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長江自由貿易市場(自由貿易港的影響和意義是什么?)

时间:2024-05-18 18:41:27 编辑: 来源:

長江三角洲包括哪幾個城市

到目前為止長江三角洲都包括以下城市;

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鎮江、揚州、南通、泰州、淮安、鹽城、連云港、宿遷、常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臺州、金華、溫州、麗水、衢州、舟山、合肥、滁州、馬鞍山、蕪湖、淮南、銅陵、安慶、池州、宣城共計三十四個城市。

長江三角洲的范圍和江南文化亞區的范圍大體相當,其核心區是環太湖區域,即上海、蘇南和浙北。

以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這里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長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區域又是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中國的“金三角”。

擴展資料:

自由貿易港的影響和意義是什么?

專家表示,除了貿易,自由貿易港還可以實施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外匯、投資和出入境等管理制度,從而營造出一種“境內離岸”的環境。“很多帶有離岸特征的產業,如國際融資租賃、國際船舶登記和國際中轉等,都將迎來發展機遇。”顧紅梅說。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對于自由貿易港來說,金融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在自由貿易港完善資金流動的便利措施;優化本外幣一體的跨境資金服務;跨境人民幣產品的創新力度還可以加強;允許金融機構創新境外融資方式來支持自由貿易港。業內指出,自由貿易港的這些特征,將給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動帶來很大的施展空間,也引發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與自貿試驗區一樣,上海正在建設的自由貿易港,并不是自家的自留地,而是服務于整個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結合起來,也將成為上海自由貿易港新的使命。

“上海要建設的自由貿易港區,不是保稅區或者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簡單升級版,而是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率先探索更高標準、更高水平的經濟管理體制機制。”在今年下半年舉行的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上海市政府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下一步要以更大的改革決心和力度,繼續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打造新的開放高地,探索自由貿易港。在他看來,自由貿易港不一定單指海港,內陸港、空港也都可以,應該是開放程度更高的地區,在國家授權后展開更高水平的開放試驗。華中科技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波認為,自由貿易港的建設需要循序漸進,在沿海先試先行后,再進行復制推廣。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日前介紹,目前,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商務部正會同相關省市和部門,在高標準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的基礎上,圍繞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積極開展工作。

中國十八個自貿區哪個城市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現在就這么多吧

關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問題(500分相贈)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世界經濟波瀾壯闊,尤其是加入WTO后,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加快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已成為我國迎接世紀挑戰的當務之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快長江經濟帶,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一個迫切的問題。

一、加快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

二戰后,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使經濟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要求沖破商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地域和國界障礙,推進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和先行步驟而逐步發展起來。自1958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以來,1967年亞洲建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1967、1975年非洲成立東非、西非共同體;1965年大洋州成立新、澳自由貿易區;1989年美、加、墨三國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球具有一體化性質的區域經濟組織已超過40個,所包含及正在申請的國家達100 多個,其中多數為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蓬勃興起,方興未艾

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的出現,不但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且對區域經濟發展更有著直接的意義。通過在更大范圍內建立統一市場,進行更為深刻的國際分工、更為廣泛的國際交換,達到在更廣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和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區域經濟一體化典范的歐共體(歐盟)為例:歐共體在1992年底形成統一大市場,使12個成員國GDP平均提高4.5%,創造了18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使商品價格下降6.1%,并改善了成員國內部的對內、對外經濟平衡。 而新增經濟福利值則更為可觀,由于取消貿易壁壘所取得的獲益相當于歐共體GNP的0.2%,由于取消影響生產的壁壘所取得的獲益達到歐共體GNP的2.2%,由于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取得的獲益達到GNP的1.6%。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我國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方面成功加入WTO,為我國創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贏得了參與制定世界經濟規則的權利;另一方面成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重要成員,并成功舉辦了APEC上海會議;與俄羅斯、中亞一些獨聯體國家發起并成功地組建了上海合作組織;并正在與東盟十國構建東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區(10+1)等。但是,在目前國內地區市場分割嚴重、地區間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化、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企業競爭力較弱等現實面前,我國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借鑒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驗,在國內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地區,加強域內經濟的聯系和合作,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推動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不斷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異,提高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并且通過發展若干跨地區的經濟實體(大企業集團),來推動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最終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些學者把此稱之為“地區經濟一體化”。盡管這種提法可以推敲,但其本意是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區經濟,這是應該予以認真考慮的。我們認為,加快一些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經濟區,是應對經濟全球化、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趨勢。

