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辛亥革命孫中山在海外募款(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我國發行了郵票和小型張,此小型張上革命先驅孫中山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什么?)

时间:2024-06-01 05:17:55 编辑: 来源:

辛亥革命中,孫中山是如何讓說服四國銀行不借錢的?

孫中山與四國銀行的交涉可以說是一次外交上的斗智斗勇。他至始至終,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在清廷差使的威脅和挑唆下,孫中山先生既不給予四國許諾,也不唯唯諾諾。核心說辭就兩點:一是義正詞嚴指出,你們運送的武器正在讓無辜百姓流血;二是中國革命如日中天,不管以后有什么挫折,最終是,革命洪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就是這第二條的信心起了震懾作用,讓四國銀行對清售武的行動產生猶豫。如果繼續,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控制不了中國的什么,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潛質,一意孤行,就是與未來的中國人民為敵。這一驚一愣,打擊了清廷的信心。雖不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主要作用,但起碼加速了一個王朝背影的消失。

在辛亥革命中,孫中山說他打算去南洋籌募?這里的南洋具體指哪里?

南洋古時即為東南亞一代,想必孫中山先生也是指這里

東南亞華人華僑眾多,我國明朝時就有東南沿海的人下南洋了,對當地經濟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這里的華人華僑多,便于籌款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我國發行了郵票和小型張,此小型張上革命先驅孫中山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什么?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我國發行了郵票和小型張,此小型張上革命先驅孫中山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三民主義。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

1896年,在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從海底電纜偵查到孫中山從美國紐約坐船到英國,當時孫中山是欽犯。一星期后他在英國利物浦登陸。10月11日,孫中山被公館抓住。

12日到14日,孫中山設法與老師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聯系,但全都失敗了。他扔出去的小紙條由于地理原因沒有拋到街上,反而被人發現。清使館決定以“遣送瘋子”之名通過水運把孫送回中國。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館仆人間傳開,基督徒的女管家賀維太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康德黎知道后,連夜尋找參贊馬格里并且報案,但是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次日,再次去蘇格蘭場警察局報。

最早的英文版《倫敦蒙難記》案,并無所獲。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報》。而康德黎擔心公使館可能連夜把孫弄走,專門監視公使館動靜。19日,外交部已經開始行動——康、孟對此事并不知道,直到20日。外交部錄口供,申請開庭,監視水運。

22日外交部轉守為攻。馬格里稱需要公使放人才好,他夾在中間確實難做。但龔拒不放人。當時英國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國使館釋出孫中山,否則將駐英大使龔照瑗及一眾外交人員驅逐出境。《地球報》揭發這一消息,輿論力量介入——至此,有研究稱英庭因為輿論壓力才放孫中山之說也不成立。10月23日,孫中山終于被放。康德黎資助了孫中山50英鎊,出版了《倫敦蒙難記》。

“倫敦蒙難”成為當時震驚世界的政治迫害案,是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的轉折點,使得他從默默無聞變成了世界級的政治流亡人士。自此之后,在反對清政府的革命陣營中,再也沒有一個人的威望能超過孫中山。

1896年,清政府與沙俄簽署了以日本為假想敵的《中俄密約》,這使日本政府感到極大恐慌,為了對付中俄同盟,日本感到亟需扶持中國內部的反清勢力,先是對維新派極盡快籠絡之能事,戊戌變法失敗后,日本政府轉而動起利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的念頭,而孫中山也是從這段時間開始,把活動基地設在了日本。

清末革命團體分布圖興中會成立初期,革命黨人中非常缺乏富有文采的人,他們所宣傳的材料,僅僅有《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以及選錄明朝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內的《原君》、《原臣》。

與康有為、梁啟超保皇改良派的宣傳相比相形見絀。但是仍然留給了年輕人深刻的印象,影響很大,乃至流傳到了南方新軍與北洋軍。1900年以后東京留學生逐漸受自由平等學說的熏陶,接受革命排滿學說的人也逐漸增多。

1905年,同盟會成員在東京903年上海《蘇報》案發前后,革命黨人的書報進入全盛時期。

20世紀初,留日學生創辦的刊物首先出現排滿字樣,有的刊物明確主張顛覆清政府。1903年,東京留學界思想愈益活躍,宣傳民族主義、民權學說的刊物相繼出版。

上海知識界也出現了新氣象,公開倡言革命。組織革命團體,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個重要標志。1903年11月,黃興建立華興會。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 陳天華等70余人在東京集會,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小團體的成員陸續加入。

孫中山手書“十六字綱領”8月中旬,孫中山在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了《中國應建設共和國》的演說。同月20日,中國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被推為總理,黃興被推為執行部庶務,會議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16字綱領。11月,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出版,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內容的三民主義。

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于1905年在東京召開后,一批日本人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例如畢生支持中國革命事業的宮崎滔天;又如長崎的富翁梅屋莊吉等。

