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英國貿易伙伴國模式(國家貿易伙伴有什么作用?)

时间:2024-06-01 16:19:18 编辑: 来源:

國家貿易伙伴有什么作用?

誰是一個國家最理想的貿易伙伴?理想的國際貿易均衡是否是可維持的?在國際貿易中的產業競爭與沖突是否帶來國家利益的沖突多年來,我們為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新貿易問題而困惑不解:國際貿易是否對每一個參與貿易的國家都有利?它會給參與國帶來多大的福利?在規模經濟成為主要產業特征的21世紀,誰是一個國家最理想的貿易伙伴?理想的國際貿易均衡是否是可維持的?在國際貿易中的產業競爭與沖突是否帶來國家利益的沖突?正當我們苦苦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之時,美國兩位著名學者拉爾夫·戈莫里,威廉·鮑莫爾合作新著《全球貿易和國家利益沖突》的中文版問世

它對古典國際貿易模型的修正,有關國際貿易中存在國家利益沖突的命題的論證,為我們揭開了當今國際貿易領域競爭之謎

自“羊毛-葡萄酒”式的經典國際貿易模型問世以來,經濟學家篤信古典貿易模型,認為在這些模型勾勒的世界里,不受約束的商品交換總能帶來收益,通過這種商品交換,各國最終只生產較之他國或其他產品具有自然優勢的商品,而且所有參與貿易的國家都可以從商品交換中獲益

在古典貿易模型中,一國生產什么是預先注定的,分工和交換的結果總能符合所有貿易國公眾的經濟利益

這一結果使各貿易國的消費者福利和生產效率達到最優水平,貿易不會帶來國家利益的沖突

但是,以規模經濟和保留產業為特征的現代工業社會與“羊毛-葡萄酒”例子大相徑庭,世界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需要經濟學家重新審視古典貿易模型

戈莫里和鮑莫爾沒有簡單地否定古典貿易模型,而是不斷放松假設,修訂這一模型,將之用于分析以制造業、技術迅速變化以及以規模經濟為特征的大型企業占主導地位的世界

修訂的理論顯示:在國際貿易中確實存在固有的利益沖突

這一命題的提出意味著,一國生產能力的提高往往以犧牲他國的總體福利為代價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競爭“無形之手”帶來單一的最佳結果,取而代之的是許多可能的結果,這些結果對各國的貿易福利有不同影響

其中一些結果對某一國有利,而另一些結果對另一個國家有利,還有一些結果對兩個國家都有好處

但是,實際情況通常是對一個國家極為有利的結果往往對另一個國家極為不利

這一系列結果及其對相關國家截然不同的影響意味著,在現代自由貿易環境下,一國的福利主要取決于國際貿易產業的成功,貿易產業的成敗事關整個國家福利的得失

拉爾夫·戈莫里和威廉·鮑莫爾分別分析了規模經濟和生產率變化假設條件下規模經濟帶來的多重結果的重要性

首先,在一個由保留產業組成的世界中,一國只生產一種產品,國家之間任何一種專業化分工都因高進入成本的存在而長期存在,并因此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果或者均衡,而且均衡是多重的,由市場力量來維持,分布成簡單而有序的模式

這些有序模式的分布具有重要的經濟含義:互通有無的兩個國家在國家利益方面可能有相當大的沖突

這種沖突的形式不同于人們熟悉的關稅戰和其他貿易保護戰,而是一種競爭,這種沖突集中體現在一國最終不愿意接受自由貿易環境下的某些可能均衡

這一沖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在許多均衡中,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好的均衡對另一個國家來說不是最好的

最后的均衡的出現是在各國追逐產業的過程中形成的

產業沖突的結果決定了哪些國家會受益多一些,哪些國家會受益少一些

在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的世界中,貿易并非總是好的,而在規模不經濟的世界中,貿易一定總是好的

