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蔡徐坤粉絲購買力排行(周杰倫和蔡徐坤到底誰商業價值高,更值得被保護?)

时间:2024-05-18 21:30:30 编辑: 来源:

蔡徐坤與肖戰都是娛樂圈頂流的存在,就商業價值而言,誰能更勝一籌?

蔡徐坤與肖戰都是娛樂圈頂流的存在,就商業價值而言,個人認為這兩個人并不能說誰更勝一籌,因為兩個人并不是同一種類型。蔡徐坤更傾向于偶像,而肖戰正在轉戰為實力演員,所以兩個人的商業價值也是不一樣的,沒有可比性。

一、蔡徐坤很好

蔡徐坤作為練習生出道,確實收獲了不少,粉絲現在也成為了娛樂圈的頂流,只要有蔡徐坤在的地方,那么就一定會上熱搜,足以可見蔡徐坤的影響力是比較廣泛的。在蔡徐坤剛火的時候,可能出現了一些不滿的聲音,可是蔡徐坤仍舊走到了娛樂圈的最高點,并且商業價值是非常高的,無論是高奢代言還是粉絲的凝聚力都比較強。也有很多人會將蔡徐坤和肖戰放在一起比,但小編認為這兩個人不屬于一個類型,所以沒有必要放在一起比的。蔡徐坤是非常優秀的,在唱歌方面有很好的前途,一首《情人》打遍了大江南北,并且獲得了很多的獎項。

二、肖戰也很優秀

肖戰也是非常優秀的,雖然肖戰剛開始是作為偶像出道,可是肖戰已經在很早就轉戰成為了演員,所以兩個人的領域并不是一樣的,商業價值也有很大的差異,不能說誰更勝一籌。肖戰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男演員,出演的很多作品都爆火,無論是《陳情令》還是《王牌部隊》,都有不錯的反響。肖戰的商業價值就不用多說了,每一次的官宣產品都被搶購一空,甚至變成了預售,足以可見肖戰的粉絲,戰斗力也是比較強的,因為肖戰很值得喜歡。

最后,兩個人在不同的領域里都熠熠生輝,蔡徐坤是一個優質的偶像,而肖戰是一個優質的演員,所以兩個人都很好。

周杰倫和蔡徐坤到底誰商業價值高,更值得被保護?

對于周杰倫而言,因為他的名聲早已經打響,即便再過一個5年或者是兩個5年,大家再提起周杰倫的名字時,依然會豎起大拇指,華語天王的地位肯定是不可撼動的,而對于蔡徐坤來說,他這條小鮮肉的道路究竟還能走多遠誰也說不準,或許哪一天全民的審美變得高了起來,小鮮肉不再受到大家的追捧,蔡徐坤的演藝之路就此崩壞也說不定。

而保護好蔡徐坤并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而是粉絲應該做的事情,對于喜歡蔡徐坤的那些粉絲而言,不論蔡徐坤有任何舉動都可以獲得粉絲們的原諒,當這些粉絲存在的時候,蔡徐坤的價值肯定是大家比不上的,可一旦這些粉絲脫粉,或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美這個詞有了新的認識,那么蔡徐坤所創造出來的價值也就一文不值了。

怎么準確定義 追星,什么叫消費主義追星?

1989年小虎隊開始巡回演出的時候,喜歡他們的歌迷和粉絲們瘋狂涌上街頭,跟在演出隊伍的后面,為自己的偶像搖旗吶喊,這種現象被當時的媒體用“追星”這個詞語進行了概括。

表意上來說,追星就是追逐自己喜歡的明星,后來這個詞語被廣泛用于偶像文化。粉絲對于偶像的追捧已經遠遠的擴大了追星的解釋范圍。而傳統意義上的追星的年齡段也被逐漸的打破了。

早期的追星主要集中在10歲至20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因為處于青春期的男女們,很容易對于偶像產生一種迷戀情懷。

因為他們身處這個年齡段的人特殊性,因此,對于偶像的迷戀情節會不斷地加重甚至是延伸。從而產生一種瘋狂的行為,這種行為之前也被泛指為追星,不過后來隨著對于娛樂圈所使用的名詞的豐富而變得有所區別。