二、長江三角洲地區有望成為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重要經濟區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地區性的經濟聯合,尤其是在一些經濟基礎較好、開放較早的沿海、沿江地區,區域內經濟體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比較緊密,已經出現了一些跨省市的經濟區域。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渤海灣經濟圈,以重慶為中心的渝西經濟走廊,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平原經濟圈,以及以大連、沈陽為中心的東北經濟圈等等。

以上這些地區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強區域內經濟聯系和合作方面,都取得不少進展,各有特色。相比之下,無論從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完善程度來看,還是從產業結構布局、科技研發力量角度考慮,長江三角洲地區較有可能率先成為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重要經濟區。

(一)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是區域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需求

長江經濟帶,尤其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聯系和合作,歷來都受到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在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開發建設長江三角洲及沿江經濟帶”的重大戰略決策以后,更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0 年來,尤其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力突飛猛進,民營經濟蓬勃發展,GDP增長率一直居于全國的前列。正是由于生產力的飛速發展, 長江三角洲地區自然產生了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強烈要求,制止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加強地區合理分工,強化聯系和合作成為大勢所趨。這種由生產力發展要求產生的地區聯合,沖淡了地方利益觀念,追求著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整體利益。上海、南京、杭州之間經濟聯系和合作日益緊密,昆山、嘉興、紹興等中、小城市更是爭做大城市的“后花園”。因此,正是區域內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需求,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具有動力,具有成功的可能。

(二)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是適應國際經濟環境發展的必然選擇

長江三角洲地區歷來是我國與外界聯系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其中上海在新世紀的目標是盡快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昆山、蘇州等地已經成為臺商的集聚地,寧波與華僑資本有著天然的聯系。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都產生了與國際市場加強聯系的渴望;同時,長江三角洲地區與國際市場融合的努力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跨國公司在這里布下了一顆顆具有全球性戰略意義的棋子。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疑將是我國加入WTO后迎接國際競爭的前哨陣地。 但是、如果在全面推行WTO規則之時,地區內依然還存在著市場分割、 資源流動困難等障礙,則必然會使地區經濟運行與WTO規則產生劇烈的碰撞, 并付出十分巨大的成本。因此,形成地區內的統一市場,實現區域內經濟的緊密聯系和合作,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融入外部經濟的必然選擇。

(三)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長江三角洲地區更具備實現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條件

國內目前經濟最發達、體制條件最好,也最有可能實現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三個地區,分別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渤海灣經濟圈。有的學者從競爭力的角度對三個地區作了比較,具體如下表:

競爭力指數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渤海灣經濟圈

綜合競爭力 73.26 72.76 69.42

初始競爭力 13.00 14.36 13.79

潛在競爭力 23.21 22.20 22.50

現實競爭力 37.15 36.20 33.13

表中,初始競爭力包括該地區的區位、自然條件、人口、勞動力等因素;潛在競爭力包括該地區的基礎設施、法律環境等軟環境因素;現實競爭力包括當年運行效果、勞動生產率、GDP等指標(參見“培育區域經濟優勢”,解放日報2002年7 月 29日)。可以看出,三個經濟區域雖然各有優勢, 但從現有經濟實力及其發展潛力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有著比其他地區更好的經濟基礎和發展空間來加強區域內經濟的緊密聯系和合作,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力。但也要看到珠江三角洲地區、渤海灣經濟圈以及其他地區在這方面也有許多好的經驗,需要長江三角洲地區認真學習和借鑒。

此外,長江三角洲地區在長期的歷史變遷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吳越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長江三角洲區域內的經濟交流更為便利。而且,長江三角洲地區還擁有豐富的區域合作經驗,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協調會”頻頻開展區域合作。例如,上海在國內的經濟協作項目中,有1/3是與長江三角洲其他市縣合作,有60 %的市外投資投向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在經過了多年對區域合作的探索實踐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各地政府對于如何加強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和準備。

(四)長江三角洲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