日本離中國很近,又是一個島國,那里成為革命黨躲避鎮壓、聯絡同志、建立組織、籌措資金、培養力量的好去處,并從當地引來眾多幫助中國革命的人。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號召。《民報》創辦后,汪兆銘即同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展開論戰。辯論結果,革命派占據上風,改良派的政治影響大為衰落。

革命派積極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使中國同盟會的精華遭到重大損失,但有力地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擴大了革命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與帝國主義發生矛盾,參加并領導了收回路礦權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

1907年初,孫中山因接受日本政府和商人贈款,留給總部的辦報經費又相當之少,終于激起了中國同盟會內部的反抗,章太炎、陶成章、張繼等人要求孫中山辭去中國同盟會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總理。宋教仁是支持章太炎等人主張的。

后因黃興、劉揆一極力勸阻,為大局計,宋教仁才改變態度。然而,革命陣營的分裂局面已經出現,讓宋教仁憂心忡忡。該年2月28日,當他聞知孫中山與黃興因國旗問題爭得不可開交時(孫堅持用青天白日旗,黃認為該旗與日本旗相似,萬不可用。孫不讓步,黃提出辭職)。

2月,廣州新軍舉事失敗之后,悲觀失望情緒籠罩整個革命陣營,革命黨人信心大減、斗志衰弱,而中國同盟會的領袖孫中山卻對革命矢志不渝。堅持不懈。為了挽救革命,該年5月,趁孫中山來日本之際,宋教仁與譚人鳳等人請求孫中山改革會務,擴大民主,減少決策失誤。可是孫中山卻對宋曾經支持章太炎耿耿于懷,態度十分橫蠻,而且極不負責任。他冷冷地對宋教仁說:“同盟會已經取消,有力者盡可另樹一幟。”

宋教仁等人對孫中山徹底失望,為了讓革命不至于半途而廢,宋教仁、譚人鳳等人于該年6月,在東京研究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部,調整革命策略、重整革命隊伍,以期早日革命成功。

會上,宋教仁以政治家的膽識,徹底否定了孫中山在兩廣沿海地區零敲碎打的自殺式會黨策略。中國同盟會中部總部在上海成立后,宋教仁作為中部總部的靈魂人物,領導革命黨人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革命重心,加強與各革命團體的聯系與聯合,并制訂了1913年在兩湖及江淅同時起事的戰略部署。

1911年3月,武漢新軍各標營均已經建立起文學社的組織。共進會主要集中于新軍八鎮第16協第32標發展會員。武昌起義時已經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約占新兵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文學社和共進會是新興知識階層的革命組織,新軍士兵是發動革命的潛在力量,文學社和共進會一直以新軍士兵作為主要工作對象。

關于孫中山的故事

1、鎮南關親手炮擊清軍

1906年,孫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內金碧臺街六十一號設立秘密機關,策劃了幾次武裝起義。1907年的鎮南關之役,便是其中孫中山親臨前線,直接參加戰斗的一次。

1907年,孫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鎮南關一帶情況的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李裕卿(鎮南關附近之憑祥地方土司)為副,何五為支隊長,招募勇悍善戰的廣西游勇為先鋒隊,計劃襲取鎮南關為根據地。

1907年12月2日,黃明堂率領廣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間道向鎮南關猛烈襲擊,奪取了鎮南、鎮中、鎮北三座炮臺,奪獲大小炮十四門,步槍四百多支。

孫中山隨即于同月4日率黃興、胡漢民等親臨前線,慰勞戰士,鼓舞士氣,并與黃興、黃明堂等坐鎮鎮北炮臺,調度指揮,命令李裕卿守鎮中炮臺,何五守鎮南炮臺。

翌日,清政府嚴令清軍陸榮廷部四千余人傾巢出動,要奪回三座炮臺。孫中山率革命軍固守炮臺,并親自發炮轟擊清軍,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軍陣腳大亂。孫中山先生在戰斗中感慨地說:“反對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親自發炮轟擊清軍。”

據守鎮南關三座炮臺的革命軍,在孫中山先生親臨前線的鼓舞下,銳氣倍增,以寡敵眾,屢挫清軍。清政府雖先后調派清軍丁槐、龍濟光等部增援,傷亡數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

革命軍堅守陣地,與清軍血戰七晝夜,直至彈藥告罄,糧食不繼,始忍痛撤退。時清軍正向鎮南關四面圍攻,黃明堂率軍殿后,沖圍而出,及至半山,軍中有一小子回顧炮臺上軍旗未撤,慮為清軍所得,竟一人冒著清軍炮火重登山巔,取回軍旗。

2、會見張之洞

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從日本留學回國,有一次,路過武昌總督府,想會見兩廣總督張之洞,便寫了一張便條,讓守門人傳了進去。張之洞見條子上寫的是:“學者孫中山求見張之洞兄”,便問:“什么人?”

當差的答道:“一個書生。”

張之洞不大高興,提筆在便條上寫:“持三字貼,見一品官,白衣尚敢稱兄弟?”

守門官把條子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也在便條上寫:“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門官又把條子傳了進去,張之洞一看,“啊”了一聲,連忙說:“請!”

3、孫中山愛讀書

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后,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

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

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

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