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紅橋打架視頻(冷水江的情況 ?)

时间:2024-05-20 13:54:45 编辑: 来源:

冷水江的情況 ?

冷水江簡介

冷水江市為湖南幾何中心。湘黔鐵路橫貫市境東西,東靠南北大動脈洛湛鐵路,上瑞高速公路擦境而過,資水蜿蜒流經市區,規劃中的太(原)澳(門)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冷水江市東距上海1600公里,南距廣州700公里,距省會長沙236公里。

冷水江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宜物,年平均氣溫為16.7℃,年降雨量1354毫米左右。

冷水江市礦產資源富集,堪稱全國絕無僅有的一塊寶地,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享有“世界銻都”、“江南媒海”、“金屬之鄉”、“硅石寶庫”等美譽。現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藏有銻、鉛、鐵、鋅、鎂、鎢、鉬、鉍、銅、鈷、鎳、鎘、鉈、銀等金屬和稀有金屬礦,還有石墨、硅石、滑石、石英、石膏、花崗巖、耐火粘土等非金屬礦。其中銻產量占全球的60%,煤炭地質儲量5.5億噸,保有儲量4.5億噸,占全省已探明儲量的1/6,全市含煤地層占總面積的一半。近年來,在冷水江市的地層中,還發現了儲存量近360余億立方米頗具開采前景的煤層氣和石油天然氣,并于2001年試采成功,結束了湖南無石油天然氣的歷史。

冷水江市旅游資源豐富,如詩如畫的山水洞巖,秀麗嫵媚的無限風光,讓人心醉。在省級風景名勝區—波月洞大乘山景區內,波月洞被譽為“天下第一洞”、“世界溶巖博物館”,擁有空心鵝管、網狀石槽、巨型石壩“三大世界之最”,電視連續劇《西游記》曾在此拍攝;大乘山,“不是南岳,勝似南岳”,青山綠水,云霧繚繞,令人流連忘返。其他如周頭湖度假村、茶花溪、鴻云洞、仙憩洞等景點都各有千秋,引人入勝。

冷水江市水資源充裕。湖南第二大河流—資江流域面積達326.5平方公里,年過境水量達126億多立方米,工業及生活用水有充分的保障。

冷水江市電力供應充足,有正在擴建中的全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金竹山電廠,城鄉電網改造已全面完成。

冷水江農業以“城郊型”農業為基本特點,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為城市生產生活服務,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養殖、水果、蔬菜、藥材等農產品獲得較快發展,以冷水江市制藥廠和金漢乳業公司為龍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小型水庫除險保安、縣鄉公路改造等項目順利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

冷水江交通便利,湘黔鐵路在市境內設有冷水江東、冷水江西、金竹山3個客貨火車站和8條廠礦鐵路專用線、7個編組站,且東靠洛湛鐵路,形成了聯動東西、縱貫南北的鐵路運輸網。婁漣新高等級公路連通上(海)瑞(麗)高速公路,擬建中的太(原)澳(門)高速公路南北穿越市境,從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到達市區僅兩小時的路程。碧波蕩漾的湖南第二大河流—資江,四季通航,枯水季節最低也能承載30噸貨輪。航空、鐵路、公路、水運,使冷水江的交通形成了通江達海、遠涉重洋的立體化格局。

境內通訊快捷,固定電話、移動通信、寬帶光纖使這里洋溢著現代化城市的氣息,跳動著時代的脈搏。

冷水江市政設施日趨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進入城區,一座嶄新的城市撲面而來,一橋飛架資江南北,車流如織,商賈如云,高樓鱗次櫛比。寬敞的銻都中路—從北至南綿延數公里,被列為“湖南省最美一條街”之一。廣電大廈、郵電大廈高聳入云,一東一西象兩為守護城市的衛士;紅日閣在翠綠環抱中,風鈴鐺鐺;冷江賓館清幽宜人,獨具冷水江特色的美食使人垂涎欲滴。整座城市就像一位美麗的江南少女,玲瓏剔透,令人心醉。隨著城市“東擴戰略”的實施,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工業城市將昂首屹立在湘中大地。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全市地形以丘陵為主。境內宏觀地貌呈一不對稱馬鞍形,南北高,中部低。最高海拔1072米,最低海拔162米。

市境分屬資江和湘江兩大水系,有5公里以上溪河16條,總長度181.9公里,其中資江水系11條,總長度130.8公里,湘江水系5條,總長度51.1公里。 資水由南向西流貫市境。

