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紅城市應不應該被推崇(如何看待近六成年輕人表示只把錢花在剛需上?)

时间:2024-05-17 10:38:00 编辑: 来源:

如何看待網絡上的土味文化?

對土味文化的看法幾乎是兩級分立的,“土味文化”是亞文化的一個分支,與“喪文化”“萌文化”等亞文化性質相同,但目前為止,并沒有專家或學者對其下過明確定義。所謂“土味”,可以理解為其發源于農村、鄉鎮或一些小城市,用戶通過快手、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傳播的一種內容浮夸的圖片、語言或視頻作品。土味文化有以下特征:

強調原汁原味,并不注重邏輯與意義

具有獨特的語言符號,以標出土味為特征

土味文化流行的原因有幾種:

互聯網技術賦權給弱勢群體

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使得大部分農村地區也享受到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單向度的信息傳播模式受到挑戰,鄉村邊緣群體作為弱勢群體,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在互聯網技術賦權下成為擁有話語權的傳播者。相比于攝影機等對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設備,手機上各類應用軟件(App)操作簡單,只需要一部手機,這些鄉村邊緣群體便可隨時記錄生活點滴,并將其上傳至網絡平臺。

鄉村邊緣群體的展示訴求

過去,在精英文化時代,精英階層很少將目光投注在鄉村階層,鄉村群體屬于邊緣群體,處于被壓抑的一方。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去中心化的傳播機制使得鄉村邊緣群體也擁有了話語權,長期以來一直被壓抑的鄉村邊緣群體在技術賦權下展示自我訴求,他們在網絡上營造出一個互動性極強的場域,通過使用特殊的符號,如方言、造型、服飾、場景等,構建自己特殊的身份,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大膽地表現自己,尋找共鳴,與其他用戶共建身份認同感。

獵奇心理的追隨

中國地域之廣、民族之多、差異之大,使得各地的生活習慣、穿衣風格、社交禮儀、日常用語等不盡相同,這種群體之間的生活“反差”給了用戶一定的新鮮感。如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群體對鄉村的種種風土人情充滿好奇,在這種獵奇心理驅動下,他們瀏覽與“土味文化”有關的視頻、文字內容,并進行相應的轉發、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味文化”之風燃爆網絡。例如,抖音短視頻平臺的“建和鄉村生活”用戶,他通過短視頻展示用大鍋炸雞塊、在田間鋤地、在小溪邊洗菜、在茶園采茶、在院子里養鵝、在河里捉魚、在山上挖筍等生活場景,這種鄉村生活是城市群體不曾體驗過的。

審丑心理主張土味文化

弗洛伊德曾經提出,人們對于丑的事物,往往會產生一種“情感矛盾”,這種心理非常復雜,甚至會產生審美快感。例如,用戶在觀看喊麥類或行為藝術類的土味短視頻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審丑心理,他們或許會對這種浮夸的造型、夸張的表演、無意義的叫囂嗤之以鼻,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完成了自我與視頻中行為的對比,從而產生肯定自我的愉悅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土味文化”的“土味”可以起到取悅用戶的作用,這也是“土味文化”盛行的原因之一。

流量明星的推崇

許多流量明星十分推崇土味情話,甚至說土味情話成為很多綜藝節目的一大環節。如在綜藝節目《口紅王子》中,著名主持人何炅就曾經邀請男嘉賓對女嘉賓說土味情話,并詢問女嘉賓哪位男嘉賓的土味情話最能打動她。作為一檔頗有市場的綜藝節目,加之頗有粉絲基礎的男嘉賓和女嘉賓,雙重流量加持使得土味情話的熱度在網絡上一漲再漲。流量明星的推崇,使得“土味文化”的流行范圍進一步擴大。

