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國貿易長期持續逆差原因論文題目有哪些(急求金融危機下的形勢與政策的有關論文)

时间:2024-05-18 16:29:02 编辑: 来源:

美元霸權主義是怎樣形成的?美量化寬松政策對我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 求論文啊!!!

問題一:美元霸權是怎么形成的

解答:二戰后于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關貿總協定》的簽訂,成立貨幣基金組織。共同構成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鉤,金本位制開始崩潰。因為是二戰之后,作為主戰場的歐洲經濟一落千丈,東亞的中國更是經歷百余年的戰火,經濟面臨崩潰的局面。相對于亞歐,遠在北美的美國是唯一沒有被戰火波及本土的國家,又因為二戰期間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將財政權力收歸中央政府調控。所以美國的資本積累極其豐厚,所以在戰后,美國是世界上黃金儲備最豐富的國家,銀根也最穩定。美元也最有實力成為通用貨幣。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持續的財政和貿易逆差將掏空美國黃金儲備的壓力下,放棄了美元同黃金掛鉤(1盎司黃金=35美元),此后,美元成為一種無任何國家財政和貨幣紀律約束的不兌現紙幣。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將由黃金支撐的可靠貨幣美元確立為國際貿易融資的基準貨幣,其他各國貨幣都以極少發生變化的固定匯率盯住美元。固定匯率體制的目標是維持貿易國家的誠信,防止其陷入長期的貿易逆差。人們并沒有料想到它會支配貿易國家的生活標準,因為后者是由匯率之外的許多其他因素衡量的。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國際經濟學界傳統智慧構思下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沒有考慮到世界貿易融資所需求的跨國資金流動。從1971年開始,美元就從一種由黃金支撐的貨幣轉變為一種只有美國可以任意發行的全球性儲備貨幣工具。同時,美國繼續承受著經常項目赤字和財政赤字。這就是美元霸權的開始。美元霸權本質上是一種地緣政治現象,即作為一種不兌現紙幣的美元擔當著國際金融體系結構的首要儲備貨幣的角色。具體而言,自1971年以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一直不是以黃金為基礎,而只是建立在迫使所有關鍵商品都以美元標價的美國地緣政治實力之上。

當然,發展到現在,經濟多極化趨勢愈發明顯,美元的地位受到沖擊,主要方面一是本國銀根不穩定,有大量的國債掌握在中國等大國手里。二是歐元的沖擊,“用一個聲音說話”的歐盟是全球各發達國家組成的政經聯盟,擁有非常龐大的經濟實力。是對美元沖擊的主要力量

問題二: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對我國的影響

解答:量化寬松政策是一種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提高貨幣供應,可視之為“無中生有”創造出一定數量的貨幣,也被簡化的形容為增印鈔票。通過增印鈔票來增加流動性,希冀以此來達到刺激經濟,加快復蘇步伐的目的。超量美元一旦經由貨幣當局創生出來,便不會憑空消失,而必然流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按照參與廣義生產過程的程度和特征等的不同,將經濟體系細分為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和金融體系,故一般貨幣至少有三種流向:流向實體經濟、流向虛擬經濟和滯留在金融機構內部。另外,美元作為國際本位貨幣,能夠很容易地流向國際市場。

由上觀之,易知美元(包括其他能夠在國際市場流通的貨幣)的四種流向及分別的影響。

第一,流向實體經濟。這種情況下,貨幣參與真實產品和服務的交換,降低社會產品和服務在生產、交換、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交易費用,并通過引起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和貨幣幻覺,促進真實經濟的增長。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根本目的,正是希望貨幣能夠流向實體經濟,促進真實經濟的發展。當超量貨幣流入實體經濟時,居民消費價格(CPI)和GDP平減指數等一般價格水平就會上升,也即通貨膨脹。

第二,流向虛擬經濟。金融深化程度加強必然帶來經濟虛擬化水平的提高。目前,代表虛擬經濟規模的全球金融資產名義價值與全球GDP早已相去甚遠,僅金融衍生品一項即逾600萬億美元。較之流入實體經濟,超發的貨幣往往先流入以金融市場和資產市場(如股市、房市等)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以期獲得更大的收益。當大量貨幣流入金融市場和資產市場時,就會出現金融產品和資產品價格膨脹的情況。

第三,金融體系內部循環。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經濟主體對前景感到悲觀,導致經濟社會的信用創造機制萎縮,大量資金無法貸出,貨幣流向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數量極少,銀行體系只得將資金以超額準備金的形式存放。這一點在美國體現得較為明顯。2008年9月份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的基礎貨幣在極短的時間內倍增,但同時銀行機構的超額準備金也基本上等額增加,流通中的現金規模變動極小。這一點,即使在今天美國經濟已連續5個季度復蘇的情況下,仍然沒有改觀。= =北郵娃出品~

急求金融危機下的形勢與政策的有關論文

給你點資料 自己整理可以么

不要一味抄網站上面的 老師看的出來 會影響你分數的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于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并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于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海三國,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后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么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于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于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并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于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并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準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準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云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么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于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占GDP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于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于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于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后涌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并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愿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于經濟發展的不順利,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