傳統意義上的追星,泛指歌迷或者是影迷,因為早年間的藝術形式就那么幾種,后來當藝術形勢變得多樣化之后,追星也就不局限于歌迷和影迷了。

偶像是指為人所模仿崇拜的對象,早年間的偶像分三類,一類是自然物,比如說太陽,月亮,風雨等等,一類是明星,還有一類則是鬼神。后來在經濟不斷發展,物質生活不斷地豐富的前提下,偶像也漸漸地被固化了。

發展到今天,我們意識中的偶像已經只剩下中間一類那就是明星了。別的解釋也沒有人愿意去深究。而使得明星成為了偶像的專有解釋了。

偶像有了,追星這個行為也有了,兩者加起來會衍生出一種什么樣的現象呢?那就是最初的娛樂圈文化的雛形了。娛樂圈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娛樂而存在的一種圈子,這種圈子里混跡的自然是被我們大多數人稱之為偶像明星的眾人。

這些人所引領的一些圈子外面轉悠著的粉絲們形成了自己專有的風潮。早先還是叫做追星,早先的追星也無非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幾種,購買偶像的音像制品,海報以及代言產品,去看偶像的演唱會,電影發布會等等。

在這些公共場合不吝惜對于偶像的瘋狂迷戀。楊麗娟那種極端的追星早年間也有,但是不很多,大多數人都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表達自己對于偶像的崇拜之情。

不過后來,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隨著消費主義的不斷發展,這些行為開始不夠用了。于是,一種新的行為就誕生了。那就是飯圈現象。

飯圈是偶像的粉絲們自己給自己的命名。粉絲們自認為是飯,他們組成的圈子就叫做飯圈,當然這個跟何潔的粉絲被稱為盒飯是不一樣的,何潔那個時候的粉絲還是追星時代,并沒有與現在的飯圈文化有任何的交集。不過現在有沒有這樣被同化,這是不清楚的。

飯圈的追星行為也就不僅僅局限于最早的追星行為了,而是衍生出來了一種更加純粹的追星,因為是建立在消費主義的基礎之上的追星,因此,這種追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購買力的比拼。

具體表現在購買廣告位做宣傳,以偶像的名義做公益,以偶像的名義做很多可以為偶像增加光環的事情并以此為最高追求。

這樣的行為基本上超出了普通的追星族的想象力邊界。購買周邊還能理解,但是購買廣告位,以偶像的名義做很多很多的事情這就很難讓一般人理解了。

很顯然,這已經超出了一般人理解的追星的物質投入的極限。因為超出了一般的追星的極限,因此,這種現象已經不能用追星這個詞語進行擴充解釋了。而飯圈文化也因此興起。

這是飯圈文化的基本表現,其實說穿了就是粉絲對于偶像的極端維護,這種維護包括但不限于在輿論上消除偶像的負面影響,在物質上給予偶像所涉及的一系列產品的包容和購買(以批量購買為榮,比如說某偶像發行專輯后,買多買少決定了粉絲的等級),通過抵制別的偶像來維護自己偶像獨一無二。

當偶像有任何的負面影響或者是有發生負面影響的可能的時候,聚集起來群起而攻之,比如說著名的227事件。

在粉絲群體面前,規章制度是不夠用的,因為群體效應所產生的影響會讓被抵制者有一種極度恐懼的感受。這種感受,了解過早年間帝吧出征事件的人們應該有所耳聞。

粉絲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舉報一個網站或者某一個品牌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

而聚集在一起的粉絲們往往極易被煽動,這把火被點起來之后,就能形成燎原之勢,當然,這并不是一種正面的行為。所以很多時候都會被輿論所抵制。

然而輿論并不能徹底的改變這種形式,因為根植在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通常我們所看到的現象背后,一定是有一個內在驅動力去“運籌帷幄”的。

飯圈文化的內在驅動力很明顯,那就是偶像的經紀公司。經濟公司通過飯圈文化將偶像的粉絲做集種收割,這樣以來就能對于偶像的粉絲有選擇的狂轟濫炸,同時也能促使自己的營收直線上升。何樂而不為。

返券文化的宗旨就是一群人將自己所崇拜的偶像進行“母親式的供養”。母親養孩子的時候,是會給予孩子無限制的愛的,飯圈中對待自己的粉絲也是如此,即使大家都明白,粉絲們做這么多,偶像們也不會一直跟粉絲呆在一起,偶像通常會將大量的事件花費在各種影視劇拍攝上,以及廣告代言綜藝節目上,留給粉絲的事件少之又少。