拉爾夫·戈莫里和威廉·鮑莫爾以英國和法國為例,用圖示表示了以上沖突的可能性,兩國的均衡區域分為三個部分,兩個互利區域和一個沖突區域,在互利區域,兩國可以共同獲利,如果一個欠發達國家從高度發達的國家獲得一個產業,那么兩個國家都會獲益;如果兩國都意識到這一機會,就會通過合作和協調的方式來促進這種結果;在沖突區域,兩國都可以通過提高自己的國民收入份額和產業份額來增加自己的利益,但是這一利益的增加是以犧牲另一國的利益為代價的

因此,在現代的自由貿易競爭環境下,貿易伙伴中間既有共同獲利的可能性又有沖突的可能性

對一國理想的結果對另一國來說決不是理想結果

其次,拉爾夫·戈莫里、威廉·鮑莫爾又分析了當貿易伙伴生產率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導致的多重均衡結果,及其對各貿易伙伴國整體福利的影響,得出了與規模經濟和保留行產業假設條件下相似的結論:很不發達的貿易伙伴的進步,對于兩個國家都是有利的,但是,該貿易伙伴的進步一旦超過了某一發展狀態,就會再次引起國家利益的沖突

在重大的技術變化和迅速的產業變遷的世界中,如果不發達的貿易伙伴進入一個新產業而且生產力有了普遍提高,那么一個工業化國家將會收益,這收益將會持續下去,直到其貿易伙伴發展為全球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國家

通過對模型的分析,作者指出:發達國家應當集中發展快速演變的產業;欠發達國家應該集中發展那些生產率的提高不是非常迅速發生的產業

現代產業間的國際競爭所導致的國家利益沖突的結論又引出了很多新問題,即一國的目標應該是什么、一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實現目標,從而引出了有關政府和公司在促進國家福利中的作用問題

為了使理論分析更具有現實意義,兩位作者又繼續放松國際貿易模型的假設,描述了兩個貿易國家多種可能均衡組成的區域,并把模型擴展到多國模型,研究結果仍然表明國家間經濟利益存在著沖突,盡管相對富有的國家能夠從貧窮國家的收入改善中獲益

模型的修正沒有改變關于國際貿易存在固有沖突的或者關于互利區域的結論,自由貿易與眾多可能的結果是并行不悖的

最后,兩位學者對工業化國家專業化分工的持續性進行了分析,一國的專業化生產模式通常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制造業的產業模式是保留性的

英國為什么脫歐?英國脫歐對世界各國有什么影響?

距離英國脫歐公投的時間越來越近,倒計時的鐘聲已經響起。公投時間為北京時間6月23日14時至24日5時,預計公投結果將在24日14時左右宣布。

英國“脫歐”前世今生:實際上,歐洲一體化進程一開始就有英國的身影。早在1946年,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就曾提出“歐羅巴合眾國”的概念,并于1948年與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共同防御協定—《布魯塞爾條約》。但當歐洲一體化進程實質上啟動之后,英國的身影卻并未出現。1951年的“歐洲煤炭鋼鐵共同體”和1957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前身)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英國都沒有加入。英國政府當時認為,與歐洲大陸的親密關系與英聯邦自身經濟和政治目標相悖。

此次公投的議題是英國是否脫離歐盟。“脫歐”陣營辯稱現在的歐盟和1973年英國加入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已經不是一回事情,其領域已經覆蓋到文化,司法及其他領域,不再是最初的經濟共同市場。

另一方面,“留歐”陣營則聲稱英國作為歐盟的關鍵成員國能夠獲得經濟利益、安全性及全球影響力。這是6月23日的公投的兩方觀點。

脫歐的影響:

如果大多數人投票選擇脫離歐盟的話,英國及歐盟官員將就貿易協議、移民、金融交易等關鍵議題進行重新談判。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具數據,去年英國向歐盟出口的商品和服務占比達44%,對英國GDP的貢獻為12%。

