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紅雅典娜被騙是真的嗎知乎問答社區(為什么說問答社區是內容版的知乎?)

时间:2024-05-18 11:23:17 编辑: 来源:

為什么說問答社區是內容版的知乎?

1. 沒有內容體系,這是百度知道與知乎的第一個重大差異

百度知道的問題基于搜索引擎的快速決策價值,用戶目的非常直接,所以知道的內容幾乎沒有延伸的必要,也傾向于直接而簡單;所以,百度知道的整體風格,是收斂的,指向問題本身的解決。

而知乎的整體風格,則是發散的。

其以問題為紐帶,一方面基于內容做多種延伸——這是對內容價值的拓展;另一方面則圍繞內容,構建各種社區——這是對用戶關系的拓展。

對于信息與知識的價值模型,有如下三個分析:

(1)信息的最大價值需要在流動中才能體現;

(2)知識的最大價值在于分享而不在于擁有;

(3)多層次交互才能把外部信息變成自己的知識。

作為可供參考的產品模式,譬如市面上的筆記類軟件,它們都熱衷于把收藏與采集做得很完善,卻對分享一點興趣都沒有——這是導致筆記類軟件一直有需求,卻一直很小眾的核心原因。

知乎則以內容為基礎,以分享為動力,以互動為手段,構建起了一個優質、高效的內容池——既整合了內容,又鏈接了人。

雖然知乎的缺陷在于內容過于發散,經常收斂不住,導致內容常常顯得零散,沒有結構,但其互動已經足以讓知識被用戶消化吸收。

2. 第二個差異,則是在用戶使用場景與需求層面

搜索引擎的分發面向全網,尤其是PC互聯網。而在之前,PC互聯網的信息,大部分是脫離生活場景的信息——這是互聯網的發展階段所致。互聯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就是符號的數字化。

生活場景具有地域化、及時性、偶發性的特征,所以作為PC互聯網時代的內容主體——網站,很難將生活場景搬到線上。

這就是為什么成立于03年的大眾點評,要等到10年才會爆發的原因了。

而且即便是到了當下,PC互聯網的信息,也仍然圍繞著符號的數字化展開。來自于線下的生活場景的增量信息,基本被移動互聯網的業務主體——APP,囚禁于手機里,構成信息孤島。這種孤島囚禁,既斷送了豌豆莢做信息分發的夢想——可憐百度還曾經花了19億美元買下豌豆莢的競爭對手91手機助手,也斷送了百度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復制PC互聯網的成功路數。

這意味著:用戶非生活場景的問題,都容易被海量的長尾資源所滿足,這也是搜索引擎最大的價值。生活場景的信息,則很難通過PC互聯網已有的內容滿足,這時候百度知道作為補充,用以解決這類問題。

所以知乎用戶的需求,表面上看好像也是問問題,想找解決答案;但其實質,是拓展想象力與思維能力——這與百度知道的生活場景化信息差異顯著。

曾經有一個比喻:百度知道是路邊飯館,而知乎是高級賓館。雖然去路邊飯館吃飯的人挺多,但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是路人甲,都留不下痕跡,也無意留下痕跡。

而去高級酒店的人雖少了一點,但質量高;每個來的人,在其內心都有一個主人翁的驕傲——他們都具有主動性,都很活躍,都希望被關注,也都在找機會想留下點痕跡。

這帶來的人們可直接觀察的后果,就是:經常網爆有人在知乎約炮,但誰聽說過在百度知道約炮的?

顯然,你可以去酒店約,但你怎么會去路邊飯館約?

