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由貿易對國家經濟的影響(自由貿易對中國經濟的正負面影響)

时间:2024-06-11 02:48:13 编辑: 来源:

貿易自由化對經濟的影響 有哪些方面

貿易自由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總的來說,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發展中國家能夠進口經濟發展急需,而本國又不能滿足需求的生產性服務,從而有利于解決生產發展與服務業落后的矛盾。

3.外國企業的競爭將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企業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吸收國外先進服務技術與經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競爭能力,走向世界市場。

二.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是雙重的:

1.由于發展中國家減少對服務進口的限制,短期內可能導致進口大量增加,造成國際收支惡化;

2.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自由化的國際環境設法擴大自己的服務出口。由于能夠采用優質價廉的進口服務,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降低其物質產品的成本,提高質量,增強貨物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增加收入。同時,適度開放金融服務市場還將有利于外資的流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三.對技術進步的影響。

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

1.服務貿易本身可以成為技術轉讓的渠道。由于技術進步往往首先發生在服務領域,這樣就可以使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引進、買粉絲、培訓及其他技術服務形式獲得先進技術和其他信息。同時,服務業的外國直接技術投資也往往伴隨著某些技術轉讓。

2.國際競爭的壓力會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加快技術進步,以提高競爭力,并由此帶動其他部門的技術進步。當然服務貿易自由化也可能對技術進步產生消極影響。

四.對勞動就業的影響。

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密集程度高,勞動力素質差,向其他部門轉移較困難。因此,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使本國服務業和與之相關的物質生產部門的就業狀況惡化,而且對發展中國家尚未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服務部門。

五.對經濟安全的影響。

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國家的經濟獨立性與經濟主權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獨立性,其原因在于,首先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承諾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部分經濟決策的自主權,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某些至關重要的服務行業。其次,外國服務的競爭可能會抑制發展中國家弱小的新興服務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生產性服務以及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它們難以改善自身的產業結構,從而在高技術服務上依賴發達國家。

2.對經濟發展穩定性的影響。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是與獨立性相聯系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高度的對外依賴都會影響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六.制約因素的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益的影響是利大于弊,對經濟安全的影響卻是弊大于利。需要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在權衡時不僅要做理論上的推理與分析,也要考慮到實際的制約因素。

因為這些因素對發展中國家在自由化過程中的命運起著實質性的影響:

2.發展中國家自身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的制約。服務貿易自由化能夠刺激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提高競爭力,減少貿易壁壘,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自身相對優勢的服務進入國際市場。但是,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越來越從勞動力成本、地理環境優勢的競爭轉向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相對落后恰恰是發展中國家現實經濟中最大的障礙,表現為技術層次和管理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物質生產基礎等。在自由化中受惠最大的信息技術服務,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能力的制約,如無有效的措施,在自由貿易的環境下,發達國家的競爭力對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發展的抑制作用可能大于促進作用。

3.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內部產業結構的制約。發展中國家服務產業結構的最大弱點是生產性服務不發達,因此最需要從國際市場引進生產性服務。

自由貿易對中國經濟的正負面影響

1、關稅降低沖擊國內產業,擴大中東貿易逆差 首先,中國與東盟中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較高的重合度

因此,自貿區啟動后關稅的降低,不僅會加劇中國與東盟同類產業與商品的競爭,還將導致東盟具有優勢的產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從而沖擊中國國內缺乏競爭力的產業

其次,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已連續11年維持貿易逆差,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將對雙邊的貿易平衡及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

自貿區啟動后關稅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的降低,會導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的增加,從而逆差進一步擴大,給中國帶來較大的壓力

2、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 由于我國在金融、通訊和專業服務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而東盟部分國家如新加坡就在這些方面具有相對較強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和東盟啟動自貿區后,對這些行業將會放開,東盟將會進入中國同國內相關行業產生競爭,從而對國內服務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3、投資替代作用可能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競爭力加劇可能導致中國企業難以在東盟投資 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將產生貿易對投資的替代作用

例如,原來一些東盟企業之所以到中國來投資,是因為存在關稅、非關稅壁壘,現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就無需再將工廠搬到中國,只需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即可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東自貿區可能會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

同時,歐、美、日等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資國,其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東南亞的經濟

如印尼、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加工,基本上為英國、荷蘭、美國的石油公司所壟斷,日本的企業基本上控制了東盟各國的家用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目前在中-東自貿區的壓力下,歐、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正進一步加緊調整生產布局,以圖享受到自貿區內的互惠