對于土味文化的態度,盡管有很多的爭議與辯論,但其基本走上了一條對抗然后收編的道路。

土味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對抗

無論是土味短視頻,還是土味音樂、土味情話,本質都是一種區隔行為,是用戶在用一種社會層面可以定位的表演與主流文化進行對抗。從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再到電視傳播,大城市中的精英階層一直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精英文化也占據著主流地位。鄉村群體被封鎖在邊緣地帶,直到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紅利惠及他們,他們才開始出現在大眾的面前,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他們早期的視頻作品,一部分是對城市群體生活的模仿,表達對城市生活的向往,這些短視頻的靈感往往來自電視、電影、廣告等宣傳內容,如部分用戶在短視頻中用樹枝、塑料袋等廢棄品做成服飾裝扮自己,模仿維密天使的走秀場景等。在“土味文化”的發展下,部分小鎮青年更愿意通過各種土味符號來表達他們的社會身份認同,如土味短視頻、土味音樂、土味舞蹈、社會化語言等,他們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他人的認同,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圈層”。

資本市場對土味文化的收編

資本對“土味文化”的商業收編,首先表現在土味短視頻中的廣告植入上。許多土味短視頻的創作者在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后,商業資本就會對其拋出橄欖枝。例如,有些創作者通過在短視頻中插入軟廣告,實現流量變現;也有一些創作者專門設置專欄出售商品,如抖音短視頻平臺用戶“老冬快樂鄉村生活”,專門設置了商品櫥窗專欄,用以展示蜂蜜、紅糖、福字、黃桃罐頭等商品,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流量變現。此外,“土味文化”中的土味元素更是被商家予以充分挖掘,一系列與“土味”相關的產品應運而生。例如,在手機殼上、服飾上、抱枕上印刷土味情話,通過工業化生產大批量復制此類產品等;買粉絲、QQ上也出現了大量的土味表情包,深得廣大用戶喜愛。同時,一些土味短視頻的頭部意見領袖(KOL)也享受到商業收編的紅利,如“giao哥”被邀請參加《中國新說唱》的海選,這作為綜藝節目的一大宣傳噱頭,使土味短視頻的頭部KOL和綜藝實現雙贏局面。

對土味文化的深刻思考背后,“土味文化”的流行是否意味著大眾審美能力的缺失?尤其是小鎮青年掀起來的“審丑狂歡”,是否意味著這一代年輕人審美貧瘠,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的審美缺乏?現實可能并不似想象的那么悲觀。隨著用戶獵奇心理的滿足、對低俗的“土味”內容的審美疲勞,簡單粗暴、淺顯浮夸的“土味文化”似乎已經失寵。

作為亞文化形態的一種,盡管“土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與主流文化相對抗,但隨著國家對相關內容創作管控力度加大、用戶審美需求轉變、主流媒體為其背書,土味文化在其自身發展中逐漸與主流文化走向融合,也即主流文化對“土味文化”的收編。而且在“土味文化”的被收編過程中,商業資本通過對“土味文化”中土味元素的拿捏,控制著“土味文化”的邊界,“土味文化”中的抵抗意味逐漸被馴化。對抗主流文化的“土味文化”在不知不覺中,也從它所抗爭的對象即主流文化那里謀得了好處。

你們怎樣看待網紅

近日,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6.2%的受訪者認為現在有很多追捧“網紅”的人,絕大部分受訪者對“網紅”的評價都是“搏**”、“騙子”、“庸俗”和“沒有節操”等貶義字眼。

在79.9%受訪者眼里,“網紅”是為出名搏**的年輕人

一些隱藏在網絡背后的人,希望披著“網紅”的外衣混入商圈、娛樂圈。隨著這種現象增多,“網紅”越來越不是草根紅人的閃亮標簽,而演變成為一個充滿貶義的頭銜。

調查中,79.9%的受訪者認為,“網紅”就是為了出名、各種搏**的年輕人;在43.8%的受訪者印象里,“網紅”是通過整容、撒謊包裝自己的騙子;40.5%的受訪者覺得“網紅”是搞粉絲營銷、賣低劣品的淘寶賣家。僅16.9%的受訪者仍存有“網紅”是意見領袖等佼佼者的印象。

在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張晶的印象里,“網紅”是錐子臉、整容、自拍、賣東西的代名詞,“比如之前某個香港明星的新晉網紅女友,就會在微博上發淘寶鏈接,推銷自己的淘寶店”。

調查發現,76.2%的受訪者覺得現在追捧“網紅”的人仍然非常多。

既然“網紅”在網上如此受歡迎,他們的言行是否會影響到普通人的價值判斷呢?

