很可能被引導安裝一些流氓應用)。所以考慮到性能方面,我還是首選配置了 旗艦或次旗艦級 SoC 和存儲空間 的設備。根據我對于母后大人的了解,她不會保存很多照片和音樂,但會因為順手就點擊 Home 鍵回到桌面、忘記剛才的應用還在運行,短時間內打開很多 App 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就像剛才說的,我不希望告訴他們「記得不要讓后臺軟件超過 5 個 —— 什么是后臺?Emmmm」,所以 寬松的運行內存 也是必選項。

綜合以上必選條件,再考慮屏幕、續航等周邊因素,我下單了榮耀 20。2000 元價位還有 24 期免息,四舍五入每個月就是不要錢就非常劃算了;麒麟 980 用起來足夠優秀,8G+128G 的容量也綽綽有余;左上角挖空屏與我手上的 S10 遙相呼應,當時還和我媽說「你看,我手機屏幕也有個洞呢」。

母后大人現在也使用半年了,整體來說這次購機比較成功。除了打電話、發買粉絲、看新聞以外,我媽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你好 YOYO,倒計時 3 分鐘」,說完還總是跟一句「它為什么能聽見我叫它?」。每到這個時候,我心里總是會抑制不住地開心:雖然她上了年紀,但也還是會像孩子那般好奇;或許她不能完全理解為什么不觸摸也能控制手機,但這也許就是她當下最容易接觸到、最貼近生活也最科幻的事物了。

其實給父母換手機他們一定是高興的,只是老一輩總會心疼錢、心疼手上這個「還好好的」舊手機。我也總結出來一條經驗送給各位: 先下訂單、給她驚喜;聽她念經、轉移數據;教會使用、二手回血;回款上繳、母慈子孝 。

我的意見和上面兩位恰恰相反:我自己是一名 Andorid 用戶,但最后給父親選擇了 iOS 設備,主要考量其實在系統方面。

我認為系統純凈度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我不會為長輩推薦任何搭載了 MIUI、 Funtouch OS、 Flyme、 Smartisan OS、 EMUI 和 Color OS 的手機,因為關閉廣告、卸載內置導流應用、屏蔽廠商時不時發來的營銷消息等等一系列事情我們不可能隨時搞定,系統升級也讓上述操作變得不可能一勞永逸。

基于我這些年對于幾乎所有國產「安卓」系統的使用了解,他們為了加廣告是無所不用其極,讓我產生了本能的厭惡情緒,也絕不會讓父親去承受如此之高的風險。

原生 Android 我也考慮過。但面對習慣了本地化服務「完善」的系統的父親,魔趣幾乎是我能接受推薦給他唯一的 Android 系統,因此如有同時能被魔趣適配的設備也是可以考慮的。但是骨感的現實讓我不得不面對不同廠家對于 unlock bootloader 開放程度的參差不齊,再考慮到魔趣的適配,讓最后能留下來考慮的只剩 MEIZU 和 OnePlus 兩個廠家,但我的老家并沒有被這兩家的售后網點覆蓋到,如果硬件上出了問題就顯得棘手,因而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

而反觀 iOS,我擔心的廣告、引流等問題很好控制,不會過度擔心廣告和流氓軟件給父親帶來的困惑和傷害,iPhone 的售后維修方面也有 Apple Care 兜底。

最終再結合硬件設備的考慮,在 iOS 設備中,我留下了 iPhone XR 和 iPhone 11:素質不錯的 6.1 英寸 LCD 屏,讓父親刷短視頻看直播能盡量舒適;至少在接下來三年里都不會明顯影響體驗的處理器,讓不舍得換手機的長輩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能有流暢的反饋;非常不錯的外放音質,其中 iPhone 11 還支持杜比全景聲。而父親上手之后,也用得相當滿意開心。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應該選擇可接受范圍內配置最好手機,這樣父母日后的新技能和新需求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拖累。 并不能簡單粗暴地給老一輩人貼上標簽,年紀到了學東西可能慢一點、很多事情需要更詳細地解釋,但是只要是耐心重復地教導,父母也能享受最新電子產品的樂趣。

因為我小時候父母也是狠下心買臺式機以供學習(雖然我很不爭氣地當 游戲 機使用),一個月下來網費爆炸也沒有被剪掉網線,之后和其他人交流下來發現其他家庭很少做到這種程度,那么手機預算(約 ¥ 5000)略超同齡父母也是應該的。在這個價位內,我最終分別為父母選擇了 iPhone 11 和華為 P20 Pro,具體選擇標準如下:

母:iPhone 11(2019,64G 綠)

父:Huawei P20 Pro (2018,128G 黑)

工作之后的第一次父親節禮物,我沒有詢問就直接選擇了 64G 版本,然后爸爸表示感謝之后要求貼錢去換成 128G ️。所以手機這種日常用品切忌驚喜,在購買之前還是需要和父母溝通,認真聽一下父母的意見。

關于把 Pixel 2 XL 給我媽用這件事情說來還蠻有意思的。

最開始的時候是我媽的手機需要換了,而她并不想花太多錢在手機上,所以我就推薦她買 iPhone 7,當時(2018 年)大概能用 1500 元買到一部,我媽試用過一陣之后也表示和 Siri 很聊得來。

而彼時我用的手機是 Pixel 2 XL,配置比 iPhone 7 要高,于是我又讓我媽試了一下 Pixel。結果我媽很喜歡 Pixel 的大屏幕。恰好我也比較需要 iOS 的協同工作和應用生態,所以我倆就欣然互換了 ——iPhone 7 成了我的主力,Pixel 2 XL 則在我媽的手中繼續服役。

因為我媽是一個很樂意去嘗試新事物的人,所以 Google 手機對她來說也沒什么上手難度。有時候她會和 Google Assistant 嘮嗑,Google services 對她來說也和小米云服務沒什么區別。上手的時候,簡單把數據遷移一下,這是換機逃不開的時間成本。

使用下來她非常滿意:她可以在 Google 相冊無限量存儲照片,足夠的配置讓她在簡單地進行多線程的任務管理時更加得心應手,Android 10 系統推出的時候,她也第一時間安裝了更新。新系統解決了舊系統隱私管理的問題,用起來更加省心。

我媽是一個典型的「倉鼠癥」患者。她經常用 Pixel 在 YouTube 觀看一些 美食 視頻,然后收集一些菜譜,用白描來進行 OCR 批量識別,并導入到印象筆記中。也許這些菜譜里真正被她拿出來烹飪過連 1% 都不到,不過她本人樂此不疲。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手機再卡頓一點的話,她會不會因此放棄囤積。不過短時間內應該不太可能,我感覺她可以把 Pixel 2 XL 用到天荒地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