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1世紀國際貿易理論最新進展主要體現在的(新貿易理論的基本概況)

时间:2024-06-01 09:13:37 编辑: 来源:

中又出現了一種和傳統貿易理論的結論相悖的新現象,即國際貿易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而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又出現了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國際經濟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intra-instry trade(ITT)),也就是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型的制成品,因此這種貿易通常也被稱為雙向貿易(o way trade)或重疊貿易(over-lap trade)。

通俗的講

產業內貿易理論就是國際間同種產品的進出口貿易

傳統國際分工貿易是國際間不同產品的分工貿易

之所以會出現同種產品間的貿易是因為不同國家的產品具有差異性,消費的相似性等。比如說汽車行業,A過有進有出,就是因為本國消費的汽車不僅需要本國提供,也要外國的不同種類。。。

不知道我講清楚了嗎???希望你能明白。。

戰略貿易理論的基本論點是什么

戰略貿易理論的基本論點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布朗德—斯潘塞的“以補貼促進出口”的論點。布朗德—斯潘塞認為,傳統貿易理論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上的,因而自由貿易政策是最佳選擇。但現實中,不完全競爭與規模經濟普遍存在,市場結構是以寡頭壟斷為特征的。在此情況下,廠商產品初始價格高于邊際成本。 *** 通過對本國廠商生產和出口該產品進行補貼,包括直接補貼和減稅,可以使本國廠商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產品的邊際成本,從而使產品在國內外競爭中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同時未來規模經濟的實現,也可以為消費者帶來利益。

布朗德—斯潘塞的“以補貼促進出口”的論點,建立了戰略貿易政策理論的基本框架。

(2)克魯格曼的“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論點。克魯格曼認為,在寡頭壟斷市場和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對國內市場的保護可以促進本國的出口。因為保護措施可以為本國企業提供超過其競爭對手的的規模經濟優勢。這種規模經濟優勢,可以轉化為更低的邊際成本,其結果增強了本國廠商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最終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

也就是說,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存在的條件下,一個受到保護的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本國國內封閉的市場擴大生產,獲取靜態規模效益,不斷降低產品生產的邊際成本,通過銷售經驗的積累使銷售成本沿著學習曲線不斷下降,從而降低產品的總成本。同時,通過差異價格的采用,在國外市場借助于傾銷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

在動態規模經濟條件下,進口保護也能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這里規模經濟表現為生產的邊際成本隨著研究開發支出的增加而趨于下降,而本國廠商一旦在邊際生產成本的競爭中處于優勢,便可以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

(3)“戰略支援產業的外部經濟效應”論點。所謂外部經濟效應在這里是指某一產業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產業產生的有利影響。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往往具有這種積極的外部經濟效應。

“戰略支援產業的外部經濟效應”論點認為,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由于知識的無償占有而導致的潛在市場失靈。也就是說一些產業的企業所生產的知識被其他企業無償占用,但實際上這種知識生產所帶來的外部經濟效益并不對該企業形成有效的激勵,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偏離。在此情況下,只有依靠 *** 的補貼與財政扶持,

才能保證這些有外部經濟效應的企業不喪失投資高技術產業的原動力,這對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這一論點還認為,對合適產業提供的戰略支援不僅能促進該行業的發展,在國內外市場的擴張成功,而且該國還能獲取該行業作為戰略支援產業得到迅速發展而產生的外部經濟效應。

總之,戰略貿易政策理論的核心是干預對外貿易,扶持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是一國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獲得資源次優配置的最佳選擇

當今世界的態勢如何,有何新的變化

此欄目下沒有推薦文章

當今世界新變化與中國應對

作者:武漢大學…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57 更新時間:2010-11-5

今世界新變化與中國應對

武漢大學教授 戴德錚

2010年世界形勢和中國的應對呈現出如下新的特點與趨勢:世界經濟大轉折:進入后危機時代;世界格局大變革:多極化深入發展;國際秩序大調整:20國集團等作用上升;中國外交大發展:和合外交上新臺階。

正確的把握這些,對于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

1、這次經濟危機的危害與原因

危害:

這次經濟危機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發展到全球金融危機,從金融危機發展到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按照格林斯潘的說法,這次危機嚴重程度超過了1929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嚴重衰退,主權債務危機使冰島、希臘、阿聯酋(迪拜)等國家經濟面臨崩潰邊沿,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中國經濟也遭受嚴重負面沖擊,全球經濟失衡加劇。

原因:

有各種各樣說法,我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發展是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規律”作用是重要原因;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監管機制的弊端與放縱金融市場的所謂“創新”等是體制原因;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與政策弊端的長期高揚、危機到來后錯誤地采用了提升利率等做法,是直接原因。

2、進入后危機時代的特點與影響

特點:

