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國反對自由貿易的原因(美國為什么在南北戰爭后至一戰期間推行全面貿易保護主義)

时间:2024-06-03 06:13:41 编辑: 来源:

1934年美國自由貿易政策的原因以及影響

美國國內很早就有人崇倡自由貿易理論,但為支持其工業化進程,美國歷史上保護思潮占據主要地位,并長期實行嚴格的保護貿易政策

直到1934年,以國會通過的“互惠貿易法案”為標志,自由貿易理論才真正開始運用于外貿政策中

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這期間,美國一直扮演著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主要角色,客觀上也促進了世界貿易逐步走向自由化

但美國力主自由貿易并非對自由貿易理論的尊重,而是為其具競爭優勢的商品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保護

運用經濟的相關知識說出為什么有很多國家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大神們幫幫忙

全球危機中為何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不管是產出的波動大于消費的波動,還是消費的波動大于產出的波動,在經濟的周期波動中,貿易,特別是凈出口始終是周期調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平滑通道

因此,自由貿易制度應當是世界各國堅決予以捍衛的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剛好處在起飛階段、且內需不足的國家來說,中國比任何國家更加需要貿易的自由化

華民 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從靜態的角度來看,貿易可以增進國民福利,從動態的角度來看,貿易可以帶來“干中學”效應

如果再進一步將貿易的作用置于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之中,那么我們還可以發現,對于那些處在工業化發展早期、內部需求嚴重不足的國家來說,貿易成了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發動機,正因為如此,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中,那些處在工業化發展早期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以便借助于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來獲得經濟增長的動力

最近的研究文獻則表明,貿易還具有反周期的作用

對此我們大致可以區別以下兩種情況來加以討論: 一種情況是國內產出(GDP)波動的幅度要大于消費(居民消費支出)波動的幅度

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或者是因為投資的調整成本較低;或者是因為工資率過于穩定

對于一個處在經濟擴張時期的國家來說,由于經濟增長依靠的是外延型的投資,而不是結構調整,因此其總量調整中的重置成本與沉淀成本就相對較低,所以它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反應就快

而工資率過于穩定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是因為存在過多的存量失業人口所造成的,由于存在過多的失業人口,必然會對工資率的上漲構成巨大的壓力,這樣就難免會發生經濟增長、但工資率卻不能伴隨經濟增長而上漲的情況

當國內產出的波動大于消費波動時,一個國家的凈出口(出口減掉進口后的余額)就能夠起到反周期的作用

其作用機理可以簡單描述如下:當經濟繁榮時,國內有投資機會,于是理性的做法當然是從國際借入資本,增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從而導致內部需求的增加與出口的減少,這時國際收支的平衡是依靠資本項目下的順差來對沖經常項目下的逆差的;當經濟衰退時,國內沒有投資機會,這時的理性做法當然是歸還外債,為此就需要增加出口來獲得償還外債的外匯,結果為了償還外債而造成的資本項目下的國際收支逆差便可通過經常項目下的順差來加以平衡

從上述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由出口變化而造成的凈出口調整對于平衡由于經濟周期波動所帶來的國際收支的失衡有著非常明顯的調節作用

另一種情況是國內產出的波動幅度要小于消費波動的幅度

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可以分別從投資和消費兩個角度來加以分析:從投資角度來看,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較為發達的階段時,由于存在較高的投資調整成本(包括重置成本和沉淀成本),從而使得投資調整的波動幅度較小,因為投資調整的波動幅度較小,所以國內產出的波動幅度也就會隨之變小;再從消費支出角度來看,由于經濟發展和存量失業的消失,工資率就會呈現出不斷上漲的趨勢,當人們的工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上,就會產生儲蓄和投資,從而形成所謂的資產性收入

不僅如此,在工資率足夠高的情況下,還會發生收入與閑暇的替代效應,即當工資水平很高時,人們會用閑暇(減少勞動供給)來替代就業,以便使得包括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在內的總消費水平達到最大化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人們的消費支出將會隨著經濟的周期波動而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即在經濟繁榮時減少勞動供給去享受閑暇,而在經濟衰退時增加勞動供給,以便保證基本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來討論消費支出波動幅度大于投資波動幅度情況下的貿易調整:當經濟處在繁榮時期,因為投資調整有較高的重置和沉淀成本,從而導致所謂的調整粘性,所以使得投資調整的幅度較小

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繁榮,工資就會趨于上漲,于是人們的理性行為就是用閑暇來替代就業

此外,也正是由于經濟繁榮,資產價格也會因此而趨于上漲,伴隨著資產價格上漲而來的將是人們資產性收入的增加,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財富效應”

在工資和資產價格同時出現上漲的情況下,人們的消費支出水平當然也會趨于增加,但是當投資、也就是生產的調整因為存在粘性而趕不上消費支出的增加時,出口就會下降、進口就會增加,于是兩者相減之后的凈出口就會趨于下降;反之,當經濟出現衰退時,隨著失業的增加和工資水平的逐漸下調,以及資產價格的下降,人們就會通過增加勞動供給、減少閑暇和消費支出來平滑其消費水平,結果就會出現進口減少和出口增加的現象,兩者相減之后,就會造成凈出口增加的趨勢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基于消費平滑的凈出口的變化具有反周期的性質

毫無疑問,不管是產出的波動大于消費的波動,還是消費的波動大于產出的波動,在經濟的周期波動中,貿易,特別是凈出口始終是周期調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平滑通道