3. 百度知道與知乎的第三個差異,如上所述,是百度知道沒有賬號體系

一方面,從用戶層面來說,搜索引擎的解決問題的價值,體現了工具性。工具本身不具有社會性,所以除非借助其他價值延伸,否則不可能只從工具角度出發構建出完整的賬號體系——所以用戶無動力因使用工具而注冊賬號。

另一方面,搜索引擎的過路費是最簡單的變現方式,這也導致百度無意深度挖掘流量背后的用戶需求邏輯,去深度介入業務獲取收益——這是吃力還未必討好的活兒,這導致百度無心也無必要全力打造賬號體系。

而帳號體系缺失,導致難以構建起具有高粘的社區;用戶沒法基于內容產生聯系,沒法深度延伸出更具有粘性的關系。用戶與內容的關系,是消費型的,而不是共同生產的方式。

用戶到底是在單純的消費內容,還是通過多層次互動,共同生產內容,是內容型產品里,社區構建成功與否的關鍵。

而多層次互動,共同產生內容,互動甚至和問題的答案具有同樣的意義,這恰恰是知乎構建起基于內容的社區的關鍵——有人喜歡發起話題,有人熱衷于表達,這正是組建起一個社區的基本條件之一。

擴展資料:

百度知道與知乎的一個相同處

對知乎來說,無論是社區,還是想象力與思維能力的提高,都指向了人。換句話說,可以這樣理解:百度知道的核心是答案,而知乎的核心是人。

但百度知道的產品表現,可以以內容為主;但知乎的產品表現,卻同樣以內容為主,而不敢也不能以人為核心。果殼網大膽的預言知識變現模式來臨,做了一個以人為核心的在行,結果半死不活的。

可見以人而不是以內容為核心的內容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問題。

一方面,人的價值在于解決問題,不在于創造問題。所以用戶的使用目的性太強,其背后的核心價值相當強烈,就是沖著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去的。

另一方面,以人的能力為賣點的產品,人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動態產生的,而不是標準化的;這會導致用戶的預期大打折扣,所以其結果就是:目的性強,卻猶猶豫豫不敢買;看的人多,買的人少;而多看幾次不消費,也就沒興趣再看了——失去了目的性,也就失去了粘性,這是在行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以內容為主的展現模式,用戶以消費內容為目的。這種目的的指向性并不強烈,背后的核心價值需求也并不明確,本身具有打發無聊時間的特征。如果有好的內容,就能夠吸引用戶,甚至產生互動。但再好的人,你要想與之產生互動,也需要一個理由,并且還需要你去負擔對方與你互動產生的成本。

所以知乎以內容為外衣,以人為主,正好拴住了供需雙方。

而百度知道以搜索引擎為入口,以內容為核心,也恰好閉環了流量。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步的知乎為什么做成了知識社區?

百度知道和知乎對于目前來說都不陌生

一、知乎本是一個沒曾想做大的問答型社區(2011-2012年)

1、知乎:為挖掘增量知識而誕生

根據資料顯示,知乎是2010年年底就開始內測了,正式上線是2011年1月份。在知乎初始期,就有投資人和周源(知乎創始人)接觸,問知乎想做多大已決定是否投資。

當時知乎只有200多個用戶,周源當時也沒想把知乎做很大,就根據100倍的用戶量作為極限(即2萬用戶)回復了投資者。投資人聽了扭頭就走了,結果一年之后,知乎的用戶數就達到了20萬。

而周源沒想過把知乎做大的原因,源于他對知乎最初的產品定位:

周源在創立知乎之前,已經有過一次創業經歷,做的是垂直類的搜索業務。更早之前,他是《IT經理世界》雜志社的一名記者,更更早之前則是一名程序員。

而創立知乎的想法,則是在雜志社時就已經埋下的。周源在做記者時,機緣巧合進入了一個線上俱樂部apple4us.買粉絲——一個圍繞蘋果新產品、技術、設計以及一切和年輕人有關的一個輕博客。

周源驚訝的發現:apple4us里產生的文章比他這個專業記者寫的還要好,而且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一些非專業作家。他們分別是在各個領域有專長的人,然后基于興趣愛好創作一些自己擅長的內容在社區里分享交流。

周源后來在雜志社里開發了一個相似的平臺——N3(N的三次方的意思)——用于自發產生高質量的內容。結果一個月的時間,其網站流量就超過了周源供職雜志社官網的流量。周源發現這個事情有搞頭,然后就埋下了創業的想法。