“時代”是個大課題。這里所說的“時代”,可以認為是“時期”較為恰當。所謂“后危機時代”,可以理解為兩個時間概念,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后期;另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后期加上這次經濟危機結束后的一段時期。它內涵兩個層面的特點:

特點之一是經濟情況好轉。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出現一些復蘇跡象。2010年初以來,隨著各國穩定金融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收到效果,世界經濟企穩回升,IMF預計2010年增長3.9%。出現了經濟復蘇的“亮點”,“金磚四國”情況看好。促使其好轉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各國自身的高度重視和措施得力;另一方面,集體救市力度和方式、方法得體。

特點之二是世界經濟從整體看,并沒有強勁復蘇。不確定因素仍很多,主權債務危機令世界蒙上陰影。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將會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其主要原因有:經濟危機自身的惰性影響;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衍生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阻礙;國際環境內其它負面因素的作用。

影響:

雙重性。后經濟危機時代,從本質上看,仍然是處于危機之中,不完全是好事情,危機仍在禍害全世界。經濟仍屬低迷,失業比重仍大,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根本好轉;各種矛盾叢生,世界和平、穩定受到嚴重沖擊;南北失衡的現象仍然在加劇,歷史進步的步伐仍慢。對人類智慧的嚴峻挑戰和考驗空前。這是挑戰。

歷史辯證法告訴我們,壞事發生的同時,產生的影響并非完全負面。進入后危機時代,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逐步顯現出來,加快了國際體系變革的進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竟相加快戰略調整步伐,大國關系進入新一輪調整互動期;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有新發展,牽動國際關系的調整演變和國際力量的重新分化組合;亞太地區格局加速演變,在國際戰略全局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作用和影響備受各方關注。

二、世界格局多極化深入發展

1、世界格局及其轉換

概念:

世界格局,是指活躍于世界舞臺并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或者是突出力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作用形成的一種框架、結構、態勢。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決于主要國家、國家集團、突出力量綜合實力的對比及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的最終原因來自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打破舊力量對比,推動新的政治力量平衡而形成的。

在世界格局中,充當主角的必備條件是:具有強大的實力;奉行獨立的外交路線,對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或別稱為“極”。

世界格局的變化帶有規律性: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動因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主角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直接動因是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集團利益的考慮,以及外交政策的調整。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與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變相聯系。

轉換:

自從17世紀40年代出現威斯特伐利亞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終結,三百五十多年的時間里,世界基本政治格局發生了五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即威斯特伐利亞格局的產生;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侖戰爭后形成的“維也納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逐漸形成的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的“兩極基木政治格局”;第五次即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后舊格局的打破,多極化發展,新格局待立態勢。

2、戰后世界多極化的三次大發展

前兩次:

世界多極化經歷量變到質變過程,戰后有三次明顯大發展:

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兩極格局中,出現了日本、歐共體、第三世界、中國等新生力量。標志著世界多極化的萌生。

第二次是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兩極舊格局終結。多極化發展。日本成為經濟大國,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歐共體成為歐洲聯盟,全方位擴展其影響;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中國內政、外交生氣勃勃。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雛形顯現。

第三次:

第三次就是以21世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國際安全格局、文化安全格局等均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多強一超”模式基本形成。國際力量繼續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

一超,即超級大國美國。是“當今世界超強的一極。”但這并不意味著世界是美國單極獨霸的。冷戰后美國企圖一手遮天,并付諸了行動,取得某些進展,但事與愿違居多。美國在走昔日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老路。當前新的美國單極獨霸全球的認識和定位難以服眾。經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折騰,當然包括近20年美國霸權主義惡性膨脹,硬實力大損耗,特別是軟實力中的“形象”聲名狼藉,整體在走下坡路,對世界的掌控能力下降。奧巴馬政府不得不借助別國力量緩解金融危機就是明證。不過其超級影響力仍不可忽視。

對世界多強,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下述“角色”水平值得關注:

俄羅斯,雖然已沒有昔日蘇聯“超級大國”的“威風”,但也并非是“瘦死的駱駝。”世界“一強”的地位,應該說有充足分量。國土面積171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地大物博世界公認;軍事實力遜于美國,但世界第二的位置,否認的聲音不多;科技水平、宇宙開發、外交影響等等,不及原蘇聯,但在當今這些領域的世界一流行列中,俄羅斯名次靠前。

歐洲聯盟,作為集體“一強”,也有突出的理由。一體化水平的首屈一指(經濟一體化、科技一體化、政治一體化、外交力求用“一個聲音說話”、已有共同的安全計劃等),使之成為了“準國家實體”。國民生產總值在歐共體12國時,就已超過了美國,是當今世界資本主義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外交影響力也在增升(況且英國、法國一直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日本,作為單個國家,經濟、科技總體水平高,在逐步縮小與美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