因此,自由貿易制度應當是世界各國堅決予以捍衛的,假如世界各國都選擇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自由貿易不復存在,那么所有的國家最終都將因為不能平滑經濟周期波動所造成的沖擊而蒙受巨大的福利損失

根據有關的統計資料,1929年發生在美國華(0

325,0

00,0

00%)爾街的金融危機最終之所以會迅速地演變成為一場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就是因為相關國家紛紛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從而使得全球貿易額減少了將近70%以上,貿易所具有的平滑周期波動的功能遭到了徹底的破壞

有鑒于此,在世界已經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今天,只有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才能防止這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成為類似于1929-1933年的大蕭條

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國家,人均GDP剛剛過3000美元,因而尚處在經濟起飛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內需不足,其原因就如我們在前文中已經分析過的那樣,是因為大量的存量失業壓制了工資率的上漲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剛好處在起飛階段、并且缺乏內部需求的國家來說,其產出的波動幅度一定要大于消費支出的波動幅度,因此,與那些消費支出波動幅度要大于產出波動幅度的國家來說,中國為了維持現有的產出水平,就更加需要依靠貿易來加以平滑,因此,中國比任何國家更加需要貿易的自由化

在危機發生后,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都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中國的出口沒有希望了,應當將政策的重心轉移到內部需求上來,這樣的看法究竟正確不正確呢?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樣的政策取向可能會冒很大的風險,這是因為:第一,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就業狀況與工資水平,要想在短期內有效地提高人們的消費支出幾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中國目前大量出口的商品大都具有以下兩個特征:一是與出口目標地國家的產品并不具有替代性,很多產品甚至還是具有互補性的,因而中國的出口并不會構成對于其他國家的貿易沖擊;二是中國出口的大部分商品屬于價格彈性較大的商品,只要價格合適,仍然可以獲得規模可觀的國際市場

二戰后美國支持自由貿易的原因?

戰爭消耗了大量資源,需要外引物資,戰爭勞民傷財,需要休養生息了。

1,二戰期間,美國向戰爭國,特別是日本出售了大量的軍火。大發軍火財,這點大家都知道,美國GDP的三分之一都是軍火所帶動的。這是導致美國戰后經濟崛起的經濟基礎。

2,歐洲,東亞,西伯利亞,以至最后的日本都是二戰的戰場。在戰爭的洗禮下,這些地區一個個淪為經濟的廢墟。這是導致這些地區戰后經濟落后于美國的物質基礎。

3,由于美國的特殊地理位置,美國遠離歐洲,亞洲戰場。經濟并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這是美國經濟崛起的地理(物質)條件。

4,二戰后美國主導世界經濟市場。主導的內容有: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是美國崛起的政治基礎。

5,馬歇爾的歐洲復興計劃,使美國加大控制了歐洲經濟,使西歐在經濟上緊緊依靠美國,從而陷入美國的圈套中無法自拔。這是美國崛起的政治基礎。

6,戰后,美國單獨對日本進行軍事控制,而日本則采取依順美國的態度。在戰略上緊緊威脅中蘇。這是美國崛起的政治基礎。

7,戰后美國的黃金儲備量居世界第一。這是美國崛起的物質基礎。

8,通過第“7”點,美元和黃金掛鉤,簡稱“美金”。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確立,從而使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中心。這是美國經濟崛起的經濟基礎。

9,美國本身就是工業強國,兼二戰結束后,美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科技騰飛(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這是美國經濟崛起的科技物質基礎。

10,二戰期間,納粹屠殺猶太人,猶太科學家和各行各業的人才逃離歐洲戰場,奔往美國。他們逃亡到了美國,卻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核心思想。這恰恰給進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美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人才基礎。

11,美國的指導性經濟措施和自由市場的經驗化和加強。這是美國經濟崛起的政治基礎。

1945年美國公民為什么反對自由貿易

為了保護本國的生產廠家,外國的東西大批量進入美國國內,對本國響應廠家是個很大的沖擊

為什么英國主張自由貿易,美國卻主張保護貿易?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像美國、德國這樣的較晚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常常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而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則多提倡自由貿易

道理很簡單: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和產品都已經比較成熟,在國際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力,不怕競爭,他們當然也就提倡自由貿易;而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和產品還在發展階段,論競爭力還比不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和產品,一到國際市場上還很容易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和產品打垮,這時候只有依靠國家力量,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等競爭力足夠強大以后再去國際市場上競爭

不知道我說明白沒有?

美國為什么在南北戰爭后至一戰期間推行全面貿易保護主義

一、歷史的回顧

在獨立戰爭時期,美國的制造業由于戰時英國制成品進口的困難而受到了意外的保護。戰爭后,盡管在輿論上有帕特里克·亨利那樣的政治家在鼓吹“貿易應當像空氣那樣自由”的觀點,但外國商人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卻激起了美國商人對重商主義的重視。歷史記載稱,1784年賓夕法尼亞州政府就大約收到了300多件呼吁實行保護的信件或呼吁書。〔1〕面對國內這種要求貿易保護的呼聲,當時的州政府即作出響應。1784年紐約州政府規定,進口貨由外國船運來比用美國船運來的關稅要高一倍。同時,對外國船只征收的噸位稅也比美國船只為高。1782年,馬薩諸塞州首次為了保護本州內的國內生產者和抵制英國貨而提高了關稅率,以后該政府又于1784年再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