資水

又稱資江。上游赧水發源于湖南省城步縣北廣福山的茅坪坳,至邵陽縣雙江口與南來的夫夷水匯合,始稱資水。干流全長713公里,河源海拔500米以上,至河口的益陽下降為28米,兩者相差492米,平均比降0.44‰,總落差較湘江為大,水力蘊藏量 224萬千瓦。資水水系范圍分布于12縣境,支流山溪河流特性明顯。

冷水江市資源相當豐富,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銻、鉛、鋅、鉍、鉬、鐵、釩、煤、煤層氣、石墨、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硅石、花崗巖及鈷、鎘、鉈、鎵、錮等共40余種,礦產地185處,而且品位高、儲量大、易開采。其中銻礦儲量和銻品產量均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無煙煤儲量5.5億噸,占全省已探明儲量的30%左右,現年產煤近600萬噸;煤層氣儲量達500多億立方米,占湘中地區已探明儲量的75%。在4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擁有如此豐富的礦藏,實屬世界少見。因此,冷水江市素稱“世界銻都”、“江南煤海”、“中國的魯爾”。

境內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冷水江市不僅地下藏寶,而且地形地貌奇特,自然風光旖旎,山、水、洞、泉要素諸全,具有旅游開發的廣闊前景。在全市范圍內,大乘山雄偉巍峨,波月洞奇麗幽深,茶花溪瀑布云集,筱溪峽險峻蔥蘢,祖獅嶺佛光神奇,鴻云崖氣勢磅礴,珊瑚島怪石嶙峋,周頭湖碧波瀲滟,楊源洞蝙蝠群集,白果嶺盛夏爽人,截江巖絕壁仰止,九門洞迷宮入勝,紅日嶺暢目舒懷,真可謂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相印生輝,可以開發觀光、科技、文化、歷史、宗教、娛樂、飲食等多種門類的旅游。現已建成大乘山—波月洞省級風景名勝區。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冷水江轄地原屬新化縣,1960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冷水江市,1962年在國民經濟調整中撤銷,1969年恢復市建制,1986年經省政府批準為湖南省計劃單列市,現隸屬婁底市。

市區處冷水江畔,故名。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又名插秧,是農家的重大事情,湖南人對此非常重視。清朝、民國時期,農民擇定吉日方插田。開始插秧(即開秧門)這一天,家家屋里飄散著米酒、糯米飯的芳香,人人穿著干凈的衣服或者新衣,帶上最好的酒、糯米飯和其他祭品,來到田邊,先由戶主或村中老人或者有名望的老農燒香敬神后,再下田先扯好第一把秧苗,預祝豐收,然后人們興高采烈地下田扯秧插秧。

扯第一手秧,謂之“開秧田門”,非常講究,不能朝太白星方向,免發“秧風”,以避“邪氣”。插田時,由有經驗的插田能手下田按田地的直線方位,從此岸插到彼岸,橫直相對,一溜標直,謂之“破城”。“城田”蒔好后,插田者就下田跟著城田分插。蒔田時講究“五酒三飯搭糍粑”,即早晨起來先喝酒、吃糖果和糍粑,然后下田扯秧;早上,半上午要吃點心;早飯、中飯、晚飯都要吃酒,且菜肴豐盛;蒔田全部結束后,主家還辦宴席以示慰勞。一般要十道菜,主菜有五道,寓“五谷中登”。

插田時,充滿著歡樂,青年相互比賽,對唱山歌,有時潑水為戲或用泥巴打架為戲。因此,省內還流行“小孩盼過年,大人喜蒔田”的俗語。插田將近尾聲,如果農戶有余秧,只要缺秧戶跟余秧戶講一聲,都能滿口答應,且不收分文。但不能偷秧,俗語說:“偷谷生,偷秧死”。1956年,農業生產集體化,革除“開秧苗門”之俗;70年代后,推行密植,會“破域”的農民甚少,改用繩索劃行插田。

舊時結婚叫辦紅喜事,槽門、大門上常有“儀成六禮”之類的聯語。六禮即周朝定制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婚姻禮節。長沙婚俗,在這些古禮的基礎上,衍生出繁復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長托親友或媒人提親,即納采古禮。也有以漁利為目的的媒婆,為湊合婚事,而掩蓋真象的。故雙方家長或親屬須到對方明察暗訪“查根脈”,謂察親。如雙方認為對方根正苗好,門當戶對,則男方將生庚(年、月、日、時),用干支八字表示,請媒人轉交對方,叫“發八字”。女方經“算命”認為相合,亦將姑娘生庚回給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認為雙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須在7日內退還,所謂“男八字滿天飛,女八字一七歸”。此乃合庚,即“問名傳庚”古禮。有的人家收下對方生庚后,先置于神憲上,若3天內有丟雞失狗物損碗破現象,即以為八字相沖,必退庚。著3天內家事順遂,則為上吉。合庚順利,互贈信物,男方饋以服飾布料及少量財禮,外加一雙未來新郎的鞋樣,意為“諧”。女方則報以筆硯文具,并按鞋樣做一雙布鞋和襪底。雙方將寫有“天作之合”的庚書互換為據,這一過程叫定庚或訂庚,即“納吉行聘”古禮。

