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織紅細胞計數0.12(血紅蛋白降低是什么病)

时间:2024-06-02 03:06:31 编辑: 来源:

網織紅細胞比率1.59%正常嗎

紅細胞計數的正常值,男性4.0到5.5,女性3.5到5.0。你所給出的這個結果提示有貧血,需要分析貧血的原因并給予相應的治療。

項目WBC 白細胞總數結果5.81參考值4.00·10.00單位10‘9/L

RBC紅細胞計數結果4.39 參考值3.50~5.50單位10’12/L

hgb血紅蛋白結果144.00 參考值110.00·160.00g/L

HCT紅細胞壓積解惑42.80參考值36.00·50.00%

mcv平均紅細胞體積結果97.40參考值86.00·100.00fL

mch平均血紅蛋白量結果32.80參考值26.00·31.00pg

mchc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結果336.00參考值310.00·370.00g.L

plt血小板計數結果114.00參考值100.00`300.0010‘9/L

ly%淋巴細胞比率結果27.40參考值20.00`40.00%

EOS%嗜酸細胞比率結果1.8參考值0.5··5.0%

BA%嗜堿性粒細胞比率結果0.1參考值0.0 ·1.0%

MON%單核細胞%結果6.80參考值3.00~8.00%

NEU%中性粒細胞比率結果63.90參考值45.00~77.00%

LYM淋巴細胞計數結果1.59參考值0.80·4.00 10’9/L

EOS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結果0.10參考值0.05·0.5010‘9/L

BA嗜堿細胞數結果0.01參考值0.00~0.10 10'9/L

MONO單核細胞數結果0.40參考值0.12~0.80 10'9/L

NEU中性粒細胞數結果3.71參考值2.00~7.70 10‘9/L

RDW紅細胞分布寬度解惑49.00參考值37.00~50.00%

RDW-CV RDW RDW-CV結果13.00

MPV平均血小板體積結果11.20參考值9.00~13.00fL

PCT血小板壓積結果0.13

PDW血小板分布寬度結果16.80參考值9.00~17.00fL

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是什么意思

病情分析:一般情況下嗜堿性粒細胞的正常百分數為0-1%,絕對值為(0-0

1)*10^9/L,單核細胞的正常百分數為3-8%,絕對值為(0

12-0

8)*10^9,但是也和醫院的檢查方法有關,一般結果后面會附有參考值范圍,不過差別一般不大

你的嗜堿性粒細胞比例偏高,這可有多種原因引起,比如過敏性疾病如藥物,食物等超敏反應;已經其他的血液病,腫瘤,糖尿病,傳染病如流感等均可見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單核細胞比例有輕度增多,這也可有一些感染及血液病等引起

意見建議:結合有無過敏史及血常規其他結果,如嗜酸性粒細胞也有增多,可能是過敏引起

如無其他不適,可到醫院再復查一次血常規看是否有誤差

如有不適建議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相關檢查

驗血單仲BA%是什么意思

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1.增多:常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粘液性水腫、潰瘍性結腸炎、變態反應、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2.減少:見于速發型變態反應(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過量、應激反應(心肌梗死、嚴重感染、出血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庫欣綜合癥等。

在臨床上嗜堿性粒細胞計數,常用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與類白血病反應的鑒別和觀察變態反應。

