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閩南過年必備的年貨(閩南過年習俗是什么呢)

时间:2024-05-20 11:03:29 编辑: 来源:

閩南過年的習俗

對于閩南春節習俗具體如下:

閩南地區所指的春節一般是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閩南人過春節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說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講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講究的是玩,是“鬧熱”,也就是這么一個非常閩南味的詞——“鬧正”。 

閩南人叫做“開znia”,也就是說,放鞭炮迎來新春。可見,“鬧正”的詞意與“鬧新春”相同,是閩南語版的“鬧新春”。

閩南春節“鬧正”的方式隨著時代不斷變遷。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廈門漳州金門一帶的閩南新春歌謠記錄著當時閩南人是如何過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過開;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請子婿;

泉俗認年兜——即除夕天祭祀祖先重大節日天午家家戶戶都要盡力備辦豐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貧寒之家也要盡力而供桌上擺滿各色糕和雞鴨魚肉間高堆過年飯陶缽盛大米(象征豐衣足食)上面再擱碗糕(因碗糕俗稱發糕象征興旺發達)、柑橘(象征吉祥意)、紅雞蛋(象征吉祥、有福)、紅米丸(象征團圓、圓滿)和米粉蒸制金、銀錠(象征財源廣進).

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閩語剩春音所前多農戶過年時都要存放大米米缸和存放糧食米囤上貼春字既寓意春節來臨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閩南在正月里最熱鬧的祭祀活動。從初八開始,家家戶戶就要準備祭祀的五牲、五果、金紙蠟燭,由于祭祀活動要從午夜12時開始,因此初八到初九對閩南的家家戶戶來說都是個不眠之夜。

從午夜12時開始,祭祀活動的鞭炮聲就如春雷般炸響天際,不絕于耳,相當熱鬧。

不過“鬧正”的最高潮還是元宵節。正月十四到十六,廈門常有游街活動,游街就像流動的描繪,舞龍、舞獅、踩高蹺、車鼓弄……真是熱鬧非凡。大型的游燈、燈會等活動一般從正月十三就開始了.

游燈就是人們提著各式彩燈上街游行,愛看熱鬧的人和活潑好動的孩子常常跟著游燈的隊伍走了一條又一條街;持續一周的燈會一般都在中山公園舉行,賞燈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擴展資料:

閩南地區的春節習俗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華民族過春節的傳統,“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為濃重的春節禮俗。

傳統春節,海內外的閩南人都無一例外地把“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習俗給保留下來,并作為最隆重的三大禮俗,而正月初一拜天公便是其中最為隆重的禮俗之一。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閩南在正月里最熱鬧的祭祀活動。

閩南過年 習俗

閩南過年的習俗

春節為一年諸節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氣的節日。人們將過春節稱為“過新年”。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現在不少人總是感慨年味越來越淡,其實,舊時泉州關于春節的習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認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那天中午,家家戶戶都要盡力備辦豐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貧寒之家也要盡力而為。供桌上擺滿各色糕果和雞鴨魚肉,中間高堆“過年飯”,以陶缽盛大米(象征豐衣足食),上面再擱碗糕(因為碗糕俗稱發糕,象征興旺發達)、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紅雞蛋(象征吉祥、有福)、紅米丸(象征團圓、圓滿)和米粉蒸制的金、銀錠(象征財源廣進),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閩語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農戶在過年時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糧食的米囤上貼個“春”字,既寓意春節來臨,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還要再置放一個火爐(象征家運亨通、紅火),一直擺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孫們就跪拜祖先,祭禮也告完成,俗稱辭年。

現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沒那么煩瑣,一般就是備辦一些豐盛的菜肴,給祖先燒香點燭、燒“金紙”,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飯、“米果”(用飯米磨成米漿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豬蹄、雞(或鴨)和水果;泉州、晉江、石獅、惠安沿海一帶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飯、魚丸、雞卷、芋角(把大芋頭切成塊)、炸排骨、牡蠣煎(一種小吃,用新鮮牡蠣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頭也上供桌?也許會有不少人產生疑問,如果你看過芋頭剛挖出來是怎樣的,你就會明白了。剛挖出來的芋頭是有許多小的芋艿附在一個大芋頭上的,它象征著多子多孫,于是堅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們就把它也擺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孫,人丁興旺香。(另,閩南地區清明祭墓,有人也會將幾個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樣是希望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閩南人拜祖先多愛用雞和魚等葷菜是因為“雞”諧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魚”諧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愛用柑橘,大橘(鵪鶉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個品種,只有半顆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鹽水浸泡去其酸澀之味之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餞,是泉州地區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區的尤溪也是主要產地)。這是因為“橘”諧音“吉”,閩語的“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諺:“清明(或冬至)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妻)。”說明民間對于除夕吃團圓飯歷來十分重視。過去泉州男性外出謀生者甚多,但無論奔波在多遠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農村更有“哪怕三只腳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過年”的說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視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餃,南方則無此習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極豐盛的,一家人團坐在一起,邊吃邊聊,氣氛極濃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還要吃甘蔗。說到甘蔗,閩南地區過年時一般都要買甘蔗,少則兩三根,多則七八根,十幾根。因為買多了,一般是連帶葉的蔗尾都留著,根部也不削皮,這樣才能夠存放得久一點。買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門后,特別是大門——舊時大門為雙扇門,左右兩扇門后要各放一根連根帶葉的甘蔗。因為除夕一夜連兩歲,所以閩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頭甜尾”,一年到頭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熗火盆”。—— “熗”在閩語中就是“燃燒”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時分在家門口用田里的稻草、拾來的枯枝等東西堆成一堆成盆狀(就是圓形的),然后放火點燃,寓意來年生活紅火、興旺,同時也有驅邪避災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燒盡時,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當燃料。