硅谷的Quora出來后,周源猛然驚醒——雖然之前他也琢磨過知乎(當時還沒有這個名字)的形態,但始終是很模糊的想法,看到了Quora后他發現這就是他想要的。后來就組建團隊,創立了知乎社區。

周源的想法是:雖然互聯網上已經有了像谷歌這么優秀的搜索引擎公司,但是用戶通過搜索得到的都是已經存在的信息(即存量信息)。搜索引擎只能收錄已經產生的網頁,但是大量存在于人們腦子里的知識、經驗與見解并沒有被發布到網上。

2、水準、水準、還是水準

在知乎內測初期,知乎團隊依靠社會關系請來很多專業人士前來使用并提供意見。其中甚至包括了像李開復、徐小平、王興、馬化騰等一眾企業界及投資界的大佬,就是為了能提出好問題,并給出好答案。

在知乎早期,為了嚴把質量關,知乎團隊采取了「邀請+認證」這樣相對封閉的制度。首批用戶都是團隊親自發邀請郵件請來的,此后的用戶也是通過首批用戶的邀請碼才能提交注冊申請,而且必須經過平臺認證才能登陸成功。并且,對于邀請碼的發放以及注冊會員的審核,知乎一直非常謹慎。

為了保證認真的用戶得到專業的內容這一宗旨,知乎在產品設計上,也做了非常多的優化。比如知乎不像其它社區,在問題之下用戶不能版聊,因為這會導致內容專業性下降,情緒化的東西增多。如果非要版聊,可以在問題和答案下面去發表評論,而所有的評論內容都自動處于折疊狀態。

因此知乎的運營團隊開發了投票和舉報功能,其他的用戶可以對優秀的答案進行點贊,把其頂的高高的;對質量不高的答案投反對票,把其踩下去;對不良答案進行舉報,讓算法自動將其折疊,甚至是刪除。

早期知乎的運營策略就是嚴防死守,不僅沒有邀請碼無法注冊,而且網頁也不對外開放。墻里桃花墻外香,2013年之前的知乎邀請碼,甚至成了被高價轉賣的緊俏貨。

二、知乎的「改革開放」——知乎社區初長成(2013-2015年)

1、從小而美邁向大而美

「封閉」發展了兩年,知乎團隊終于在2013年4月26日開放了知乎賬號注冊,而知乎網頁也是在開放注冊之前沒多久才對外開放。邀請制在那一天成為歷史,知乎的「改革開放」迎來的則是奔涌而來的用戶。

從開放前的40萬注冊用戶,到開放后400萬用戶,知乎只用了9個月時間。而開放的4年時間里,知乎的注冊用戶數達到了7000萬,用戶紅利背后則是無限的商業想象空間。

從正式對外開放伊始,知乎團隊的產品戰略就發生了轉變——知乎不再只是小而美,而是要做大而美。

除了這些小的舉措,知乎團隊也憋了大招——將優質內容進行高度濃縮,然后集中化向外界傳播——開放注冊一個月后,就上線了《知乎日報》。

知乎一旦開放,并開始使用大眾傳播策略,形成的勢能就好似多年高門緊鎖的深宮大院開始向一般老百姓開放,立馬就引來無數想要一覽皇家風采的各方游客。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個負面影響——原本精致優雅的宮廷環境會由于人流的暴增而變得不再優雅。

失去了內容質量,就會漸漸失去社區的本身價值,很多瘋起又急速隕落的社區往往都是踏入了這個深坑。但緊緊勒住社區的入口,不讓太多的人進來,社區又會止步于小而美的困局,難以做大。這幾乎就是一對兒偽命題。

知乎在2013年選擇了大而美策略,就注定了必須面對并解決內容「水化」的問題。

2、應對內容「水化」

社區內容質量的下降,往往是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新用戶的大量涌入,帶來社區氛圍惡化,從而導致優質的老用戶離開;另一方面就是新來的用戶發現社區氛圍惡化,變得不再認真,從而導致內容質量進一步下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