定庚后,男方須給女方準備一定數量的聘金和其它財物作為聘禮,也叫大聘、彩禮、雞鵝禮或過門禮(有的女方索要高額彩禮,實為買賣婚姻性質)。女方則備嫁妝,此即納征(亦名納幣)古禮。接著由男方送期單,即選兩個吉日催新娘過門(也叫上門)謂之報日,俗名看日子,即“請期預報”古禮。女方擇定其中一個日子作為婚期。婚前一兩天,男方將聘禮、喜看等送往女家,叫“過禮”。女方將嫁妝用條盒(條箱)拾至男家,陳設洞房,叫鋪房。也有由男方接親時抬嫁妝條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請已婚婦女用麻線將臉上汗毛絞掉,將鬢角之絨發和眉毛修整成形,鬢角整齊,眉毛細彎,叫開容也稱開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轎接親,或稱取親,導以旌旗、銅鑼,后有挑牲籠的,籠內雞、鵝成雙。雞鵝成雙源于“奠雁”古禮:先秦時新婿到岳家需獻雙雁作見面禮,取雁不失節,不失時,長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飛行時成行成線不失群,若失偶則行單影只終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來由于雁不易找到,漸用雞鵝作為“奠雁”的象征。清《善化縣志·嫁娶》則認為“蓋古所謂雁即鵝也”。城內,多數還有“親迎成婚”古禮。鄉下則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員迎親。新娘著風冠、霞披(俗稱披紗)、蓋紅頭巾。上轎前由年長婦女一手持浸有菜油、點燃的紅紙捻子,一手拿鏡子在轎內外照幾遍,俗稱“照轎”,意以驅除邪穢。

花轎接進屋時,禮爆齊鳴。新娘下轎,地面鋪紅氈,由牽親娘扶掖,使之腳不粘地,否則,認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長沙縣還有抱新娘習俗,即由親友將新娘背至堂屋。在廳屋拜堂畢,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婦擇吉方并肩而坐,由牽親娘勸飲交杯酒(茶),古稱“合巹”,指一瓠分為二瓢,古時新婚夫婦各執一瓢飲合歡酒,有合二為一之意,故稱合巹。牽親娘進酒時,贊以喜辭,將紅棗、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擲于床上,意“早生貴子”。然后掀開新娘蓋頭紅巾(寧鄉習俗,由家娘揭蓋頭),新婚夫婦至此才能見面。禮畢,引新娘至堂屋拜見舅姑等親屬尊長及其他家庭成員,叫“分大細”,即古之廟見禮。

女方送嫁親人稱大親、上親、高親,坐婚宴的主席,男家著老親陪新親。瀏陽南鄉的一些地方,婚宴后“高親”要設法偷只碗帶回,表示不斷娘家糧。

新婚當晚,鬧新房不拘禮節,以逗笑新娘為樂事。有的將主家長輩男子拖至洞房,強迫其背灰扒子。比較文雅的節目是贊茶,由新郎新娘搶著茶盤送茶,賀客必答以押韻的贊詞,如:“一進新房,燈燭輝煌,金銀滿地,兒孫滿堂”。又如:“抬茶托盤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鴛鴦,今晚洞房花燭夜,來年生個狀元郎”。

婚禮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親,叫回門,古稱歸寧。娘家設午宴答謝賀窖,叫“辦回門飯”陪新客,餐后招待旱茶。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鬧成笑柄。尤其是寧鄉,有“害新客”傳統,乘新郎不備,男女青年往往在其臉上涂紅、黑顏料,叫“上彩”、“刷新”。

民國初,特別是“五四”以后,城市青年開始自由戀愛,自覓介紹人。舉辦婚禮時,有主婚人、證婚人致辭,介紹人講話,新婚夫婦互行鞠躬禮,交換戒指等,而廢拜堂舊習。農村則由媒人引男青年到女家相親,叫看親。姑娘可向男客獻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