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國公布中國官員海外資產第一批是哪一年是誰(給我提供幾個圓明園中文物的詳細資料!急用!)

时间:2024-06-01 11:55:13 编辑: 来源:

有關臺灣香港澳門的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

有以下幾個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

①“臺灣”(漢語拼音:Táiwān,注音符號:ㄊㄞˊ ㄨㄢ)一名源于居于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并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歷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

右圖上方為“臺灣”名稱的繁體漢字正式書寫,在臺灣地區官方“國書”、文件和教科書等正式場合中使用。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 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  隋朝至元朝稱“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間對臺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臺灣北部)、“北港”(臺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臺員”、“臺窩灣”(指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 

鄭成功改稱“東都”,后鄭經改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臺灣”,并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而臺灣由于物產豐富,又稱“寶島”。 [39]  臺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臺北”。

葡萄牙人稱臺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臺灣的主要稱呼。  日本古代曾稱臺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

②香港歷史沿革: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

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③澳門:

澳門地區的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于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

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④望夫石:

望夫石位於沙田紅梅谷,外形恍似婦人背著孩子,矗立在山崗已經有百年之久。嶇石形態流露著盼望,加上流傳民間的夫妻別離悲慘故事,遂成為了熱門的旅游勝地,也是公眾晨運的好地方,不少人皆認為攀登望夫山,細聽望夫謠,是何等的凄美動人。

相傳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妻子產下女嬰後,不幸因病逝世,留下女嬰,幸得鄰舍一婦人亦產下了麟兒,可憐該父女的遭遇,愿意為女嬰哺乳。轉眼數年過去,兩孩已經6、7歲,青梅竹馬相處融洽。

不久女童的父親積勞成疾去世,孤女亦成為童養媳,長大結婚與夫育有一對兒子,一家樂也融融。可惜好景不常,某年天旱,稻谷失收,丈夫為求生計,被迫舍下妻兒與同鄉出洋謀生,誰知一去不返,音訊全無。

妻兒生活凄苦,但是仍然期望有朝一日能夠一家團圓,因此婦人每天手抱幼子背著長子,攀登山崗遙望遠海,冀盼夫君歸來,日日如是,風雨不改。母親悲哀地說,丈夫何時會回來。有一天,三母子如常登山守望時,突然遇上狂風大雨,雷電交加,三母子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於世上,但是他們站立的位置郤出現了一塊巨石,形態極似失蹤了的三母子。

有傳說是其深情感動蒼天,故此將他們化成石頭永守山崗,而這個哀怨動人傳說亦漸漸廣泛地流傳開去。

⑤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她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即牡蠣),蠔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蠔鏡。后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她又名娘媽。 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后,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后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擴展資料: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占領澳門。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

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后,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澳門自被葡萄牙侵占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于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占的,并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于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

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于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1999年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于中國。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于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自2015年12月20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同時廢

給我提供幾個圓明園中文物的詳細資料!急用!

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特別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珍異寶。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還有根據古代詩人詩情畫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經歷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大約是兩千三百多年的時間。想想會有多少名人字畫和奇珍異寶。北京保利集團以將近4000萬港元將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買回,使他們重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我了解到圓明園中有許多小園。在海宴堂門前的水池內,有12只生肖銅像。圓明園在北京的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近春園組成,此還有許多小園,眾星拱月般地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圓明園的面積相當于一萬多個會堂這么大。正大光明、天圖畫、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云居、匯芳書院、映水蘭香、北遠山、西峰秀色、四宜書屋、平湖秋月、蓬萊臺、別有洞天、坐石臨流、曲院風荷,這些都圓明園盛時文物不少于150萬件

十二生肖銅像不過是圓明園流失文物中的滄海一粟。

今天在圓明園遺址公園,人們只能看到半廢的山水和斷壁殘垣,很難想象這里曾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盛時的圓明園,有著名景群上百處,清朝數代帝王在150余年時間里精心經營這座集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的皇家園林,乾隆皇帝評價圓明園說:“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但如今,人們只能憑想象來揣測百余年前圓明園的風貌。

圓明園究竟有多少文物?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

據楊先生推斷,圓明園當年的文物數量不會少于150萬件。從清代檔案史料、故宮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頤和園陳設清檔》中,他搜集了不少證據: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圓明園的時間達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為例,據清內務府穿戴檔記載,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閏月),乾隆去熱河避暑山莊及木蘭圍場66天,去曲阜54天,居宮內(故宮)105天,居圓明園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圓明園居住時間達274天,在宮中居住僅73天。所以,圓明園內的陳設應不比故宮遜色多少。

圓明園園林建筑達20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筑面積還多4萬余平方米。除去不會有什么陳設的亭軒的面積,用于園居、祭祀、讀書、游樂、存儲庫房等的建筑面積在19萬平方米左右。這些建筑內按一般陳設和庫房存儲計算文物數量的話,也應不少于故宮內陳設的文物數量。而據推算,溥儀退位時故宮實存文物至少應在150萬件左右。

道光年間內務府一份奏折,詳盡載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宮內及圓明園庫貯物件情況:一兩重銀錁共存569390個,其中宮內存290505個,圓明園存280694個;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宮內存1194款,圓明園存450款;玉硯、筆洗等501件,其中宮內存142件,圓明園存337件;頭等瓷爐、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宮內存337件,圓明園存291件……圓明園的收藏情況,由此也略能窺見一斑。

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的時候搶走了絕大部分文物。

據當年參加搶劫圓明園的英法侵略軍回憶說:為了拍賣從圓明園中搶來的珍寶,他們把贓品“全安排展覽在喇嘛廟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種色調的白的和綠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琺瑯瓷瓶、古銅器物、金銀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別精致,其中許多都是很名貴的,有黑貂皮、水獺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別醒目的是,還有兩三件皇帝的朝服。英軍司令格蘭特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分給了士兵,“軍官們贈送他一把雕滿花紋的赤金酒壺,這是贓品中最精致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