英鎊走勢反映了投資者對于脫歐公投所作出的選擇。今年早些時候因預期英國和歐盟可能關系破裂,英鎊兌美元一度跌破1.39,觸及7年低位。

在一系列調查表明英國公眾可能傾向于留在歐盟,英鎊兌美元反彈到1.47以上。但是如同上面所提到的,現在雙方正營勢均力敵。

脫歐還將打破歐盟的內部平衡。英國的退出只會加強歐洲剩下兩大力量--法德的影響力。在歐盟內部,這可能意味著德國領導的防務一體化行動加速進行,而英國對這項行動往往抱懷疑態度。德國在歐洲事實上的領導地位將有所擴大。這本身對英國不再構成主要問題,但可能加劇歐元區內部的矛盾。柏林和巴黎在外交方面將更有發言權,因為兩國將對這個有5億人口的集團擴大影響力。

從中期到長期,這甚至可能把歐盟的政策推向莫斯科。北約無疑是歐洲首要的軍事集團,但歐盟的制裁一直是歐洲針對俄羅斯使用的最重要工具。法德在經濟上與俄羅斯的相互聯系強于英國。法國參議員上周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不具約束力的決議,要取決對俄羅斯的制裁,德國對制裁也有抱怨之聲。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將得益于北約在東邊所做的重要新部署,但缺少英國的聲音將讓那些與俄羅斯交界的國家感到憂慮。

支持者稱,脫歐是一個機會,可以讓英國擺脫老朽的歐洲,擁抱世界的新生力量。風險在于,脫歐后的英國力量削弱,注意力分散,而在歐洲面臨的風險并不比留在歐盟內部有所減弱。

英國對中國的經濟援助具體指什么

英國對華無償援助簡況

一、英國國際發展援助概況

(一)歷史演變

英國國際發展援助具有悠久歷史。早在1929年,英國就通過《殖民地發展法案》對發展援助進行了立法。2002年通過的《國際發展法案》是目前指導英國對外援助的基本立法。

1961年,英國政府設立技術合作部,負責援助項目的技術合作事項。1964年設立海外發展部,部長為國務大臣,非內閣成員,將前技術合作部和外交部的海外援助政策職能以及其他部門涉及援助的事務收歸旗下。1970年海外發展部解散,其職能轉移到外交部,由外交部下屬的海外發展署管理。1974年5月和1979年11月,該機構又歷經重組。1997年,成立了國際發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它替代海外發展署,享有與貿工部同等的地位。

(二)DFID機構設置

DIFD負責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扶貧,有兩個總部,分別位于倫敦和東克布賴(East Kilbride, near Glasgow),同時在海外有25個辦事處。DFID有2500多名雇員,其中近一半在海外工作。

DFID部長是政府內閣成員,代表DFID向議會負責。另設一名政務次官和常務次官輔助管理。常務次官主管DFID管理董事會。管理董事會由3名司長和兩名非執行董事組成。

二、英國國際發展援助的宗旨及側重點

英國的援助以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為宗旨,重點領域在減輕貧困、減免債務、實施“良政”和人權、婦女權利、衛生健康、教育、環境以及防止沖突和災害等方面。英國《國際發展法案》規定,發展援助只能用于可持續發展和減輕貧困。

目前,DFID援助的重心已從單個的項目轉向直接支持受援國政府實施減貧戰略和改善金融管理。DFID的援助預算90%用在最貧窮的國家,正加緊執行《1999年高負債窮國債務計劃》,只要達到減債條件,就100%免除其債務。艾滋病、瘧疾等疾病嚴重阻礙了貧窮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入自1997年起,DFID已出資15億英鎊幫助貧窮國家發展醫療衛、生系尊_基礎教育也是英國外援的重點之一,英國與其他國家正在合作建立統一的、可持續的教育系統以提供高質量的初等教育。在維護和改善環境方面,通過援助改善受援國對環境的管理并防止環境進一步惡化。

三、英國國際發展援助的資金構成及分布

從援助額看,2002年英國為世界第5大援助國,前四位是美、日、德、法。英國的援助包括國際發展援助、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和軍事援助等,發展援助分為官方發展援助和非政府組織機構的援助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