一般情況下嗜堿性粒細胞的正常百分數為0-1%,絕對值為(0-0.1)*10^9/L,單核細胞的正常百分數為3-8%,絕對值為(0.12-0.8)*10^9,但是也和醫院的檢查方法有關,一般結果后面會附有參考值范圍,不過差別一般不大.你的嗜堿性粒細胞比例偏高,這可有多種原因引起,比如過敏性疾病如藥物,食物等超敏反應;已經其他的血液病,腫瘤,糖尿病,傳染病如流感等均可見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單核細胞比例有輕度增多,這也可有一些感染及血液病等引起.生活護理:結合有無過敏史及血常規其他結果,如嗜酸性粒細胞也有增多,可能是過敏引起.如無其他不適,可到醫院再復查一次血常規看是否有誤差.如有不適建議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相關檢查.另外附上血常規檢查的一些知識:(因為一般說來單向的問題說明不了什么)1.血常規簡介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a.血紅蛋白(Hb):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 170-200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b.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0-550萬/μL,女性為350~500萬/μL,新生兒為600~700萬/μ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c.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癥,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藥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白細胞增多常見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少常見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癥、藥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白細胞分為5類。 一是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0.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 細菌感染,炎癥;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20~0.40,增多時常見于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于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于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四是嗜堿性粒細胞,正常為0~0.01,臨床意義不大; 五是單核細胞,正常為0.03~0.08,增多時見于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狀性血小板增多癥,感染,炎癥,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后.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 f.紅細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增快: 急性炎癥,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癥,脫水. g.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2.小朋友的血常規 小寶寶最常見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時治療,就會發起燒來,這時候帶寶寶到醫院去,大夫就會讓先驗一下血。為什么要驗血呢?因為人在生病時,血液中各種細胞的數量會發生變化。比如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或血紅蛋白的含量就會產生變化;身體發生炎癥時,白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加。 主要看哪些指標 血常規的化驗單上往往會有一長串的化驗項目,但有一些是比較專業的項目,對于它們,我們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規的化驗單,我們需要重點看三個方面: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GB) 血常規的化驗單的第一項都是紅細胞計數的檢查,我們知道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給全身的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并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而完成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這就是血紅蛋白(Hb)。 一般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對固定的。但在發生貧血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變化,如發生低色素性貧血時,血紅蛋白含量的降低就會十分明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比例就會升高。所以在看化驗單時,一定要首先注意這兩項的數值。 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WBC)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發生變化。一般而言,我們只要掌握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N)和淋巴細胞(L)的分類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醫生是根據白細胞的數量來判斷身體是否有感染發生,然后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么類型的感染,應該使用什么類型的藥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增多是細菌性的感染,淋巴細胞數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血小板計數(PLT) 我們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我們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了。

血紅蛋白降低是什么病

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可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已被用盡,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的貧血,特點是骨髓、肝、 脾及其他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血清鐵蛋白濃度降低,血清鐵濃度和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亦均降低.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和鐵利用障礙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故有學者稱該類貧血為血紅素合成異常性貧血.

發病情況

缺鐵性貧血是最多見的一種貧血,廣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報告,全世界約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鐵.男性發病率約10%,女性大于20%.亞洲發病率高于歐洲.在生育年齡的婦女(特別是孕婦)和嬰幼兒中,這種貧血的發病數很高.在鉤蟲病流行地區如桑、棕、麻種植地區,缺鐵性貧血不但多見、貧血的程度也較重,但近年隨著醫藥衛生條件的改善,農村經濟情況的好轉,缺鐵性貧血在我國的發病情況和嚴重程度將有明顯好轉.

鐵的代謝

鐵是制造血紅蛋白的原料,正常成人體內含鐵量為3-5克,隨年齡、性別、體重等而略有差異.其中65%為血紅蛋白鐵,30%以鐵蛋白或含鐵血黃素的形式貯存于肝、脾、骨髓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隨時供應血紅蛋白的合成,其余5%為組織鐵,存在于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和細胞內多種酶中.在血漿中與轉鐵蛋白結合的鐵僅占0.12%左右,正常情況下這 些不同形式的鐵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數值.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鐵源來自食物.多數食物(除脂肪、油類)中都含有少量鐵.含鐵量較豐富的食物有海帶、發菜、紫菜、木耳、香菇、動物肝、肉類、血、豆類等.谷類和大多數水果、蔬菜中含鐵量較低,乳含鐵量極低.

動物食物中的鐵約10-25%能被吸收,而植物中的鐵能被吸收者僅約1%.動物食物中肌紅蛋白或血紅蛋白中的血紅素可以完整的分子直接被腸道吸收,但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