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由貿易導致全球爭端的原因(當今世界的四種“赤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时间:2024-06-03 03:55:39 编辑: 来源:

貿易保護主義的根源是什么啊?

從美國官場執政思維而言,“單邊主義”的弊端也是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根源

單邊主義是美國貿易保護政策根源

各國的文化都是為各國利益服務的。問題在于,世界是多元化的,一味固守單邊主義不但無法解決國際爭端問題,也會使自己國家得不到朋友,處于孤立的狀態。長期以來,美國之所以處處遭到各國反對抵制,應該說,單邊主義是根源。不清除單邊主義,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會死灰復燃。

美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總量為8190億美元的新經濟刺激方案,不但各國反應冷淡,還引起媒體的強烈質疑。這是為何?本來,奧巴馬政府出臺8190億美元新刺激經濟的方案是布什政府去年出臺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的延續,從數量而言,大有“長江后浪推前浪”之勢。為著拯救美國頻于衰竭的經濟,實現奧巴馬總統提出的創造出300萬個就業崗位的目標,奧巴馬政府也給人一種雄心勃勃的救市姿態。

那么,世界各國及媒體為何對美新經濟政策不看好?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此新政策帶有濃郁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這個新經濟政策方案就清晰地規定:任何基礎設施項目要獲得新經濟刺激方案的支持,所使用的鋼鐵產品都必須是美國生產的。更有甚者,這個新經濟刺激方案還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除鋼鐵產品外,項目所需的一切制成品必須是美國生產的。

美國出臺這項新經濟政策,理所當然遭到各國的質疑。加拿大總理哈珀當即表示嚴重關注并要求美國遵守其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作出的承諾;歐盟貿易委員的發言人鮑爾也公開發出強硬的回應,“如果一項禁止在美國領土上銷售或購買歐洲產品的法案獲得通過,我們絕不會袖手旁觀,視而不見”。

誠然,奧巴馬政府這個新經濟刺激方案還有待參議院通過。但根據目前奧巴馬總統上臺人氣甚盛的情勢分析,這個新經濟政策刺激方案出臺是遲早的事情了。而諸多國家似乎也在醞釀應對美國事實上掀起的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大戰。

人們之所以對美貿易保護主義憂心忡忡,是因為嘗盡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苦頭。時下的金融危機,盡管連美前總統克林頓都公開承認“美國是禍首”,并已危機全世界,救市不是一兩個國家的事情了,而是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正是在這個重大問題上,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一直在不懈努力。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特別致辭中,溫總理強調提出,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場世界性危機,戰勝這場危機靠信心、合作和責任。又說,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大家的命運已緊緊聯在一起,誰也離不開誰。

還強烈批評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會加大危機的嚴重程度,還會使危機持續更長的時間,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溫總理在論壇的講話之所以引發世界強烈反響,乃因既充滿著底氣,也由于包括抨擊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上旗幟鮮明仗義執言。

顯然,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原則立場是堅定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聲音也是十分明晰明確的。

那么,一直信誓旦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并常常以所謂“貿易保護主義”旗號下給中國等國家施加壓力的美國,為何在救市這個緊要關頭打出貿易保護主義招牌自打嘴巴呢?從個人執政風格而言,奧巴馬政府想盡快與從執政8年的布什政策區別開來,吸引公眾,爭取民意。奧巴馬上任多少給內外交困折騰多年的美國公眾帶來希望,但滿足公眾的希望,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切都標新立異。貿易保護主義既會阻礙開放,堵塞與各國經濟交流,更會引發對各國之間新的矛盾,不利于各國之間的合作,與開放背道而馳。比如,美新經濟政策一旦通過實施,按北美自由主義貿易區協定,加拿大40%鋼鐵產品出口到美國,那么,加拿大占40%的鋼鐵產品就難以“出嫁”,又會危及加拿大的經濟。可見,領導人執政的標新立異需要從實際出發,不能跟著感覺走。

從美國官場執政思維而言,單邊主義的弊端也是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根源。美國為何在過去大談貿易自由主義,時下卻高唱貿易保護主義,不能說他們心血來潮,而是一切為著美國利益著想。當然,各國的文化都是為各國利益服務的。問題在于,世界是多元化的,一味固守單邊主義不但無法解決國際爭端問題,也會使自己國家得不到朋友,處于孤立的狀態。長期以來,美國之所以處處遭到各國反對抵制,應該說,單邊主義是根源。不清除單邊主義,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會死灰復燃。買粉絲://news.google.買粉絲/news?hl=zh-CN&rlz=1T4XNLA_zh-CNCN295CN318&newwindow=1&q=%E8%B4%B8%E6%98%93%E4%BF%9D%E6%8A%A4%E4%B8%BB%E4%B9%89%E7%9A%84%E6%A0%B9%E6%BA%90&um=1&ie=UTF-8&ei=yevKSdrIGoTO6gPii7ShBw&sa=X&oi=news_result&resnum=11&ct=title

還可以參考

以經濟全球化有關理論談談中美貿易戰

(2)①企業要積極調整經營戰略,積極應對挑戰;②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減少對外國企業的依賴,增強競爭力;③我國企業要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歐洲為什么能主導世界貿易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證明貿易能夠促進分工、增加國民財富。從全球財富增加的角度分析,自由貿易政策顯然能夠促進人類福利的增加。新古典貿易理論揭示了相對優勢的源泉在于不同地區的資源要素稟賦差異。制成品貿易理論則證明,即使在要素稟賦完全相同的前提下,只要有規模經濟和差別產品需求,各國仍然能夠通過自由貿易獲得利益。但是自由貿易思想卻沒有說明貿易利益應該怎么分配。然而,各國在制定貿易政策時的出發點,恰恰是自身利益是否能增加,而不是都想著如何為全球總福利做貢獻。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貿易保護主義思想和各種相關政策。

