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織紅細胞正常可以排除什么病(小孩子血常規檢查正常,這時我們可以初步排除哪些疾病?)

时间:2024-06-03 06:08:33 编辑: 来源:

白血病的血常規指標有哪些?

去醫院看病,血常規檢查是一項常見的體檢專案。很多人對白血病的血常規檢查并不了解,那么白血病的血常規有哪些指標?下面給大家介紹白血病的血常規,希望能幫到大家。

白血病的血常規指標

血常規俗稱血象,最重要的三個指標是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血小板***plt或bpc***。

一、有無貧血,看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低于正常值為貧血。

再看平均紅細胞體積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紅細胞體積***mcv***,正常值:手工法82~92fl;血細胞分析儀法80~10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手工法27~31pg;血細胞分析儀法27~34pg。如果兩者均低于正常,考慮是否有缺鐵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后者為遺傳性疾病,發生率低,多見于云貴、廣西廣東等地區。如果平均紅細胞體積高于正常,考慮是否有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瘤由于紅細胞呈緡錢樣重疊,平均紅細胞體積也增高***。需要骨髓象檢查。

如果平均紅細胞體積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均正常。要做網織紅細胞檢查。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值:0.5%-1.5%。低于正常,考慮是否有骨髓造血障礙,明顯高于正常,是否有溶血,要做進一步檢查。

失血性貧血極為常見,慢性或急性出血引起。

二、白細胞過多或白細胞減少

白細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6個月至2歲***11.0~12.0***×10*9/l。

低于正常值為白細胞減少,可因感染尤其病毒感染、藥物、接觸化學毒物、射線引起,也有假性白細胞減少。白細胞增多多見于感染,多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增多***正常值: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淋巴細胞20%~40%***。如果明顯增高,需行骨穿,排除血液系統腫瘤。

三、血小板增多或減少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低于正常值,常見疾病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結締組織病,血液系統腫瘤。明顯高于正常,見于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繼發于腫瘤等因素***,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排除繼發因素,血小板高于1000×10*9/l***。

白血病的臨床表現

1.發熱

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峽炎、口腔炎、肛周感染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癥、膿毒血癥等。發熱也可以是急性白血病本身的癥狀,而不伴有任何感染跡象。

2.感染

病原體以細菌多見,疾病后期,由于長期粒細胞低于正常和廣譜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逐漸增加。病毒感染雖少見但兇險,須加以注意。

3.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面板、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臟大出血。女性月經過多也較常見,可以是首發癥狀。

4.貧血

5.骨和關節疼痛

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潤引起骨痛,可為肢體或背部彌漫性疼痛,亦可局限于關節痛,常導致行動困難。逾1/3患者有胸骨壓痛,此征有助于本病診斷。

6.肝脾和淋巴結腫大

以輕、中度肝脾腫大為多見。ALL比AML肝脾腫大的發生率高,慢性比急性白血病脾臟腫大更為常見,程度也更明顯。淋巴結腫大ALL也比AML多見,可累及淺表或深部如縱隔、腸系膜、腹膜后等淋巴結。

白血病的治療偏方

1、半枝蓮30克、白茅根30克、地骨皮15克、杞子20克、生地20克、熟地15克、知母10克、黨參15克、黃精15克、黃柏10克、牡丹皮10克、山萸肉1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主治急性白血病。

2、水牛角30克、牡蠣30克***先煎***、生地30克、赤芍12克、麥冬10克、川貝母10克、阿膠15克***烊化***、玄參10克、桅子10克、夏枯草10克、黃芩1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主治急淋。

3、麝香0.3~1.5克***沖服***、川芎15~25克、血蝎1.5克***沖服***、桃仁15克、紅花15克、元胡15克、郁金15克、丹參20~50克、赤芍2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主治急性白血病疼痛明顯者。

4、黨參15克、黃芪15克、白茅根24克、補骨脂24克、白花蛇舌草15克、仙鶴草24克、生地24克、黃藥子1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主治急性白血病體虛者。

5、青蒿10克、白花蛇舌草24克、天冬24克、山豆根10克、鱉甲24克***先煎***、夏枯草15克、半枝蓮15克、大黃3克、黃藥子1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主治急性白血病淋巴結腫大明顯者。

6、生地30~60克、丹皮12克、水牛角50克、玄參50克、茜草12克、板藍根50克、山桅子12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主治急性白血病。

血液病要做血液檢驗項目有哪些?