首先,對于“網紅”這一群體的評價,在大多數(52.7%)受訪者看來,是審美疲勞和庸俗不堪,52.7%的受訪者斷言他們只是曇花一現,還有50.0%的受訪者則批評他們拜金功利、沒有節操。28.1%的受訪者指責他們三觀不正等。

與此同時,有16.6%的受訪者贊同“網紅”出名要趁早的觀念,15.2%的受訪者表示“網紅”也是紅人,12.7%的受訪者將其看做是獨立、努力做自己的表現。

因為“網紅”大多在容貌和履歷上厚施粉黛,43.7%的受訪者反而支持對“網紅”進行“扒皮”(揭穿)。不過,也有29.9%的受訪者不支持這樣做,還有26.4%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無論在網絡上還是現實中,70.4%受訪者并不想“紅”

張晶認為,國外的網絡論壇里,也活躍著各式各樣的紅人,“國內靠的是自拍和裸露,但國外的很多網紅憑的是自己對時尚的理解或生活的體驗,比如做早餐、講化妝、講時尚等”。她舉了美國最年輕時尚博主泰薇·蓋文森(Tavi Gevinson) 的例子,作為一個1996年出生的小女孩,她2008年開通自己的博客,靠著自己獨特的時尚品味從網上一路紅到時尚圈的時候,才只有12歲。

在張晶看來,無論在哪個環境里,人們都會認同這種有真本領真見解、又有勇氣付諸實踐的人。“國內的諸多‘網紅’就是給人扭曲的感覺。相較于很多人來說,他們懂得利用互聯網獲取關注效益,肯定是聰明人。縱然千姿百態,最終表現出來的卻是扭曲的價值觀而已”。

調查揭示,正是出于以上對“網紅”的印象和評價,70.4%的受訪者確言,無論在現實中還是網絡上,并不希望自己成為這種“紅人”

如果當紅人,63.0%的受訪者希望自己是因智慧、專業觀點而紅,55.2%的受訪者則希望靠人格、責任感等閃光點而紅,53.7%的則希望通過學識、工作能力等“收割”擁躉。由此,過半受訪者認為,在智慧、人格和學識上有突出表現的人,才是被絕大部分人推崇的真正“紅人”。

此外,有突出特長(32.8%)、生活態度從容(32.3%)和有很好的時尚品味(18.3%)也被認為是紅的良好理由。

張晶表示:“要是能像國外‘網紅’那樣,展現出自己喜歡的價值觀,或者有一個世界值得分享,或者引導別人珍惜青春、踏實地經營未來,這樣的‘網紅’我愿意當。”

超半數受訪者認為,青少年偶像應有專業精神、生活智慧和誠意勇氣

基于對“網紅”的價值判斷,56.1%的受訪者認為,對尚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群體來說,“網紅”會對他們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偶像選擇上,“網紅”亂象會導致他們誤入歧途。

對于青少年偶像的標準,60.4%的受訪者認為應是有專業精神、敬業態度的人,57.8%的受訪者認為應是有生活智慧的人,56.1%的受訪者認為應是真誠勇敢、活出自我的人

不僅如此,受訪者也認可有愛心、敢行動的人(48.6%)和有家國情懷的志士(46.3%)作為青少年偶像。僅有36.2%的受訪者選擇的是“各界成功人士”

南京大學讀社會學研究生的田嘉(化名)認為,在當前這個時代,已經不能輕易劃定青少年偶像的標準了。“毫無疑問,‘多元化’已經成為某種社會共識。青少年接受的信息越來越多,也逐漸形成各自偏好,這些偏好都應該得到關注和尊重。當然,在他們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肯定要以正直、善良、勇敢等基本價值觀進行引導”。

本次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 90后占25.3%, 80后占50.6%, 70后占17.4%,60后及以前人群占6.7% 35.1%的受訪者來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39.3%的受訪者來自二線城市,19.7%的受訪者來自三、四線城市,5.4%的受訪者來自縣、鎮、村。

你怎么看有些網紅博主經常發廣告?

大部分網紅博主都通過自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