"重商主義"是最早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是商業革命后期國際貿易競爭激烈的產物。歐洲早期的重商主義政策主要禁止本國金銀出口,鼓勵國外金銀輸入;而晚期重商主義受比較優勢理論的影響,不再追求絕對的金銀流入,而爭取國際貿易中的順差地位。

德國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list,1789-1846)是最早系統提出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的經濟學家。李斯特一生顛沛流離,曾經因為組織德國工商聯盟而受到迫害,也曾經因提出激進的民主改革主張而被判監禁。移居美國以后又因為經營礦山倒閉而破產,他曾拒絕俄羅斯政府聘他擔任要職的邀請,也曾因健康原因錯過了擔任《萊茵報》主編的機會。由于無法養活妻兒,李斯特在57歲那年開槍自殺身亡。

為了追求德國經濟上的統一和強大,李斯特多次抨擊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思想,竭力反對自由貿易政策,主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他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程度,把經濟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即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處于農業階段的國家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這有利于農產品的自由輸出和自由輸入外國的工業產品,以促進本國農業的發展,并培育工業化的基礎。處于農工業階段的國家,雖然本國已有工業發展,但并未發展到能與外國產品相競爭的地步,故必須實施保護關稅制度,使它不受外國產品的打擊。而處于農工商業階段的國家,由于國內工業產品已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國外產品的競爭威脅已不存在,故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享受自由貿易的最大利益,刺激國內產業進一步發展。

顯然,無論是重商主義的全面貿易保護思想,還是李斯特的分階段保護主義思想,或者之后的保護局部"幼稚"7產業的思想,都會引發貿易戰。假設世界由A、B兩國組成:(1)A、B兩國都相信重商主義,都希望從對方獲得金銀流入或貿易順差,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會有國際貿易呢?(2)A國處于農工業階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B國處于農工商階段,實行自由貿易,那么這種情況下也不可能有國際貿易。(3)A國希望出口布,而B國認為布是本國的"幼稚"產業需要保護,于是又不會產生國際貿易。

毫無疑問,如果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國際貿易消失,那么對大家都沒好處。所以,各國都在尋求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平衡點:一方面對外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一方面偷偷實行保護主義政策;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優勢產業永葆優勢地位,死死壓制其他國家同類產業的成長,一方面又通過各種政策保護自己的劣勢產業;一方面在處于貿易劣勢地位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采取全面貿易保護主義,一方面在處于貿易優勢地位的時候,通過各種手段強迫別國"門戶開放"......總之,盡管全球都在高唱自由貿易贊歌,可是誰也沒有放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各國都在尋求開放和保護之間的利益平衡點。

那些高唱自由貿易贊歌的家伙都曾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先驅

英國是最早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國家之一。16世紀下半期,英國開始禁止進口金屬制品、皮革制品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工業品。1688年的"光榮革命"之后,英國完全停止進口法國和荷蘭的毛織品。1700年,英國議會禁止從印度、伊朗和中國進口棉織品。一直到1812年,英國還對從印度進口的印花棉布征收高達71.7%的進口稅。到182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已經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一半,確立了在全球的競爭優勢地位-直到這時候,英國為了要求其他國家開放市場,才轉而逐步取消本國關稅,執行自由貿易主義政策。

法國也是執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元老"之一。從17世紀開始,法國就實行重商主義貿易保護政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一直到18世紀末的"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侖政府、1815年以后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都把對外貿易政策的原則定在保護關稅上。這樣的政策一直堅持到19世紀中期,使法國制造業逐漸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一度成為僅次于英國的世界富國。

美國是后期工業化國家中最早執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國家。美國獨立后不久,1789年,開始對進口商品征收關稅。1816年美國通過了第一個明確的保護性關稅法案,對進口的棉花、羊毛制品和某些鐵制品課稅30%~40%。19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經躍居世界首位,而到1913年,美國的工業產量已經占整個世界工業生產總量的36%。在這樣高速的工業發展過程中,美國一直在實行高額的保護關稅。尤其是《1890年麥金來關稅法》使美國整體關稅率從38%提高到49.5%,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后,美國才放棄了保護關稅政策,逐步轉向了自由貿易。當然,在美西戰爭取得勝利以后,美國就開始利用全球市場,享受自由貿易的好處而積累起巨額財富。在甲午戰爭后,美國也是逼迫中國實行"門戶開放"的主要"自由貿易"代表之一。在20世紀美國取得全球領先的生產和貿易地位,成為自由貿易的領袖之后,本國貿易保護主義仍不斷抬頭。在21世紀,面臨著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商品沖擊、尤其是20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造成本國經濟衰退的時候,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表現得尤其明顯。2008年大選結束后,美國新一屆政府很有可能出臺一系列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德國的貿易政策一度搖擺于自由貿易政策和貿易保護政策之間。19世紀前半期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所采納的溫和保護關稅,就是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折衷:對出口和初級產品的進口基本免征關稅,對制成品進口征收10%的關稅,對奢侈品征收20%~30%的進口稅。受英國在19世紀上半期轉向自由貿易的影響,德國在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