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長亮科技海外業務占比(從估值超五百億,到被曝已6個月發不出工資,柔宇科技是怎么走到這一步的?)

时间:2024-05-20 05:38:18 编辑: 来源:

2030海外市場年銷120萬輛:長安汽車,底氣這么足?

作者 | 趙文華

7年之后,長安汽車在海外市場的年銷量規模會是多少?答案是120萬輛,其中有30萬輛賣往歐洲。

也許,你會大吃一驚,甚至覺得長安是不是有點“激進”了?畢竟,2022年長安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銷量才將近17萬輛,這已經刷新了記錄,且是在同比大增49%的情況下達成的——盡管如此,“執拗”的長安硬是定下了前面這一看似“不可思議”的目標。

今年上海車展,除了一眾新車新技術登臺亮相吸睛無數,長安展臺最具分量的行業大事件,當屬“海納百川”海外戰略的發布。按照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的說法,到2030年,長安汽車海外市場將實現“四個一”的發展目標:即海外市場投資突破100億美元,海外市場年銷量突破120萬輛,海外業務從業人員突破10000人,將長安汽車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汽車品牌。

2030年距今也就7年時間了,長安要怎么去快速實現這個目標?又憑什么這么大嗓門?

“五大布局”繪全球藍圖

可以說,“五大布局”是支撐起長安“四個一”海外戰略目標的完整體系,因為其涵蓋了產品、品牌、營銷、市場、人才等各個環節。

產品首當其沖。在現場,朱華榮提了一組數字:到2030年,長安的全球化產品陣容將擴展到60款以上。更重要的是,屆時長安還會打造全球經典車型,比如2款全球銷量突破50萬輛級的產品,以及至少2款全球銷量突破30萬輛級的產品。

跟豐田大眾等全球大腕的做法一樣,長安也會推動“全球產品同步開發+區域差異化開發”相結合,也就是同一款車有中國版、美洲版、歐洲版等多種版本。而且,在南美和中東,仍以傳統汽車為主,歐洲和東盟主推新能源,至于皮卡,則主要投向南美、東盟、澳新等區域。

還有,長安的海外產能將超過50萬輛。其中,先行啟動的泰國基地投資達40億元(首期產能為10萬輛,二期將增加至20萬輛),布局全球“右舵生產基地”,覆蓋澳新、英國、南非等右舵市場,之后還會在歐美布局制造基地。

朱華榮強調,在海外市場,仍將以長安品牌為主,通過多種方式向全球傳遞智能、低碳、設計等品牌標簽,同時也會加強深藍品牌、阿維塔品牌的海外建設。

至于渠道,到2030年,長安計劃在海外構建20余個本地化營銷組織,網點數量突破3000家,積極探索效率高、成本低、用戶體驗更好的直通直聯新營銷模式。據悉,長安汽車東南亞事業部、歐洲區域總部正在籌建之中,之后還會在美洲、非洲等區域建立區域總部。而且,這些事業部或區域總部,都會重視海外各區域本地化人才的聘用,以及全球范圍國際化人才的引進。

根據規劃,2030年之前,長安將進入全球90%以上的市場(涵蓋歐洲、美洲、中東及非洲、亞太、獨聯體五大區域)。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長安汽車將完成東盟和歐洲兩大重點區域市場的進入。朱華榮表示,長安計劃用2-3年的時間,完成歐洲主要市場的布局,到2030年,長安要在歐洲賣出30萬輛車。

看得出,經過數十年海外市場的摸索與耕耘,長安的全球化步伐提速已經不可避免,而且大有借此機會躋身國際主流的可能,因為它的底氣已經越來越足。

長安的底氣來自于四個方面

簡單地說,就是市場規模、技術儲備、體系實力和品牌影響力。

先說市場規模,因為長安距全球TOP10已經越來越近。

去年,長安自主品牌已經取得187.5萬輛的銷量規模,同比提升6.8%,成為自主品牌的領跑者,其中海外銷量近17萬輛,占比9%。以此為基礎,長安自主品牌今年的銷量目標提升至200萬輛,其中海外銷量目標為22萬輛,占比提升到11%;到2025年,伴隨著長安自主品牌銷量目標提升到280萬輛,其海外銷量占比將達到15%,也就是42萬輛。

至于2030年達成120萬輛海外銷量,屆時長安(不含合資品牌)的整體銷量規模已經是400萬輛之巨。要知道,參照過去一年的統計,全球超過這個數字的車企只有6家,一旦長安2030年真的做到400萬輛,其在世界級汽車品牌里的排位勢必進入前十,甚至更高——2022年,長安位居全球車企第14名,排在特斯拉之前。

再看技術儲備,這也是長安十分拿得出手的。

此次上海車展,長安展臺以深藍S7量產車、CD701原型車、VIIA概念車三大新品最為吸睛。其中,S7是長安在新能源領域的最新產品;基于SDA架構打造的CD701,以跨界新物種展現長安的未來智能科技;VIIA則是長安全新設計理念“縱橫萬象”的力作。更確切的說,三者其實代表了長安在香格里拉計劃、北斗天樞計劃和創新設計領域的技術實力。

香格里拉計劃代表新能源,北斗天樞計劃代表智能化,是長安2017年提出第三次創業的核心內容,也是當下車企們爭相搶奪的新高地。迄今為止,長安已構建起MPA、EPA、CHN、SDA四大產品架構與平臺,向市場投放氫燃料、純電、增程、智電iDD四種新能源技術產品,走在了行業前列。

