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紅仲尼為什么叫仲尼是孔子(孔子為什么叫孔丘?仲尼又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3 21:19:16 编辑: 来源:

孔子為什么取名叫仲尼?

“子”,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任何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么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么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如“西門子”。孔子屬于前者。另,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父親名叫叔梁 ,武力絕倫。元配生有九個女兒,無子。妾雖生了一個兒子,可惜是個殘障兒。于是在六十四歲時,又娶了顏氏,才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是家里第二個男子,字亦為“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所以孔子也被稱為“孔老二”。

孔子為什么叫孔丘?仲尼又是什么意思?

孔子名丘字仲尼,本來的名字就叫做孔丘,后來取字仲尼,后來因為他的儒學成就,人們將其稱之為孔子,以代表對他的尊敬。

古代人取名的時候,名和字是分開的,二十歲及冠之前只有名沒有字,名類似于現在的小名,于一種非正式的稱呼,到20歲正式成年之后要行,籍貫里這時會有師長、長輩賜予字,這個字就是以后正式的名字。不過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夠擁有字的,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孔子的出身雖然并不富裕,但是孔氏家族卻是當時的一個大家族,對他能享受到很好的教育資源,同樣也能夠擁有上位者才能擁有的名和字。

至于孔子名和字的含義,現在史書已經不可考證,按照推測,孔秋只是一個非正式的稱呼,可能與他出生地周圍有小山丘有關,人也有娶個賴名好養活的習慣,所以這個名字并沒有太多的含義。字仲尼從字面理解也沒有什么太過特殊的,但是后世人為之附加了很多意義在里面,仿佛孔子就是生而神圣一樣 。

在先秦兩漢時期,人們將取得較高成就的人冠以子的稱呼,孔子是這樣,墨子、韓非子等等都是如此,這個字可以理解為后世的先生、教授等等,主要是為了表達尊敬。孔子一生一直在求學和傳授自己的學術理念的過程中度過,號稱有弟子3000,達者72人,是我國儒家的創始人,對我國的歷史文化發展和哲學思想進步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其弟子根據孔子的學說創作了論語,一直是我國封建王朝的指導思想書籍,現在研究儒家思想人研究不少,不過大家在搞學術研究的時候,應該注意我們看重的是思想傳播,而不是將孔子進行神化。

孔子為什么字仲尼

據《孔子家語.本姓解》載: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長子排行稱伯,庶出長子排行稱孟,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又在外納顏氏第三女征在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禱,故起名為丘。伯仲叔季,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

孔子真正原名叫什么,什么叫字仲尼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伯仲叔季,他行二,所以有個仲吧由于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后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

孔子為何叫孔丘,孔仲尼,有何典故?

本名:孔丘    別稱:孔子,尼父,孔夫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人物生平

貴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后,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于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后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叔梁紇請求顏氏讓她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個女兒的意見。長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兒顏征在(顏徵在)愿嫁叔梁紇。

顏征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于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懷孕,故謂之“野合”。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歷公元前551年;格里歷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關于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說。)申時于陬邑昌平鄉誕生。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yú dǐng,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經歷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于防。叔梁紇死后,顏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于做學問。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經十九歲了,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后。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于老聃,問樂于萇弘。

魯國內亂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孔子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

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鑄刑鼎。孔子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經40歲了,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出仕修經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后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后孔子被升為小司空。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尸三日,魯國大治。

離開魯國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周游列國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后,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因此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孔子路過匡城(今河南睢縣)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使人聘魯國,就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