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馬來西亞進出口貿易結構(分享跨境電商行業研研究跨境電商)

时间:2024-05-19 14:13:03 编辑: 来源:

馬來西亞的主要進出口貿易有???

截止到2004年,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主要產品為谷物、機電產品、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服裝及衣著附件、鋼材、原油、鞋、蔬菜等;來自馬來西亞進口的主要產品為機電產品、棕櫚油、塑料、天然橡膠、原木、成品油、鋼材、原油等。

馬來西亞不僅是石油、橡膠、棕櫚油等產品的傳統輸出國,而且業已成為電器及電子產品如半導體、視聽產品、電腦等的主要出口國。從出口大類商品看,2004年電器及電子產品是馬來西亞最主要的出口創匯商品,出口額437.5億美元,同比增長16.3%,占馬來西亞整個出口總額的34.8%。

同中國的關系

中馬關系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商人就去馬來半島從事商業活動。1974年5月31日,馬中兩國建交,馬成為東盟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中馬建交以來,兩國不斷拓展和深化雙邊關系,給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促進兩國和本地區的繁榮與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在廣泛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兩國和本地區的和平、穩定、安全、和諧與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商務部-2004年馬來西亞對外貿易基本情況

貿易題:馬來西亞橡膠出口為何成功?加納可可出口為何失敗?.

一、概況

18世紀早期,可可樹從菲律賓傳入馬來西亞的沙巴州,1778年馬來西亞開始廣泛種植可可,1853年開始商業化種植。可可是馬來西亞僅次于棕櫚油和橡膠的出口農產品。1990年,其可可產量占世界總量的10%,之后便開始逐年下降。

據馬來西亞可可委員會(MCB)統計,到2002年底,可可的種植面積為51,124公頃,其中私人種植園占62%。目前,馬來西亞有10萬個私人種植戶,并雇工1.4萬人,而間接帶動的相關產業(如貿易、加工等)從業人員數量龐大。

近年來,由于可可種植面積和產量的下降,政府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對可可種植、加工的技術改造,以維持可可的價格,保護農戶的利益。1992年,可可的價格開始回升,到了1997年9月,由于亞洲金融危機造成馬幣的貶值,馬來西亞的可可價格甚至超過了國際市場的價格,達到5463馬幣/噸(同期英國1057英鎊/噸,美國1594美元/噸)。

二、可可業的管理

馬來西亞政府比較重視可可業的發展,初級產品部總體負責可可業的發展規劃,并且專門設立了馬來西亞可可委員會(Malaysia Co買粉絲a Board ,MCB),負責對該國可可業的管理,包括可可豆出口和買賣執照的核發、對出口可可的分級和認證、加工和購買濕可可核發許可證等。另外,馬來西亞公布了《1988年馬來西亞可可委員會法律》和《1991年可可業核發執照和分級條例》。

三、馬來西亞可可的產量

由于可可價格的持續走低打擊了種植者的積極性,加之勞動力費用的不斷提高,氣候因素,以及棕櫚油的利潤率比可可高,馬來西亞的可可種植面積從1994年的271,339公頃下降到1998年的133,689公頃,下降幅度達50.73%,1994年至2002年,種植面積平均每年下降18.58%,2002年底,可可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為51,124公頃。

與此相對應的是馬來西亞的可可豆產量也持續下降,從1994年—2002年,平均每年產量下降14.95%,1994年的可可豆產量為177,172噸,而2002年的產量則為47,661噸,馬來西亞的可可豆產量從世界第三位滑落至世界第七位。

在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下降的情況下,馬來西亞可可委員會(MCB)大力推進高科技種植技術,提高可可豆的單產量,1993年產量為653公斤/公頃,1998年為697公斤/公頃,至2002年,單產量更是較1998年提高33.72%,達到932公斤/公頃。

四、馬來西亞可可的出口

馬來西亞的可可豆、可可半制成品和可可制成品出口到世界各地。1998年可可及其制品出口94,832噸,出口收入為7.71億馬幣,2002年出口115,650噸,比2001年下降3.72%,出口收入為9.06億馬幣,比2001年增長37.27%。1993年以前,可可豆一直是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創收的主要來源。由于可可產量的下降,到1998年,可可豆的出口量下降到16,136噸,較上一年度下降了47.9%。之后有所回升,2001年為16284噸,2002年為21109噸。盡管中國和西歐有著大量的需求,但是出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可可量減少了。對此,馬來西亞政府鼓勵可可下游產品(包括巧克力、可可粉、可可油、可可膏等)的生產加工,經過努力,可可下游產品的出口有了顯著的增長,超過了可可豆的出口量。從1993年—1998年,可可下游產品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6.7%,從1993年的3.68億馬幣,增長到1998年的6.75億馬幣,到2002年達到7.79億馬幣。

(數據來源:馬來西亞統計局)

截至2002年底,可可油出口30多個國家,美國、荷蘭、澳大利亞三國占其總出口的59%;可可粉(以不含糖可可粉為主)主要出口中東國家、澳大利亞和荷蘭,比例分別為21.72%、13.10%和6.17%;巧克力主要出口到東盟國家、印度和香港,比例分別為48.86%、5.80%和5.37%。

(數據來源:馬來西亞統計局)

五、馬來西亞可可的進口

由于馬來西亞可可種植面積的逐漸減少,可可豆產量的降低,其進口可可豆及其制品的數量迅速增長。1994年可可豆及其制品的進口總額為7,700萬馬幣,到2002年進口總額為6.46億馬幣,增幅達835%。從1993年開始,馬來西亞進口可可豆首次超過巧克力制品,成為該國最大的可可類進口商品。其次是巧克力、可可粉、可可油、未脫脂可可膏。1993年可可豆進口2,341噸,2002年可可豆進口12.95萬噸,年均增幅543%。印度尼西亞一直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可可豆出口國,2000年馬來西亞從印尼進口的可可豆占該國進口可可豆總額的84.86%,2001年占91.54%,2002年為66.77%。但是2002年,瓦努阿圖出口到馬來西亞的可可豆占馬進口額的26.78%。

