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英國對外貿易政策變化的影響(19世紀上半期英國對外貿易制度的重大變化是什么)

时间:2024-06-03 10:45:03 编辑: 来源:

英國工業革命前后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的原因

原因:重商主義政策不利于工業發展。

英國工業革命前后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是:由重商主義政策變化到自由主義政策。

英國工業革命使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工業革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使英國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稱霸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

英國在工業革命8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擴展資料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革命的發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這次革命從開始到完成,大致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

影響范圍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還擴展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志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

19世紀上半期英國對外貿易制度的重大變化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說明19世紀上半期英國對外貿易制度的重大變化,并指出變化的原因。

答案:(3)從實施貿易壟斷制度轉變為實施自由貿易制度。(2分)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它國家無法與之競爭。(2分)

英國對外貿易政策??

英國發布“脫歐”后新關稅制度:

英國政府宣布,“脫歐”過渡期今年年底結束后,英國將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英國全球關稅”這一新關稅制度,取代原來一直實施的歐盟對外關稅制度。

實施新關稅制度旨在簡化一些英國官員所稱的過于復雜的手續和步驟,并幫助英國與美國、歐盟及其他國家更加順利地進行貿易協定的談判。但這同時意味著,如果英國和歐盟不能在今年年底前達成自由貿易協議,英國從歐盟進口的一些食品、汽車和化學品的價格將大幅上漲。

根據新的稅收制度,從明年年初開始,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其他現行最惠國待遇政策,英國60%的進口商品在新稅收制度下享受免關稅待遇,而目前免關稅待遇的進口商品只有47%。對于沒有與英國簽署貿易協議的國家,將取消所有稅率低于2%的關稅。

同時,為了保護農業、汽車業和漁業等免受競爭威脅,英國對這些產業的進口產品仍將保留關稅,包括牛羊肉、家禽等農產品和絕大多數陶瓷產品。此外,對汽車關稅維持在10%不變。

為了實現政府對于環境保護的承諾,英國還將取消支持提高能源效率的進口產品的關稅,如LED節能燈等。另外,政府準備對用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個人防護用品等醫療物資給予“臨時零關稅”政策。

英國脫歐準備:

據美聯社報道,在歡迎新關稅制度的同時,英國商業團體對與歐盟的貿易談判進展感到擔憂。目前歐盟占英國貿易總額的一半左右,因此歐盟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國商會表示,英國與歐盟在年底前能否達成貿易協議,對于是否能夠“避免英歐企業成本大幅上升”至關重要。目前有分析認為,新關稅制度的出臺被視為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不打算延長“脫歐”過渡期的跡象。

英國19日還公布了與歐盟未來關系的建議,其中包括一份291頁的自由貿易協議草案。雙方力爭在今年年底前達成協議,但在漁業等關鍵問題上,雙方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目前,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的封鎖措施已導致英國經濟衰退,英國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4月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環比跳漲69.1%至210萬人,為1996年以來最高水平。專家認為,英國正面臨數十年來最為嚴峻的失業形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英國發布“脫歐”后新關稅制度

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

歷史上國際貿易政策的演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15世紀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政策階段

15世紀至17世紀的歐洲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海外貿易的范圍空前擴大,西歐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奪,使大量金銀流入西歐,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財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轉向金銀貨幣。

與此相適應,產生了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義被稱為重金主義,即絕對禁止貴金屬外流。

為此,當時執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國家禁止貨幣出口,由國家壟斷全部貨幣貿易,外國人來本國進行貿易時,必須將其銷售貨物所得的全部款項,用于購買本國貨物。

晚期的重商主義也稱貿易差額論,認為:“一動不動地放在錢柜里的資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資本卻會不斷增值”所以,對貨幣不應過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銀進出口的政策變為管制貨物的進出口,力圖通過獎出限入,保證貿易出超,達到金銀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義思想的傳播使保護貿易政策在西歐得到普遍推行。

對加速這一時期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紀至19世紀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并存階段

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出口商品和服務的限制及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和服務、企業的各種優惠與特權,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竟爭。

而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廣泛利用各種法規與措施,限制外國商品與服務的進口,鼓勵本國商品與服務的出口,以保護本國市場受外國商品與服務的競爭。

18世紀70年代在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使生產力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建立,1820年英國工業生產在全球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已達50%,因此,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以銷售其工業產品。

