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織紅細胞0.001是什么病(純紅再障是什么病?)

时间:2024-06-01 20:11:55 编辑: 来源:

純紅再障是什么病?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純紅再障)。是一種比較少見的貧血。其特點是貧血顯著,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骨髓中紅細胞系統極度減少,而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系統增生正常。純紅再障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先天性病因不明,多見嬰兒,且多于6個月內發病。獲得性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大多數病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數病例病因不明。繼發性可與胸腺瘤、感染、藥物、化學性、溶血性貧血、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嚴重營養缺乏及其他腫瘤等。多見于成年人,多數為可恢復性。少數可轉成全血細胞減少。

[癥狀體癥]

1.疲乏無力、頭暈、眼花、耳鳴、心悸等。一般無感染和出血現象。 2.面色蒼白,肝脾淋巴結不大。

[診斷依據]

1.臨床表現 (1)有貧血癥狀如蒼白、心悸、氣短等。 (2)無出血。 (3)無發熱。 (4)無肝脾腫大。 2.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血紅蛋白低于正常值(男性<120g/L,女性<100g/L),網織紅細胞數<0.001,絕對值減少,白細胞計數及血小板計數均在正常范圍內(極少數患者可有輕度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分類正常,紅細胞及血小板形態正常。 (2)紅細胞壓積較正常減少。 (3)MCV、MCH、MCHC在正常范圍內。 (4)骨髓象:骨髓紅細胞系統各階段均嚴重少于正常值,粒細胞及巨核細胞系的各階段在正常范圍內。因骨髓像是各細胞系的百分比,故當紅系嚴重減少時,則粒系的百分比相對增加,但原粒及早幼粒增加不多,極少數患者的巨核細胞可以增多。三系無病態造血的形態異常。 (5)Ham試驗及Coombs均陰性,血清鐵、總鐵結合力及鐵蛋白可增加。尿Rous試驗陰性。紅細胞內原卜琳可增加。 3.其他: 一些病人X線胸片可發現胸腺腫瘤。一些患者免疫球蛋白尤其IgG可增高以及染色體異常,如核型異常等。血、尿中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加。骨髓細胞體外培養CFU-E不生長

[治療原則]

1.防止病人與任何對骨髓造血可能有毒性物質接觸,繼發性患者要治療原發病。 2.促進骨髓功能造血功能。 3.支援療法如輸血。 4.必要時手術治療。

幫看看驗血報告能看出什么

血常規正常值:血紅蛋白(Hb):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兒 170~200g/L 紅細胞(RBC): 男性(4

0~5

5)×10*12/L 女性(3

5~5

0)×10*12/L 新生兒(6

0~7

0)×10*12/L 白細胞(WBC): 成人 (4

0~10

0)×10*9/L 新生兒(15

0~20

0)×10*9/L 6個月至2歲 (11

0~12

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網織紅細胞計數: 0

5%-1

5% 白細胞分類計數百分率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0

01~0

05(1%~5%)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0

50~0

70(50%~70%)嗜酸性粒細胞 0

005~0

05(0

5%~5%)嗜堿性粒細胞 0~0

001(0%~1%)淋巴細胞 0

20~0

40(20%~40%)單核細胞 0

03~0

08(3%~8%)絕對值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0

04~0

5)×10*9/L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2

0~7

0)×10*9/L 嗜酸性粒細胞 (0

02~0

5)×10*9/L 嗜堿性粒細胞 (0~0

1)×10*9/L 淋巴細胞(0

8~4

0)×10*9/L 單核細胞 (0

12~0

8)×10*9/L 血細胞比容(Hct):微量法 男性:0

467±0

039L/L 女性:0

421±0

054L/L 溫氏法 男性:0

40~0

50L/L(40~50容積%),平均0

45L/L 女性:0

37~0

48L/L(37~48容積%),平均0

40L/L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2~92fl 血細胞分析儀法 80~100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27~31pg 血細胞分析儀法 27~34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320~360g/L(32%~36%)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RDW-CV 11

5%~14

5%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內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正常參考值在化驗單的右側都有注明,查出來的結果,除有數字外,還有符號“↑”和“↓”表示比正常參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規報告內容較多,各項含義不同,看報告時可分為三大塊,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紅細胞系統:紅細胞在人體內主要功能是攜帶氧

如果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都標有“↓”號,提示有貧血存在,組織可能有缺氧表現

如果“↑”顯示體內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細胞系統:白細胞在血常規中顯示“↑”或“↓”都不正常

它的總數是局限在“正常范圍”內的,如剛出生正常新生兒的白細胞總數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

隨年齡增長,正常值會逐漸降低,如6月到6歲的幼兒為(6~15)×109/L,平均為10×109/L;7~12歲為(4

5~13

5)×109/L,平均為8×109/L

超過高值則疑有炎癥存在,多為細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藥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細胞總數而言,還應進一步了解白細胞是由五種白細胞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細胞(代表符號為N),約占50%~70%(年齡不同,百分比有變化),主要起吞噬殺滅細菌作用

第二種是淋巴細胞(代表符號為L),約占20%~40%,產生細胞因子破壞細菌結構,使細菌不能生存

第三種細胞是單核細胞(代表符號為M),約占1%~8%,產生抗體

第四種細胞是嗜酸性粒細胞(符號E),約占0

5%~5%,機體過敏或寄生蟲感染時可增加比例數

末位是嗜堿性粒細胞(符號B),約占0~0

75%,各種比例如不協調,預示可能有某種病

血小板系統:血小板(PL)約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傾向

紅細胞(RBC)正常情況:男性: (4-5) *1012/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血紅蛋白(Hg)正常情況:男性: (120-150) 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白細胞(WBC)正常情況:(4-10)*109/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癥,嚴重燒傷

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藥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中性粒細胞正常情況:(50-70)% 增高: 細菌感染,炎癥; 降低: 病毒性感染嗜酸性粒細胞正常情況:(0-00

75)%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淋巴細胞正常情況:(20-30)%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單核細胞正常情況:(3-8)%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狀性血小板增多癥,感染,炎癥,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后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血沉正常情況:男性: (0-15) mm/h; 增快: 急性炎癥,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癥,脫水

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

5-1

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血液體檢報告單怎么看

問題一:如何看血液常規檢查報告單 血常規的一些化驗項目的臨床意義作一簡要說明,供參考:

1、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臨床意義: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較少見。

減低:可反映貧血的程度。病人的營養狀況不佳、手術后失血過多、化療后等均可出現。

2、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萬/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萬/mm3【0.01】

臨床意義:診斷各種貧血及紅細胞增多癥。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

減低:手術后失血過多、化放療療引起的紅細胞減少、其他情況引起的貧血、血液稀釋后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臨床意義:

增高:急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惡性腫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這是化療病人最常見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可出現。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單核性和淋巴性三類白細胞。粒細胞又根據胞漿中含有的顆粒性質不同,分為嗜酸性、嗜堿性及中性粒細胞三種。

(1)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50~0.70(50%~70%)【0.01】

臨床意義:

病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細菌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中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