(數據來源:馬來西亞統計局)

六、可可的價格水平

1992年6月,受到世界可可市場連續7年生產過剩的影響,可可的世界存儲量達到140萬噸,可可的價格達到了歷史最低點。倫敦可可Terminal交易所和美國紐約可可交易所價格分別為562英鎊/噸、911美元/噸。馬來西亞的可可平均價格為1781馬幣/噸。這以后,伴隨著可可產量的下降和可可消費量的強勁增長,可可的價格止跌回升。1998年,倫敦可可Terminal交易所可可價格上漲58%,1057英鎊/噸,美國紐約可可交易所可可價格上漲52%,1594美元/噸,馬來西亞可可的平均價格上漲153%,達到5463馬幣/噸。

2002年馬來西亞可可的平均出口價格為5222馬幣/噸,,比2001年增長了48.57%。

七、我國可可的進出口情況

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統計,中馬可可及其制品的貿易不夠活躍,數量較少,直到2002年中馬可可貿易額僅為1,250萬馬幣,占中馬貿易總額的0.11%。

中國從馬來西亞進口可可豆及可可膏、可可油、巧克力。2000年以前,中國以進口可可豆和可可油為主。1998年從該國進口可可豆和可可油1854萬馬幣,占從該國進口可可及其制品的94.51%,1999年為1827萬馬幣,占88.12%,2000年以后,我國基本沒有進口可可豆。而相應地,可可粉的進口有所增加,從1998年的27萬馬幣增長到2002 年的768萬馬幣,平均年增553%。

中國出口到馬來西亞的可可產品品種少,僅有可可粉和巧克力;數量少,2002年出口可可粉146噸、巧克力58噸;價格低,2002年可可粉出口6493馬幣/噸、而進口7628馬幣/噸。(來源:商務部

東南亞對外結構貿易的優缺點?

具體影響東南亞國家貿易總量差異的影響因素以及貿易結構的不同因素需要通過數據以及了人均GDP增長率、人均實際GDP、人口、實際利率等近十個自變量對進出口總量的精確影響,并對東南亞各國的進出口總量進行了預測擬合,而且從貿易結構對每個國家進行了具體分析。

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只有單純的進口和出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具有一定比例的復進口,泰國具有一定比例的復出口,從原因分析上來說,主要是由于這一部分國家從事了一部分低端產品的生產,往往這些產品需要發還到原產國進行統一的調配,再以進口品的身份進入本國市場,造成了一定的復進口和復出口。

東南亞作為新興貿易地區,具有將強的潛力,但是仍然可以看出這一地區的貿易結構較為低級,在國際貿易中不易占據優勢地位,需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但是這一地區資源豐富,未來將有很好的發展潛力。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如需解決具體問題(尤其法律、會計、醫學等領域),建議您詳細買粉絲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應答時間:2021-11-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分享跨境電商行業研研究跨境電商

一、跨境出海乘風而起,出口跨境電商步入高增長時代

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快速發展、持續滲透,以出口占主導

我國跨境電商行業規模增速超15%,滲透水平提至36%。據網經社數據,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行業交易規模達14.2萬億元,2017-2021年CAGR為15.2%,行業滲透率占由2017年的29%提升至36.2%,國際出口快遞業務量整體也呈現上升趨勢。與進出口貿易結構類似,我國跨境電商市場以出口為主導。2021年國內出口跨境電商和進口跨境電商分別為11萬億和3.2萬億元,占比分別為77.5%和22.5%。

出口跨境電商產業鏈參與者眾多,B2B為主流、B2C占比提升

按產業鏈各環節劃分,跨境電商全鏈路的核心元素包含上游供應商/品牌商,中游跨境電商交易平臺/服務商,以及下游渠道商/終端消費者。其中交易平臺包括綜合型電商平臺模式、自營模式;服務商涉及軟件服務、支付、倉儲物流、營銷等產業鏈各環節的服務支持。按交易對象屬性劃分,跨境電商平臺可分為B2B和B2C兩類。B2B為外貿主流,約占比七成;同時在品牌化趨勢及跨境電商零售平臺滲透率持續增長的推動下,B2C類高速增長、占比逐年提升。

B2B出口跨境電商:行業處于上升通道,市場呈一超多強局面

B2B出口跨境電商規模增速超20%,線上交易滲透率仍具較大提升空間。據艾瑞買粉絲,2016-2020年B2B出口跨境電商規模CAGR達23%,預計2021-2025E增速將達28%。同時,目前B2B出口跨境電商仍以線上撮合功能為主,疫情導致線下交易渠道受阻,有望進一步提升B2B在線交易滲透率。市場格局呈一超多強。行業快速發展下,目前B2B出口跨境電商企業呈現以阿里國際站為一超,中國敦煌網、小商品城等眾多頭部玩家多極化發展的競爭格局,市場整體處于上升通道,行業生態仍在持續構建。

B2C出口跨境電商:行業加速滲透,業內百舸爭流

B2C出口跨境電商即直接面向境外消費者的電商零售模式,近年來高速增長加速滲透,增速超35%。B2C模式下,平臺模式以流量優勢和成熟的配套服務體系吸引賣家,而自營網站則以品牌高溢價或自建平臺的高自主權為優勢,近年增勢更為迅猛。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16-2020年B2C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