常見的貧血性血液病檢驗項目1

網織紅細胞計數(RC):是一種非常經濟實用而又簡單的項目,對各種貧血性疾病都可要求常規檢驗RC,由RC的高低從而判斷貧血性疾病是增生性貧血還是增生低下性貧血,抑或是增生正常性貧血

2

酸溶血試驗(Ham試驗):是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的一種簡便的診斷方法,確診PNH時,需本試驗操作規范,有陽性對照,且兩次以上陽性

3

蔗糖溶血試驗:作用原理與酸溶血相似,陽性可見于PNH,自身免疫性溶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以及部分再生障礙性貧血也可能是陽性

它是PNH的一個簡單的過篩試驗

4

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紅細胞脆性試驗反應了紅細胞的抵抗能力的大小,脆性增加常見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也可見于嚴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5

尿含鐵血黃素試驗(Rous試驗):慢性血管內溶血腎小管上皮細胞可分解游離血紅蛋白為含鐵血黃素,沉積于上皮細胞內,在普魯士藍反應時呈陽性反應

本試驗陰性不能完全排除慢性血管內溶血

6

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及分型試驗:一種古老的試驗,用于檢驗血清中的不規則抗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以出現陽性反應

其分型試驗有助于進一步確定是何種不規則在干擾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

7

骨髓單個核細胞抗人球蛋白分型試驗:文獻報道存在一類疾病,骨髓象以紅系增生表現,可能有少量病態造血現象,可見有原位溶血的痕跡,巨核細胞成熟受阻或巨核細胞減少;臨床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不少,皮持激素治療有明顯效果;多發生于中青年女性,可有免疫學異常的證據,稱之為“與免疫相關的全血細胞減少癥(IRP)”

骨髓單個核細胞抗人球蛋白分型試驗是居于此類疾病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試驗方法,原理在于骨髓中可能存在某些抗體,這些抗體可以是針對幼紅細胞的,可以針對網織紅細胞的,可以是針對幼稚粒細胞系的

8

外周血紅細胞的CD55、CD59檢驗:這是一項從分子水平確診PNH的現代診斷方法,原理為PNH患者血細胞表面不表達或少表達CD55及CD59,稱為CD55或CD59陰性細胞,此種細胞的大量存在是PNH發生嚴重溶血的分子原因所在

(療法:生物激活免疫造血療法)

小孩子血常規檢查正常,這時我們可以初步排除哪些疾病?

醫生在看病時要給孩子做血常規檢查的原因

判斷細菌或病毒感染:做血常規檢查主要是醫生可以通過血常規檢查,孩子如果是發熱了,來幫助醫生判斷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從而可以指導醫生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同樣的發熱,有些孩子是細菌感染,有些是病毒感染,而醫生如果不做血常規,僅用肉眼觀察是不可能判斷孩子這次感染的性質,在治療方案上就有些盲目,也許結果就會大相徑庭了。因為只有細菌感染才能應用抗生素,而病毒感染就要抗病毒或其他對癥治療。

判斷是否有貧血或血液系統疾病:小兒貧血時,通過血常規檢查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平均寬度等項目來明確貧血,貧血又包括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正細胞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

血常規檢查只是對貧血的初步判斷,要進一步明確其他血液病診斷,除了臨床癥狀外,還有血清學的其他檢查如查血清鐵、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維生素B12、葉酸等。

如果是新生兒黃疸,從血常規中還可以看網織紅細胞計數,來判斷是否溶血。

判斷出血性疾病:一般常把由于血小板和血漿凝血因子異常所引起的出血稱為出血性疾病;如果孩子有血液病,血常規檢查也是首先需要做的,反應出血小板減少或功能異常,血漿中凝血因子不足,血管受到破損時,就很容易出血。

另外小兒的血友病為遺傳性的凝血因子Ⅷ缺乏,因此,首先也是通過血常規來檢查做初步判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從血常規中也能初步判斷三系減少,即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都降低而異常。

孩子的血常規報告單怎么看?

小兒血常規是依據人體血細胞的數量變化情況,以及它們的形態分布來判斷孩子疾病的基本情況的,雖然血常規報告上檢查項目很多,但家長們要看的重點是這四類:白細胞(WBC)、血紅蛋白(HGB)、血小板數(PLT)及C反應蛋白(CRP)就可以了。 其他,太專業的內容,家長也沒必要這么為難,還是留給醫生給家長分析吧。

白細胞:白細胞是血液免疫細胞,被稱作我們的安全衛士,它對人體具有重要的保護機能,能夠防御細菌侵襲。

一般血常規報告單上白細胞值主要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這些都是分析不同感染程度的。我們通常如何看這些白細胞值呢?

白細胞系參考值:白細胞數量:若白細胞數量超高,說明身體的細菌數量變多或變強。一般白細胞數量大于1萬,則說明孩子是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

中性粒細胞的數量:若報告上中性粒細胞數量低于正常值,表明孩子病毒感染,數值越低,病毒感染越嚴重;若高于正常值,表明孩子為細菌感染。

中性粒細胞的比率:中性粒細胞主要作用是消滅吞噬細菌,若中性粒細胞百分率降低,則相應的淋巴細胞百分率就會升高,說明孩子可能病毒感染。

嗜酸細胞數和嗜堿細胞數:若嗜酸細胞數、嗜堿細胞數量均高出正常值很多,說明孩子過敏很嚴重。

淋巴細胞數和淋巴細胞比率:若淋巴細胞數和淋巴細胞比率高出正常值,表明寶寶可能是病毒感染。

單核細胞數和單核細胞比率:單核細胞數比率越高,若高出正常值,說明寶寶發熱程度嚴重,持續時間長。

血紅蛋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