據透露,長安如今已掌握“大三電”等核心技術400余項,原力超集電驅、七合一智能整車域控制器、iBC數字電池管理系統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至于智能化,無論燃油車還是新能源,長安如今的產品更是沒有缺席的,IACC、APA6.0、智能語音、飛屏互動等80余項智能化功能已在量產車型上搭載,圍繞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交互三大領域,長安已掌握視覺感知、多模融合等200余項核心技術,還有兩個數字值得一說,行人自動緊急制動、遠程智能泊車等26項技術應用,都是長安實現的行業先發,專利申請量僅2022年就多達4745件。

體系力則比較宏大,涉及研-產-銷整個閉環,我們揀用戶最關心的研發和營銷簡單說說。

研發方面,長安已構筑起“六國十地”的全球研發布局,建設有16個技術、產品研發中心,擁有全球30個國籍的工程技術團隊1.7萬余人,研發能力連續12年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名列行業第一,近三年累計投放40款新車。

值得一提的是,長安每年將5%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未來將以長安科技為中心,在新汽車科技產業鏈累計投入超1500億元,構建超過上萬人規模的科技創新團隊,開發超級整車智能平臺,打造全新智能體驗,形成“用戶共創、員工共贏、伙伴共建”商業模式。

營銷方面,新營銷則是時下熱點。一是“千家萬店”渠道策略,長安今年要實現線上布局APP、小程序、合伙人5000個以上,線下要實現移動展廳、2S店、訂單中心、汽車超市等10000個實體觸點,全面推進深藍200家以上倉交中心投入運營,阿維塔線下門店突破400家;二是擴大數字營銷覆蓋面,長安已全面建成集團營銷數字中臺和功能中臺,向合作伙伴開放營銷工具鏈,實現線索資源全面共享,全新升級“伙伴+”計劃。

最重要的是,以市場規模為基底,以技術儲備為內核,以強大體系力為支撐,長安品牌布局不斷優化,品牌價值向新向上,近兩年正式走到臺前的深藍、阿維塔電動汽車品牌,與長安母品牌一起形成了相互支撐的品牌架構。使得長安系中國品牌產品均價逐年遞增——近五年共提升22.9%,其中,阿維塔產品售價已突破40萬級,而深藍SL03則成為20萬級新能源產品中的爆款。

可見,隨著長安由傳統汽車生產企業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如火如荼,長安已經具備了在高、中、低各個價位段生存的實力,也具備了全面走出去的實力。

最后說說

長安汽車的海外業務始于1991年,迄今已積累了32年的經驗與超過65萬的海外客戶,時間產出比不算特別拔尖,但隨著全球汽車行業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趨近,新能源與智能化賽道給了中國車企彎道超車的最好機會,長安汽車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契機。

其實,關于2030年的產銷目標,長安汽車此前一年間在不同場合已有表述,但以“海納百川”如此成體系的提法,此次上海車展則是首次。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長安汽車成為世界級品牌的決心,以及蓄勢已久的行動。

最后我們來算一筆賬,以長安2022年海外市場17萬輛銷量為基數,要想在2030年實現120萬輛的銷量目標,其年化增速至少要達到27.67%。這個目標有壓力么,并沒有。因為近幾年在新能源的帶動下,尤其在2021年首次突破200萬輛以后,中國汽車出口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2023國內汽車出口超過311萬輛,同比增長54.4%,其中新能源出口達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

內有強健的體系力,外有市場高速增長,長安汽車海外戰略此時不提速,更待何時?

​版權聲明:圖文為線外邦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線外邦刪)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線外邦,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華為兩年財報對比,隱藏危機!國人的熱血還能支撐華為多久?

對比華為2020年和2016年的同期財報可知,雖然華為整體營收增長超50%,但運營商業務營收占比卻下降了至少20%——

其中的原因人盡皆知,那就是來自美國的打壓。

但在國人的力挺下,也沒必要擔心華為會撐不住。

因為中國將是全球最大5G市場,占比將遠超50%,華為只要不失去中國市場,就不可能撐不住。

這不是危言聳聽。

一、美國打壓重創了華為海外運營商業務

雖說華為2020年的全年財報還沒出,但只看其2020年的上半年財報和三季度財報,也足以令我們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了。

根據公開的官方數據顯示:

華為2020年上半年營收4540億元,同比增長13.1%,凈利潤率9.2%。

華為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6713億元,同比增長9.9%,凈利潤率8.0%。

而需要注意的是,華為在半年報中,公布了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596億元,也就是占總營收的35.15%,而在三季報中卻沒有公開這個數據。

我們都知道,2020年9月15號是臺積電斷供華為的一個關鍵節點,所以有分析人士就猜測:

華為選擇在三季報中不公開運營商營收數據,是不是因為,35.15%的運營商業務營收占比,在9月15號之后,又再次出現了大幅下滑呢?

說實話,這個可能性著實不小。

而眾所周知的是,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占比之所以下降,是因為遭到了美國的全方位打壓,而美國對華為的打壓,早從華為宣布5G研發成功的前一年,也就是2017年,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所以,如果要了解華為被美國打壓之前的運營商業務情況,就得參考2016年的數據:

2016年,華為全年營收5216億元,其中運營商業務營收2906億元,占比為55.71%。

結合華為2016年的全年財報,和2020年的半年報、三季度報進行對比,我們可以分析并推測,華為2020年的總營收較2016年預計將增長幾乎50%,但與此同時,其運營商業務營收占比卻下降了至少20%。

并且這個“下降20%”還只是最樂觀的估計,是根據半年的數據報得出來的,如果華為公開了三季報的運營商營收數據,那么下降的幅度恐怕還要更加慘不忍睹。

華為本質上是信息與通信行業的公司,賣手機什么的僅僅只是副業罷了。

而所謂的運營商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