而晉江(特別是安海一帶)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謂“火盆”(或稱“火群”),是在家門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員逐一從熊熊火堆上跳躍過去,男嬰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樣寓意來年生活紅火、興旺和驅邪避災之意。

泉州、晉江、石獅沿海一帶過春節還要蒸碗糕,有的還把碗糕叫做“發糕”。閩語的“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因為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笑口常開”,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沒有蒸碗糕這習俗,但過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時候一定要有“米果”,這“米果”是用普通的“飯米”(即煮干飯用的米)磨成米漿,然后再加入少量的鹽和蘇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醬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湯,或加入米粉煮湯。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節來臨時還經常會做一種用蒸熟的冬米搗制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圓餅狀,蒸熱后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餃子狀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條片狀用香菇丁、冬筍絲、白菜絲、胡蘿卜絲、芹菜絲和其他調料旺火熱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節時還經常會蒸“芋米果”和“菜頭米果”。 “芋米果”顧名思義就是摻入芋頭的米果,就是把芋頭去皮蒸熟后搗爛,然后放入“飯米”磨成的米漿中,加入鹽和油爆蔥花,拌勻后蒸熟。吃的時候要先切成大塊的片狀,再用熱油炸后蘸醬油、醋等調料吃,味道很香。——依據個人喜好,也有不蘸調料吃的。至于“菜頭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頭換成礤成絲的蘿卜做成的“米果”(閩南話的“菜頭”就是“蘿卜”,閩南人喜好蘿卜,因為“菜頭”諧音“彩頭”,寓意好財運,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飯桌上一般要有盤蘿卜炒肉片或蘿卜燉肉的菜),“菜頭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樣。

除夕夜過了12點,閩南地區還有個習俗就是“號正”,就是家家戶戶要點燃鞭炮,寓意辭舊迎新,迎來了“正月”,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開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備好果品開始點“天公燈”——就是點亮門前的紅燈籠,住套房的這燈籠一般掛在陽臺上,住樓房的一般掛在最高樓層的陽臺上,擺上果品,點上香,拜天公。同時,還要拜祖先。家里有安放神佛像的,還要燒香點燭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萬事順心如意。以前還有守歲的習俗,現在少有人守歲了——當兒孫輩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圍坐在一起閑聊笑鬧,通宵達旦的,據說,小輩們越遲睡,越能夠讓家中老人增壽,“守歲”,其實是兒孫輩對長輩表示孝心的一種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幾歲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達旦地瘋玩,他們或許早忘了守歲本來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了。大多數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號正后,都休息去了,因為第二天還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閩南地區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習俗。即清晨起來,要喝杯清茶,同時還要吃顆“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順順利利。閩南地區正月初一這天的早飯必須是吃干飯——據說這天吃了干飯,出門才不會被雨淋。這天早上的菜肴中還必須有道“長命菜”和一盆以蘿卜為主料煮成的菜肴。所謂“長命菜”其實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葉一葉的剝下,連葉帶莖洗凈后放入開水鍋中煮燙變軟,再撈起放入涼水中,然后用手把莖葉撕成長條狀——記住,絕對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鹽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長命菜”。因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莖葉成長條狀,這菜寓意長命百歲,福壽綿綿。講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須夾“長命菜”。這“長命菜”閩語就叫“長菜”。至于過年還須有蘿卜做菜肴,則是因為閩南地區把蘿卜稱為“菜頭”,“菜頭”又與“彩頭”諧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頭,事事順心如意。

正月初一這天,閩南地區有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取井水的習俗。因為掃地寓意把財氣都掃走了,所以,即使要掃地,必須從門口往里掃,寓意把財氣往家里掃,垃圾也只能找個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為鋒利之物,常常讓人有受傷、流血之不祥聯想,不動刀剪,是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災。所以,閩南人還規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腳的指甲,而且,之后只能等到舊歷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現在大多數人家都用上了自來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習俗也被漸漸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為傳說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會動了井神,惹其發怒,從而給自家帶來災難。

正月初二,閩南地區俗稱“女婿日”,也就是在這天,出嫁的女兒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為迎神日,又稱接神日。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把灶王爺等諸神送上天,讓其上天言好事,諸神在天宮玩夠了,要到這天才下凡間,所以,到了正月初四這天就要把他們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正月初五這天,大多商鋪開始繼續開張,農人開始下地干活。

正月初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