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紅經濟論文參考文獻數量要求(大綱最終版-無紙化的應用與發展)

时间:2024-06-07 07:27:34 编辑: 来源:

網絡直播的論文

關于網絡直播的論文

現在網絡直播行業火熱,出現了主播平臺、網紅等新名詞。在此,我為大家準備好了關于網絡直播的論文,一起來學習吧!

摘要: 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傳播途徑,近兩年來成為一種大熱的現象,筆者以主播和觀眾兩個群體為切入點,分析了網絡直播參與者背后的心理動力,發現主播和觀眾在互動中主要受自我表達欲望的驅使。并在最后討論了如何引導網絡直播健康發展,從而消減其對參與者心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 網絡直播;自我表達;卷入度;孤獨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智能終端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所謂的網絡直播應運而生。通過在現場架設獨立的信號采集設備(音頻+視頻)導入導播端(導播設備或平臺),再通過網絡上傳至服務器,發布至買粉絲供人觀看。其又可分為“表演性質的網絡直播”和“實錄性質的網絡直播”,前者常見的就是各類主播通過鏡頭唱歌、模仿、脫口秀以及動作表演等,而后者則是各類會議、活動或事件的網絡直播。網絡直播無疑是近期的熱點之一。直播平臺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直播內容也已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觀眾們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 家,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兩億。其中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 萬,同步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 個[1]。本文主要探討“表演性質的網絡直播”參與者背后的心理動力。

一、網絡主播的心理動力分析

直播網站由用戶創建內容(User-Gennerated Content,UGC),成為網絡主播的門檻非常之低,只需要簡單的攝像頭與麥克風,“主播”們即可創建自己的“房間”(類似于聊天室),向觀眾實時分享自己的生活。

主播們以觀眾的“禮物”來獲取報酬,但經濟報酬絕不是主播們進行“表演”的唯一動力。據筆者訪談的一位網絡主播表示,“每當系統提示有新觀眾進入我的房間,就會覺得自己更加受到關注”,這一心理狀態很具代表性。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的個體自我呈現方式,其用戶也大多數以青少年為主,這一群體普遍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傾向于積極尋求社會認同,引起他人關注[2],網絡直播給了他們展示自我的平臺。較之文字表達為主的社交渠道――如微博等,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觀,自我展示的方式更為立體多樣,因此受到歡迎。

除去以網絡直播為生的專職主播,直播平臺上還存在著大量的“業余”主播,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普通的社會角色,如學生、白領、工人。但在直播平臺上,很多主播在“粉絲”的關注中感到自我價值獲得了提升,有被訪談的主播聲稱,“坐到攝像頭前,我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仿佛突然由龍套變成了主角。”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自我實現”視為人的最高需求,而對于一些主播來說,通過網絡直播能夠或多或少地實現自我。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展示失敗可能會造成自尊心下降等不良后果,但在網絡直播中,這些失敗的壓力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已有諸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匿名情況下人們的言談和行為會超越平時的規范[3]。而主播和觀眾之間的互動溝通大多數情況下是匿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直播的參與者更加自由開放地討論某些話題,同時越軌行為不可避免地伴隨著開放性出現,比如某些主播在直播時打色情擦邊球,或表演一些獵奇的內容。

二、觀眾的心理動力分析

首先,網絡直播中主播與觀眾的互動形式提升了觀眾的心理卷入度。卷入度(involvement)這一概念最先由學者庫拉格曼(Herbert,E.Krugman)提出,也翻譯為“參與度”,在傳播效果的研究中是一個重要的指標[4]。一般認為,觀眾的卷入度越高,傳播效果就越好。在一個典型直播場景中:主播主動熱情地向新進入“房間”的觀眾打招呼,也會點名向贈送“禮物”的粉絲表示感謝,并滿足其一些表演要求,如演唱指定的歌曲。在這里觀眾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和內容消費者,而是與主播一起構建直播內容。這種“共同決定”的形式能夠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提升觀眾的注意力,最終使觀眾更深入地卷入到直播中去。

其次,網絡直播中傳遞的信息容易吸收,減輕了人們的認知資源負擔。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獲得知識變得極其簡單,只需要耗費極少的認知資源,人們就能即刻獲得想要的信息,因此大多數網民面對網絡傳播的信息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記憶。網絡直播的形式恰好滿足了這一需要:主播形象立體生動,大多用口語傳遞內容。對于觀眾來說,欣賞和參與網絡直播消耗的精力非常之少,又有足夠的娛樂性來排解無聊感。

最后,網絡主播對自身生活的袒露,滿足了觀眾的窺探欲望。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曾指出,人一生下來就處于一個看不見、充滿敵意的'世界里,有著不安全的恐懼,這種不安全感又導致了焦慮。所以,“窺探欲”屬于某種自我保護的需要,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在網絡直播出現之前,窺探別人的生活有悖于社會道德倫理,因此處于被壓抑的狀態。但網絡直播將窺探上升為光明正大的行為,主播們直播自己吃飯,逛街,甚至睡覺,這些原本屬于個人私密的內容對觀眾來說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三、結語

雖然主播與觀眾參與網絡直播的動力并不相同,然而雙方的互動卻構成了網絡直播的核心,觀眾對主播表演的內容做出積極或消極的回應,而主播會更加頻繁地表演觀眾喜聞樂見的“情節”。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時的反饋對強化行為至關重要,而直播平臺能夠保證觀眾和主播之間的反饋是即時有效的,雙方的互動也促進了直播行為的持續。

