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香港成為轉口貿易樞紐的原因和優勢(為什么香港經濟這么發達?)

时间:2024-05-17 15:31:00 编辑: 来源:

為什么香港經濟這么發達?

怎么說呢雖然說被殖民了100多年,但是當時英國相當發達,而臺灣則是受到了美國的照顧

之所以比大陸發達,一是當時香港、臺灣實行的是市場經濟,也就是當時大陸所謂的資本主義

而大陸打了多少年,百廢待興,加上實行計劃經濟,不是很激勵人的積極性

二是香港的發展和地理位置有著極大的關系

當年大陸未曾發達的時候,香港興旺就是因為大陸沒有開放而成為外界和大陸的橋梁,這點占了香港經濟很大比重

現在大陸開放了,相應的香港發展速度就沒有大陸快了

臺灣更好理解

一是臺灣最初資本豐厚,除了美國支持以外,從大陸帶著大批的財產,又沒有打斗的傷害,地方小位置好發展快是應當的

另外,所謂獨立自主和殖民、控制都是政治詞匯,而發達不發達是個經濟詞匯

能夠最大化激勵民眾積極性就會發達

新加坡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

新加坡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新加坡 \x0d\x0a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

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

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1965年獨立后,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x0d\x0a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x0d\x0a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

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

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

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x0d\x0a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x0d\x0a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x0d\x0a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

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x0d\x0a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

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于荷蘭居世界第二位

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工業以制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x0d\x0a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

同時,各國銀行云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于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x0d\x0a4、國際旅游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備發展旅游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游“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游客旅游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

目前,旅游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x0d\x0a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

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當然,由于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說明港口物流競爭力概念,要詳細點,別一句話就概括完了。論文要用,急求答案。

港口物流是最近幾年才頻頻出現在學術研討和各類媒體上的新名詞。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優勢,以先進的軟硬件環境為依托,強化其對港口周邊物流活動的輻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貨、存貨、配貨特長,以臨港產業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優化港口資源整合為目標,發展具有涵蓋物流產業鏈所有環節特點的港口綜合服務體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態下的綜合物流體系,是作為物流過程中的一個無可替代的重要節點,完成整個供應鏈物流系統中基本的物流服務和衍生的增值服務。

一、港口物流與中國經濟發展

基本結論

1.中國擁有1.8萬公里海岸線,11萬公里內河航道,承擔著9%的國內貿易運輸和85%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沿海沿江有1460多個商港。

2.2003年,大陸沿海港口與內河港口分別完成貨物吞吐量19.8億噸與6.5億噸,比2002年增長18.6%和14.7%,上海、大連、秦皇島、天津、寧波、青島、廣州、深圳等八大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億噸,加上香港、高雄,我國億噸大港口已占世界億噸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過3億噸,成為世界第三大港。

3.大陸集裝箱吞吐量強勁增長,成為我國港口經濟的最大亮點。 海關總署

2003年完成4800萬標箱,躍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長31%,其中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 萬標箱和1062萬標箱,分別列世界集裝箱大港第三和第四。香港突破2000萬標箱,雄踞全球龍頭老大。

4.港口下放和港口體制改革,推動了港口發展新一輪熱潮,地方政府抓住機遇,紛紛提出“港口興市”新戰略。

5.加入WTO,加快了港口國際化、市場化進程,2003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成為我國港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港口法制建設上了新臺階,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的歷史新階段;將推動港口經濟市場化的良性發展,促進港口管理加速與國際接軌。

6.按“十五”規劃,大陸將建設164個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4萬噸,其中集裝箱泊位69個,新增能力1940萬標箱;新建大型原油和礦石接卸泊位各3個,新增能力各3000萬噸;新建與改造內河泊位200個,新增吞吐能力2500萬噸。2003年,完成港口投資206億,同比增長48.8%,沿海港完成中級以上泊位45個,其中深水泊位36個,新增吞吐能力8220萬噸。

7.按2010、2020中長期港口發展規劃,對長三角、環渤海、華南和東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區域經濟的港口貨源進行整合,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加快建設20個樞紐港,提高碼頭泊位大型化和專業化水平,加快增深長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使港口成為綜合運輸的核心樞紐。

8.港口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和窗口,對外開放的港口已有140多個,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簽訂了海運協定,已有30多個國家近百家境外航運公司獲準在中國港口開辟集裝箱班輪航線。

9.主要依托港口與航空港設立的保稅區進出口貿易與物流快步增長。到2003年,已設立保稅區15個,封關面積43萬平方公里,2003年實現進出口貨物總值527.8億美元,增長66%,其中出口185.44億美元,增長59.7%;進口342.36億美元,增長69.6%;倉儲物流企業進出口總值達到262.12億美元,增長108.2%;保稅區貨運總量達1596.28萬噸,增長81.6%。保稅區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重要功能區,并已進入擴區發展的新階段。

從以上現實分析,可以得出三個基本結論: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港口建設與港口經濟,特別是港口物流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發展一顆明珠,必將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港口的這種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第二,港口管理的體制改革是港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港口下放、港口開放、政企分開與港區聯動是四大杠桿。港口經濟特別是港口物流將越來越顯現其強大的生命力與發展力。

第三,港口經濟特別是港口物流的最大問題是國際化、市場化、現代化程度低,對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適應度不足,且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解決這些矛盾是“十五”、“十一五”的主攻方向。

二、對港口物流的五個基本認識

1.實施港口發展戰略

港口從本質意義講就是一個物流基地、物流樞紐、物流結點,是物流企業的集群,主要從事進出口貨物的集散。講港口城市則要延伸到其它功能。

中國港口發展必須以發展為主導,以適應國際化要求為契機、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與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合理布局,加快建設步伐,最大限度地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際航運發展對我國港口的要求。

中國港口發展要加大多元化投資力度,實行港口資源整合,實 中國港口實施港口現代企業制度,加強港口國際化合作,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效率與管理水平,強化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重視港口人才隊伍的培育。

中國港口發展要適應全國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大型跨國公司為先導,以產業關系為紐帶,國際與國內資源迅速向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與環渤海地區集中,同時,以市場規模、產業鏈、企業群、城市群和良性互動為基礎的三大區的對外輻射效應也日益增長。而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寧波,珠江三角洲的香港、深圳,環渤海地區的青島、天津、大連等港口城市其聚集效應十分明顯,東南亞自由貿易區與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積極推進,給港口以巨大競爭壓力,也給予了發展的極大空間。

2.大力發展港口生產力

港口生產力主要包括集裝箱吞吐能力、港口現代化設施裝備能力,電子口岸通關能力,自由貿易區與保稅區開發能力,商流、物流、信息化、資金流服務能力,港口現代化管理能力等等。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秘書處認為,港口的功能升級換代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統裝卸業務;二是工業服務,如增值服務等;三是商務、信息和分運功能。這三個方面除傳統裝卸業務外,都要求在港區內或毗鄰港區建立相應的專門服務區,從而有效地適應來自全球的運輸鏈的各個環節加以整合,成為無縫對接的一體。

3.走港區聯動之路

縱觀世界港口城市發展,都把港口經濟與自由貿易區或保稅區的功能加以配套,如香港、新加坡、鹿特丹和釜山都是如此。把港口經濟與以提供關稅和優惠待遇為基本特征的自由貿易區或保稅區,在發展中彼此依存、緊密配合、互相促進,形成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

2003年12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海關總署,同意《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港區聯動試點方案》。12月21日,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正式啟動。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港區聯動試點是指通過設立連接保稅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