然而就是這少之又少的時間卻成了粉絲的救命解藥。這些藥雖然僅僅是一種飲鳩止渴的效果,但是對于粉絲們來說,這就足夠了。

粉絲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偶像只需要進行言語上的安慰和鼓勵,就如同給粉絲打了一劑強心劑。之后,飯圈會繼續著自己之前的行為,然后惡性循環。

一旦事情鬧大之后,偶像僅僅是會出具一份聲明而已,這種不痛不癢的聲明理論上并不鼓勵粉絲的這種瘋狂行為,但實際上卻也沒有大力的阻止,基本上處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程度。于是,粉絲就更加的肆無忌憚了。

飯圈文化是一種消費主義的非常普遍的情況下催生出來的一種非常極端的粉絲現象,這種現象對于經紀公司來說是非常歡迎的。通常經紀公司們不僅不做正向的規導,反而是默默的鼓勵這種行為。

因為飯圈文化下蘊藏的是無窮無盡的收益。這種收益可以使得經紀公司節省一大筆宣傳費用,何樂而不為呢。況且粉絲的行為僅僅是代表著個人行為,如果翻船后,經紀公司只需要偶像出具一份個人聲明劃清界限即可,這種不能溯源的行為,跟經紀公司以及偶像并沒有太多的關聯。

如果粉絲們的行為屬于一種好的影響力,那么偶像以及背后的經紀公司自然會將這樣的影響力歸結于偶像的個人正面影響,反之,這僅僅是粉絲們的一種自發的無規律的個人行為,對此,偶像自然不會輕易的給自己找麻煩。雙贏的結果就是飯圈現象的本質,這種本質,偶像是非常喜歡看到的。

然而對于普通人而言,這種本質對于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影響呢?影響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對于不接觸娛樂圈的朋友們來說,他們日常有自己的娛樂活動,對于互聯網的依賴性并不是很強,然而對于每天免不了接觸網絡的人們來說,飯圈文化的興起,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原本就擁擠的互聯網內容領域。

試想一下,如果你想要聽歌,當前的歌曲推薦機制喜歡用排行榜來彰顯熱度,一個偶像的粉絲們如果集合起來刷榜,你會發現榜上的很多歌曲都是你非常不喜歡甚至非常陌生的歌曲,聽完了之后,你覺得不好聽,但是它卻一直在狂轟濫炸你的耳朵。

本想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歌曲,翻了好幾頁,都是同質內容在占領高地。于是,你的聽歌行為被毀了。因為好多人占據了你以及太多不屬于飯圈文化范圍內的投票的權力。

粉絲們購買了一百張新專輯,而你一張也沒買,所以你不具備投票刷榜的權力,因此,打開音樂軟件后,選擇權也不在你。

同樣的道理在影視劇,在廣告以及各種各樣的資訊中屢見不鮮。飯圈經濟彰顯的是購買力,這種購買力在經紀公司的作用下,不斷地進行對比競爭,看似是一個偶像和另一個偶像競爭影響力,實際上粉絲們自發的對比的行為,偶像很可能不知情,原本被粉絲們用來對比的兩個競爭的偶像,實際情況很可能是私下非常要好的朋友,經濟公司需要他們炒作一個對立的關系,于是,對外的宣稱才會火藥味很濃郁。

去年的周杰倫和蔡徐坤打榜PK中,最終呈現出來了三贏。兩個偶像獲得了宣傳影響力,背后的經濟公司獲得了收益,而微博更是彰顯了自己在飯圈文化中的主導地位。

而因此引戰的吃瓜群眾們,最后收獲的僅僅是自己空空如也的錢包和早已不堪重負的精神。當潮水散去,很多人會重新陷入到虛無的境地。

在消費主義的洗腦下,我們會將自己的業余時間傾注到一種短時間內可以收獲快樂和滿足的事情中去,而那些長時間才能給予反饋的事情無法成為生活的必須。

就像我們減肥,沒有人愿意用長時間的合理膳食以及持續運動來維持一個好身體,但是好多人卻非常迷戀7天減掉20斤,一個月練出六塊腹肌等等。通過短時間來獲取一種滿足感的人們,他們的內心之中是非常空虛的,因為空虛,所以需要各種各樣的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帶來滿足感的事情填充自己的空閑時間。但長此以往下去,很多人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人總是要恢復思考,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恢復思考,究竟誰才會最終發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