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給遺失在海外的文物寫封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我國有哪些重要文物流失海外)

时间:2024-06-03 05:59:51 编辑: 来源:

流落在外文物的家書怎么寫?

尊敬的家人:

在這遠離家鄉的異國他鄉,我時常想起我們共度的美好時光。每一次思念都讓我更加珍惜那些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我在這里過得很好,請不要擔心。工作順利,生活也很充實。這里的人們非常友好,他們尊重并且欣賞我國的文化和歷史。

在這里,我有幸見到了許多流落在外的文物。它們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我為能夠親眼目睹這些珍貴的文物而感到自豪。

雖然這些文物離開了故土,但它們依然在向世界展示著我國的輝煌文化。我相信,有一天它們會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講述那些被塵封的歷史故事。

我會繼續關注這些文物的動態,并努力為它們的回歸做出貢獻。也希望家人能夠支持我的決定,讓我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

期待與家人團聚的那一天,共同分享這些文物的故事。

此致

敬禮!

海外文物流失調查報告怎么寫

調查方法,分析討論,結論。

1、調查方法:解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文獻研究、案例分析、實地調查等,說明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2、調查結果:根據實際調查和研究,陳述文物流失的情況和原因,可以按照時間、地點或其他分類方式展示相關數據和圖表,以更清晰地呈現結果。

3、分析討論: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討論其的影響和問題,可以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比較海外文物流失與國內保護情況的差異。

圓明園文物流失在國外。有什感想?

圓明園文物流失在國外,讓人感到非常遺憾和痛心。這些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國外流失,不僅讓中國人民失去了重要的文化財富,也讓國外民眾失去了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機會。

圓明園文物流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戰爭、掠奪和盜竊等。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由于各種原因,大量的中國文物被搶奪或偷運到國外,這給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盡管一些文物已經回歸,但仍有大量文物流落在國外,這無疑是一段讓人感到沉痛的歷史。

如何促進我國遺失海外的文物回流?

為促進我國流落海外文物回歸,必需做好以下:

一:領導層高度重視并牽頭掛帥。組成專案組,專人負責此項工作。

二:召開各級各類機構專門委員會,就為促進我國流落海外文物回歸祖國專項行動開展專項行動取得圓滿成功。

如果一個人盜竊流失海外的文物在捐給本國的博物館可以嗎?犯法嗎?有什么法律依據?

一個人盜竊流失海外的文物在捐給本國的博物館不可以。

有關流失文物追索的國際公約主要是1954年《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及其議定書、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這三個國際公約及議定書構建的文化財產非法流失監管和追索的多邊合作機制,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保護本國文化財產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這些公約在具體適用中會面臨“溯及力”與“效力范圍”問題。

依據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28條,除非條約表示不同意或另經確定,條約一般沒有溯及力。分析上述國際公約的相關條款,可以發現這些國際公約僅適用公約生效以后被盜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返還。相關國際公約都不具有溯及力,這已成為文物資源國利用現行國際公約追索在歷史上流失海外文物的主要法律障礙。此外,依據國際法,通常國際公約的效力范圍不涉及非成員國。上述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目前只有36個成員國,絕大多數文物交易市場國家沒有參加該公約。在這種情況下,該公約的實際作用就受到影響。

如果依據文物所在國的國內法進行追索,也有成功的案例,例如2001年,我國政府通過參與在美國紐約法院的司法訴訟,從美國追索回“王處直墓被盜武士浮雕像”;2008年,我國政府在發現一批被盜的珍貴夏商時代文物流入丹麥后,在哥本哈根地方法院提起文物訴訟并勝訴。但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時,國內司法救濟通常會遇到訴訟時效的障礙、對“善意持有人”的界定與救濟等問題。文物非法流失海外,多經拍賣甚至數易其手而在文物市場上“過濾”為合法流轉交易的文化財產,因而其持有人可能被認定為“善意持有人”。是保護“善意持有人”還是保護“原所有權人”,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國家素有分歧。如果法律傾向于保護善意取得人而非原所有人,就有可能構成文物追索的法律困惑。

另外,民間商業回購表達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實屬珍貴。事實上,近年來民間商業收購與拍賣成為流失文物回歸的主要途徑之一,對海外流失文物回歸主觀上有積極作用。但上述民間方式可能會帶來兩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方面通過商業交易回購或捐贈,客觀上使“非法搶掠成為合法流通”,從而默認文物所有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會推動文物市場價格,更可能助長文物走私的猖獗。因而,民間商業回購需理性看待,政府對此不宜提倡。

文物作為某個民族、國家或群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化遺產,是構成該民族、國家區別于其他民族、國家的重要文化特征,是民族尊嚴的體現。因而,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既是國家的權利,也是國家的責任。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我國有哪些重要文物流失海外?

大英博物館

該館東方藝術館,大部分是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可謂應有盡有,總數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無價之寶。

大英圖書館

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該館最出色的收藏是東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國文物,數量多、質量高。

波士頓美術館

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于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余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芝加哥美術館

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引人入勝的是一件戰國提梁盉。

俄國東方文化博物館

館內收藏了從殷商到明清的青銅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繪畫中有唐代周的《貴妃出浴圖》、明仇英的《侍女圖》、清任伯年的《荷花》等杰作。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該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時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該館收藏相當數量的中國壁畫、石雕、青銅器、玉器、繪畫等珍貴文物。

此外,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盧浮宮還收藏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其中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設有五大展廳展示中國文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以收藏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品著稱,尤其是漢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駿”中的拳毛和颯露紫就在該館。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萬,難以計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