而各國重商主義的保護貿易政策則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實現,因此,工業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貿易政策。

于是出現了以古典經濟學派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貿易學說。

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說”奠定了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它是以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為依據的,主張從絕對利益出發。

把國內分工擴大到國際分工,每個國家只發展那些具有絕對優勢條件的工業,并用這些優勢工業的產品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換,而不必發展那些不具備優勢條件的工業。

但這種理論在英國產業革命后,也不能適應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最大限度地擴大國外市場的需要,因此,繼亞當斯密之后,大衛李嘉圖又提出了“比較利益說”。

他認為:由于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上的優勢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有利程度較大或不利程度較小的商品,即“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然后通過對外貿易進行交換,這樣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能流動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這種交易對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歷史時期,當產業革命在英、法等國深入發展時,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經濟并不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尚處于萌芽狀態的一些國家的工業資產階級則需求 *** 保護其幼稚工業,實行貿易保護,減少外國商品進口,以保護本國成長中的資本主義工業。

于是形成了與貿易學說相對立的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保護貿易學說。

美國第一項財長漢密爾頓主張保護貿易的依據是:新的工業在早期的發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經驗豐富的外國生產商進行競爭,而需要用關稅壁壘進行保護,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稅基礎上與外國同類商品進行競爭的水平。

因此,當時的貿易理論不適用于美國,因為英美兩國經濟情況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貿易,美國如實行貿易政策,將會嚴重損害其經濟。

漢密爾頓的保護貿易主張對美國經濟發展以及美國的產業革命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美國以后的貿易政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德國歷史學派的代表李斯特認為,當一國工業尚無力和外國競爭的時候,如果實行貿易政策,則該國必然會因工業被擠跨而導致滅亡,一國應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確定自己的外貿政策,而不應固定不變。

他認為,國家的富強不在于現有財富的多少,而在于將來能創造多少財富,而能創造財富的是生產力,生產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戰至二戰期間的超保護貿易政策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經濟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竟爭的資本主義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壟斷代替了競爭,到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市場矛盾的尖銳化,壟斷資本主義不僅要求壟斷國內市場,也要求壟斷國外市場,因此,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積極干預對外貿易,不同程度地提高關稅、實行外匯限制、進口數量限制、鼓勵出口,即實行以保護壟斷資本利益為目的的外貿政策。

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基本特點:即保護本國幼稚工業,也保護國內高度發展的工業或夕陽工業。

保護的目的不再是培養競爭的能力,而是鞏固和加強對國內外市場的壟斷,在壟斷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對國外市場進行進攻性擴張;保護的措施多樣化,既有關稅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關稅措施。

(四)二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貿易化與新貿易保護抬頭階段

二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化”的口號下,加強相互市場的滲透。

首先是美國為打入西歐和日本市場提出了“貿易化”,接著西歐各國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開始搞“貿易化”,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普遍地降低關稅、減少進口數量限制、放松外匯管制。

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經濟危機嚴重,市場問題日益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超保護貿易政策又重新抬頭。

主要表現為:1對工業產品保護程度降低,但對農產品的保護程度提高;2非關稅壁壘在新增保護政策中占據主導地位;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強。

(五)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協調貿易政策階段

協調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內制定一系列的貿易政策、法規,加強對外貿易有秩序、健康發展的管理;對外通過談判簽定雙邊、區域及多邊貿易條約或協定,協調與其他貿易伙伴在經濟貿易方面的權利與義務。

20世紀80年代前,美國曾長期主張無條件的貿易。

然而當進口迅速增長,美國公司第一次在國內面臨激烈的外國競爭時,尤其是進入20實際80年代中后期,美國貿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國 *** 不得不重新審視其貿易政策和尋找新的理論依據。

1980-1988間,美國占世界進口份額從13%迅速增長到16%,而出口則在11%左右徘徊,結果導致美國經常項目從1980年的20億美元順差變為1988年的1200億美元逆差,同期,歐洲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

于是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保護要求暴發,于是新的貿易理論——協調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協調貿易理論認為: *** 國內尋求的是本國國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國消費者、生產者福利的最大化。

*** 的干預能幫助國內企業獲得可能會被外國企業搶占的利潤。

如果 *** 政策有利于國內企業貸款以增加生產設施,外國企業的擴張就會受到阻礙,結果便是國內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