面對區外眾多強勢競爭對手,我國企業競爭力本身就較弱,因此,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導致中國企業更加難以進入東盟市場

4、東盟經濟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中-東自貿區啟動后,中國與東盟將在經濟關系上更加緊密,雙方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深,而目前東盟的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還存在相當多的變數,因此,一旦東盟經濟出現波動,也會對中國相關部門產生沖擊,從而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一、新貿易理論的基本思想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絕對優勢說”堪為自由貿易理論之濫觴。鑒于亞當?斯密“地域分工論”存在著明顯缺陷,大衛?李嘉圖對其進行了修正,創立了“相對優勢說”,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重大突破。但該理論仍然不能完全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機制。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及其學生俄林以“資源稟賦說”科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戰后國際貿易理論成了赫俄理論的一統天下。

(一)戰略性貿易理論。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貿易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古典理論所設想的那種交換了,如資本要素豐裕的國家傾向于出口資本密集性產品,有熟練勞動力的國家傾向于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發達國家則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國家的技術差異和資源稟賦仍然主要決定了國際貿易的基本模式,但相當部分國際貿易不可簡單地歸因于出口國的自然優勢,相反,越來越多的貿易來源于規模經濟和因技術創新而形成的人造優勢。

這說明國際貿易形態的歷史性變遷對經濟學家提出了挑戰。只有在現有貿易思想基礎上發展一套新理論,才能重新解釋國際貿易領域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遷。70年代發展起來的產業組織學提出了分析寡頭競爭產業的新方法,從而催生了國際貿易新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市場不會偏離“完全競爭”太遠的假設之上,市場上有許多生產者,每個生產者力量都很小,不會試圖去影響價格或其競爭對手未來的行為。然而,戰后以來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貿易的迅速增長說明完全競爭的假設是不合適的,現在相當一部分貿易是由大規模生產的優勢、積累的經驗和通信技術的創新所決定的,由眾多小企業之間展開的原子狀的競爭已經難以看到,而少數幾家大型企業之間的不完全競爭卻隨處可見。例如,大型客機市場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寡頭航空公司所壟斷,每一方都有影響價格的能力,它們做出戰略性的行動,以期影響競爭對手的行為。

古典貿易理論在于證明自由貿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論假定市場競爭是完全的。一國在某一產業的比較優勢是貿易發生的根本原因,每個國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因此,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經濟中,“租”非常少,因而經濟中不存在“戰略性”部門,自由貿易政策是各國最好的選擇,在各國都支持自由貿易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能從貿易中獲益,且一國的收益并不以他國的損失為代價,自由貿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論甚至認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奉行自由貿易原則,其他國家都一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該國仍能從自由貿易中獲益。因此,自由貿易是古典理論的鐵律。

在產業組織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貿易理論對古典貿易理論提出挑戰。新理論既是對古典貿易理論的繼承,又有所超越。它認為,國際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歷史的偶發性,是一國特定的歷史、某個偶發事件和經濟政策的產物,并不是完全由各國資源稟賦差異所決定的。新理論最有意義的創新在于引入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從而使國際貿易理論從完全競爭這一假定條件的束縛下擺脫出來,市場中不完全競爭是普遍現象,完全競爭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產業領域存在著規模經濟報酬遞增的現象,這個理論有力地挑戰了古典貿易理論所認為的規模經濟報酬不變的傳統觀點。由于市場競爭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競爭而完全消失,在一些產業,資本和勞動有時會獲得比其他產業高得多的回報率,因而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如果政府能夠識別出這些戰略性部門,就有可能采取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政府積極運用補貼或出口鼓勵等措施對那些被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外部經濟或大量“租”的產業予以扶持,擴大本國廠商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市場份額,把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以增加本國經濟福利和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政府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顯然會從根本上改變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因而被視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活動。

(二)選擇戰略性產業的基本標準。如果說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那么企業家或經濟學家該怎樣識別它們?克魯格曼提出了識別戰略性部門的兩項標準,一是看該部門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該部門的資本或勞動回報率是否特別高;二是看該部門是否存在著外部經濟,即某一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或經驗對其他企業會產生技術外溢。然而,由于外溢是沒有市場價格的,根據這項標準去衡量戰略性部門有一定難度。

(三)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形式。一旦選定某些產業為戰略性產業,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保護這些優選產業的發展呢?克魯格曼和詹姆斯?布蘭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可能的應用形式。

1.以轉移利潤為目的的補貼。這項戰略性政策涉及到運用補貼來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潤從國外廠商轉移給國內廠商。政府補貼可能使本國廠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在有利可圖的國際市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