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織紅細胞變成成熟紅細胞的過程(成熟紅細胞不能合成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尚有合成血紅蛋白的能力)

时间:2024-06-02 03:49:08 编辑: 来源:

網織紅細胞與成熟紅細胞有什么區別

網織紅細胞是有核紅細胞剛剛失去核的階段,介于晚幼紅細胞和成熟紅細胞之間的過渡階段細胞,胞漿內尚殘留有嗜堿性RNA,經堿性染料活體染色后,在胞體內可見藍色點狀或網狀結構,略大于成熟紅細胞。呈雙凹的圓盤形,無細胞核。進入血液循環后還需要2天的時間才能最終分化成成熟的紅細胞。

分化過程:骨髓——晚幼紅細胞脫核后——網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

紅細胞發生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紅細胞發生的動力學及調節因子 1 拼音

hóng xì bāo fā shēng

2 概述

紅細胞發生是紅細胞起源、發育和成熟的過程。紅細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細胞,經紅系造血祖細胞,進入形態學可辨認的原紅細胞、幼紅細胞階段,逐漸發育為成熟紅細胞。

紅細胞發育各階段形態特點 原紅細胞又稱原正成紅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的0~1%。GiemsaWright染色的骨髓涂片標本上,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15~22μm,胞核圓,約占胞體的4/5,染色質顆粒細小疏松,核仁1~3個。胞質強嗜堿性,著墨水藍色,尚無血紅蛋白。電鏡下,它除具有幼稚細胞的形態特點,如核大、染色質細疏、豐富的多核糖體外,胞膜表面常附著鐵蛋白,并與胞膜一同凹入胞質,形成帶有鐵蛋白的吞飲小泡,稱為吮鐵現象。

早幼紅細胞又稱嗜堿正成紅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的0.2~3.6%。由原紅細胞分裂后變成。細胞圓形略小,直徑14~18μm。核圓,占胞體3/4,染色質變粗,核仁變小。胞質略增,含豐富的核糖體,嗜堿性強,著色深藍,并開始合成血紅蛋白。電鏡下,高爾基復合體發達,多核糖體豐富,有游離鐵蛋白、含鐵小體和吮鐵小泡。

中幼紅細胞又稱多染性正成紅細胞,由早幼紅細胞分裂后生成,約占骨髓有核細胞的10%。細胞圓或橢圓形,直徑10~14μm。核圓,占胞體的一半或一半以下,染色質聚集,著色深,核仁消失。胞質嗜堿性減弱,血紅蛋白增多,以致染灰藍與橘紅相間的顏色,故稱嗜多染性。電鏡下,胞核異染色質明顯增多,聚集于核膜內側及核孔附近。

晚幼紅細胞又稱正色性正成紅細胞,由中幼紅細胞分裂而成,約占骨髓有核細胞的7%。細胞圓,直徑7~10μm。核變小并固縮,染色質凝集染深色,常偏于細胞一側。胞質含豐富的血紅蛋白,著橘紅色。電鏡下,多核糖體減少,游離核糖體增多,說明多核糖體解聚,各種細胞器均明顯減少退化。電鏡下,上述各階段紅細胞均見數量不等的鐵蛋白顆粒和吮鐵小泡,這些結構與血紅蛋白的代謝有關。

網織紅細胞由晚幼紅細胞分化而成,后者在穿過血竇壁進入血竇腔時,胞核脫出,成為網織紅細胞。胞質中僅殘留少量核糖體和線粒體,但仍能合成少量血紅蛋白。它經過24~48小時發育,所有細胞器退化分解,變為完全成熟的紅細胞。

3 紅細胞發生的動力學及調節因子

成熟的紅細胞什么特點?

特點:

成熟紅細胞不僅無細胞核,而且也無線粒體、核蛋白體等細胞器,不能進行核酸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也不能進行有氧氧化,不能利用脂肪酸。血糖是其唯一的能源。紅細胞攝取葡萄糖屬于易化擴散,不依賴胰島素。

成熟紅細胞保留的代謝通路主要是葡萄糖的酵解和磷酸戊糖通路以及2.3一二磷酸甘油酸支路。通過這些代謝提供能量和還原力(NADH,NADPH)以及一些重要的代謝物,對維持成熟紅細胞在循環中約120的生命過程及正常生理功能均有重要作用。

拓展資料:

1. 正常成熟的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也沒有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謝功能。

2. 紅細胞內充滿著豐富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約占細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為脂質、糖類和各種電解質。另外,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是唯一一種沒有核糖體的細胞。

網織紅細胞成熟時間與紅細胞比容的關系

網織紅細胞成熟時間與紅細胞比容的關系:

關系是紅細胞主要在骨髓發生、發育與成熟,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在多種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依次演變為原始紅細胞、早幼紅[醫學教育網原創]細胞、中幼紅細胞和晚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不再具備分裂能力,脫核后成熟為網織紅細胞,整個過程需要72h。網織紅細胞繼續成熟,約48h后發育為成熟的紅細胞。

成熟紅細胞不能合成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尚有合成血紅蛋白的能力

A、由以上分析可知,造血干細胞到成熟紅細胞的分化是從紅系祖細胞開始的,A錯誤;

B、原紅細胞的分裂方式為有絲分裂,不會發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和分離,B正確;

C、網織紅細胞中合成血紅蛋白旺盛,因此能進行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C錯誤;

D、紅系祖細胞含有DNA,而成熟紅細胞不含DNA,D錯誤.

故選:B.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