網絡直播的出現,滿足了參與者的心理需求,但其野蠻生長很容易出現亂象,截止目前,已有多起關于網絡直播的負面新聞出現[5]。直播本是為追求個性化的聲音而出現,但當觀眾開始盲目追捧主播,主播開始盲目討好觀眾,就會陷入到所謂的“群體迷思”中去。

因此,在需要外部監管的同時,主播與觀眾也應維持良性的互動;主播以自己的才藝去吸引觀眾,而非嘩眾取寵,觀眾對不健康的直播內容應及時舉報,而非拍手叫好,雙方共同構建出健康的直播環境,才能促使網絡直播這一新興事物持續發展。(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蘇紅宇.網絡直播:燒錢背后危機四伏.經濟[J].2016(16):50-53

[2]趙亮.青少年學生的網絡心理表現及其疏導.教學與管理[J].2012(36):61-62

[3]王禮申.去個體化效應――群體偏差行為的心理學解釋.科協論壇[J].2009(6):72

[4]胡曉云,徐芳.關于卷入度(involvement)問題研究的追蹤溯源.廣告研究[J].2006(1):22-26

[5]張F.熱鬧的“網紅”:網絡直播平臺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中國記者[J].2016(5):64-65

;

大綱最終版-無紙化的應用與發展

無紙化的應用與發展 — 主要從閱讀及工作角度出發

一 .  前言

· General Statement(背景概述)

“無紙化”是數字時代的必然產物,它在人們的娛樂生活與工作應用中得到了很大的釋放空間。為了融合人們對無紙化的需求,各種相關app也不斷的豐富起來,無論是在電腦、平板或者手機上,都可以簡單的去實現‘無紙化’。

· Thesis Statement(全篇論文的論點)

“無紙化”作為一種電子時代的數字信息載體,會不斷的更新、變革、發展,擴大受眾群體及行業運用。但他并不能完全取代紙質化,紙質作為一種物質載體并不會消亡。

 

· Map Sentence(論文結構概述)

以娛樂和工作兩大無紙化使用方向來討論是否數字無紙化可以完全取代紙質化,給出正方論點:無紙化可以運用于各種情況背景及行業領域,其優點大于缺點;及反方論點:無紙化大量運用存在局限,紙質化不能被其完全取代。

最后我將舉出三個例子來表明自己的觀點:無紙化會不斷發展完善并且被廣泛運用,但其局限性限制了它并不能完全取紙質化,紙質化作為一種物質媒介,會一直存在。

二 .  正文    

正方觀點:無紙化可以運用于各種情況背景及行業領域,其優點大于缺點。

1. 理論支撐(工作應用方面以高校管理系統為例):

柯依琳老師認為在高校財務工作可以實現無紙化的辦公管理,相關高校的財務管理人員要結合無紙化辦公管理的特點以及工作范圍,對原有財務管理模式進行有效的創新以及改革,從本質上實現高職院校財務無紙化辦公的成功轉型。

在此文獻中,作者從人員管理觀念及資料管理系統兩大方面論證了無紙化可以在工作領域使用,并且在高校財務管理工作中能夠完全取代紙質化,最后指出這樣做可以提高工作資料的安全性,提高管理人員工作的效率,節省紙質化占用的空間。

2. 理論支撐(娛樂生活方面以數字閱讀為例):

圖書管理員王子舟認為紙質書刊在未來幾十年內將被邊緣化,其逐步消失路線圖先是紙質的工具書,其次是紙質報紙、期刊,然后是紙質小說等消閑讀物。數字閱讀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將發生改變,泛在閱讀將得到迅速普及。

他分別指出近年無紙化圖書在全球的熱銷及電腦閱讀、手機閱讀、電子書閱讀的三流合一,宣告了數字閱讀時代已經到來。例如,讀報刊的人會越來越少,打擊都傾向于手機閱讀新聞;讀小說的人為了減少實體書的占用空間和金錢成本選擇網絡閱讀;工具類書籍如字典等,都將被數據龐大的軟件取代,以前人們所使用的紙質化形式,逐漸地在消失。

最后,他認為數字化閱讀方式可以節省人們的空間,也可以藝術化人們的生活,也會讓圖書館的功能變得更加豐富,更加現代化。

3. 理論支撐:

人民法院記者徐樂盛認為全面的無紙化,可以讓工作學習更簡單。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辦公無紙化,辦案現代化,監督管理數據化”的智能化建設目標,全面加強智慧法院建設。從最簡單的在線考勤打卡、卷宗隨案掃描等單個辦案辦公環節起步,到各項應用不斷豐富完善。

面對法院等國家級資料庫龐大的行業來說,紙質化的管理會存在偏差及安全問題。并且十分耗費讓人力以及無力,該作者認為,在現代化時代,在工作上要與時俱進,加強無紙化的智能建設,更好的管理員工和資料。

4. Concluding Statement

該部分三個理論說明了無紙化在生活主要領域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人們相信無紙化,并愿意將其完善到各個部門。

反方觀點:無紙化大量運用存在行業及背景局限,紙質化不能被完全其取。

1. 理論支撐:

南寧師范大學大學記者黃祖賓認為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碎片化閱讀沖擊了傳統閱讀環境,進而影響傳統圖書出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數字出版擠壓實體圖書出版市場,改變傳統閱讀習慣和出版環境的娛樂化。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三個應對策略:加強版權保護和內容把關,優化閱讀環境、增強服務意識,利用新媒體平臺實現深度閱讀。

2. 理論支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