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19世紀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目的(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原因?基于這政策英國用武力強迫中國減免關稅,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时间:2024-05-19 17:53:09 编辑: 来源:

—殖民地

但是英國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國經濟的發展觀念很快的由貨幣平衡論發展為貿易平衡論,由赤裸裸的掠奪金銀轉變為通過貿易交換商品來獲取經濟增長

于是英國對外擴張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通商,開放殖民地國家的市場,與英國可以進行自由貿易

(二)英國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決不屑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頭等角色,而一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英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獨一無二的因素

離岸平衡手的角色

馬漢在其代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這樣寫到:“英國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為由于它能作為爭執中的第三方,作為一個平衡器起到一個決定因素的作用,英國之所有具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島國的位置大大加強了它的防衛能力,使之集中精力發展工商業,避免戰爭的滋擾

”這與國際關系理論中進攻性現實主義米爾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英國和美國在國際關系中都扮演了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兒

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

英國史學家塔斯布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歐洲不論上演什么悲喜劇,均勢是永遠的鑰匙

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主要表現為通過維持和左右兩個實力大致相當的集團互相制約和抗衡,避免歐洲陷于任何一個大國或國家集團的支配和控制下

在局勢相對穩定或不明朗的情況下,英國對歐洲事務盡量保持“超脫”態度,在均勢遭到破壞或受到嚴重的威脅時,給與抗衡者以支援

歷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侖法國挑戰過均勢,歷史上的威廉德國、希特勒挑戰過歐洲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

三、英國崛起的歷史追述16世紀的爭霸

1500年左右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小國揭開世界近代史的大幕,整個世界開始連為一體,各大洲也開始打破了相對隔絕的狀態

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兼并了葡萄牙,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產業和殖民地,短暫的處于獨霸世界海洋的巔峰

英國自知與西班牙力量懸殊,直接與其進行軍事對抗無異于螳臂當車,于是鼓勵民間的力量劫掠西班牙的航船,其中比較有名的海盜有霍金斯、德雷克等

另一方面利用歐洲大陸上的國家與西班牙作對,比如支持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支持法國的胡格諾教派反抗西班牙庇護的法國天主教,在比如在歐洲比較有名的三十年戰爭中,英國讓自己盡量直接出兵介入戰爭中去,同時也支持法國反對西班牙加入的哈布斯堡王朝

17世紀的爭霸

隨著西班牙的衰落,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漸漸地崛起了

英國對付荷蘭主要是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實現的

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主要是英國頒布了《航海條例》規定:凡是運往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商品都要使用英國的船只或者是商品生產國的船只

第三次英荷戰爭,起因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企圖兼并荷蘭,英國于是聯合法國對抗荷蘭

英國主要是在海上攻擊荷蘭,而法國主要是在陸地上進攻荷蘭,后來英國由于國會削減戰爭的經費于是與荷蘭單獨的媾和,并且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于是英法同盟關系破裂

法國與荷蘭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戰爭,英國這在一旁袖手旁觀

18世紀的爭霸

18世紀主要是英法兩國的較量,隨著法國的崛起,英國同樣聯合了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制衡法國

1702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加入到反法同盟當中去

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中英國同樣利用普魯士與法國對陣

到后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拿破侖開始了對外的擴張,英國積極地組織了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組成七次反法同盟,遏制法國

戰爭結束后,歐洲各國簽訂了有名的《維也納和約》,確立了大陸均勢

可以說,戰爭了法國之后,英國牢牢地掌握住了海洋霸權,并且稱霸了一個多世紀

不管我們從那里角度來看英國爭霸的歷史,其中有一點是很明確的英國不斷變換著同盟的伙伴和競爭對手,歐洲大陸上的弱小的國家永遠是自己聯合的對象,而那些試圖挑戰歐洲霸權的國家則是自己制衡的對象

也就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分析英國實施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原因及實施效果。簡單談談貿易保護的利與弊

一般貿易保護的利益在于說能夠保護本國的產業,保護國國家的財政收入,它的利益來說減少國外的貿易溝通,導致本國的一些科技會出現一些問題。

超保護貿易政策是指西方發達國家為維護國內市場的壟斷價格和奪取國外市場而采取的一種侵略的對外貿易政策,又稱侵略性保護貿易政策(aggressive protective trade policy)。主要內容有:對進出口貿易實行許

可證制及外匯管制;對進出口商品規定進口限額,征收高額關稅或禁止進口;對出口商品予以補貼或關稅減免。

一、超保護貿易主義有以下特點:

2.保護的目的變了。超保護貿易不再是培養自由競爭的能力,而是鞏固和加強對國內外市場的壟斷。

3.保護轉入進攻性。以前貿易保護主義是防御性地限制進口,超保護貿易主義是要在壟斷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市場進行進攻性的擴張。

4.保護的階級利益從一般的工業資產階級轉向保護大壟斷資產階級。

5.保護的措施多樣化。保護的措施不僅有關稅,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獎出限入的措施。

6.組成貨幣集團,劃分世界市場。1931年,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引起了統一的世界貨幣體系的瓦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組成了排他性的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

二、貿易保護的利與弊

貿易保護主義的利

1、保護地方的產業,為政府增加收入,幫著政府解決一部分的就業問題;

2、以公民的角度看,失業率會降低,公民的個人收入會增加。其實一句話貿易保護真正受益的是地方政府。

貿易保護主義的弊

1、公民不可享受原有的權利。之所以會有貿易保護就是因為本地的產品沒有外地的好,有了貿易保護公民不能買到更好的產品;

2、也會對本地的產業的發展有所限制,因為貿易保護的出現在無形中就減少了本地產業的競爭壓力,不利于社會整體的進步。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原因?基于這政策英國用武力強迫中國減免關稅,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英國經過產業革命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后,以1846年廢除“谷物法”為標志,由原來的保護關稅轉向自由貿易所采取的對外政策

見谷物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隨著工業革命的高歌猛進,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廢除代表土地貴族利益的保護關稅政策,實行代表本階級利益的自由貿易政策,并如愿以償

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繁榮,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獨占政治的統治權,但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而言,自由貿易政策則是一種經濟侵略政策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英國向中國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這次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上逐漸從屬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同時也是中國開始進入近代歷史的標志

1840年4月,英國發動侵略,目的為了打開中國門戶,占領中國市場

1842年8月,中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進出口稅率許“秉公議定則例”

《南京條約》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規定進出口稅率為“值百抽五”;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戰后,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等開始遭到嚴重破壞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中國人民肩負著反對外國侵略、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時期

1856-1869 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后,英法美三國不滿足于既得利益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內地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1856年,英國以“亞羅號”事件,挑起戰爭

次年,法國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參加侵略

美、俄兩國也支持英、法,扮演“調停人”的角色,結成了四國聯合戰線

1858年,與英、法、美、俄分別簽署《天津條約》:增開牛莊、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同時,俄國用武力強迫簽訂《愛琿條約》,強占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賈,割九龍司地區一方給英國;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占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4年,沙俄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能夠開始到80年代初,沙俄共侵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的門戶被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也進一步加深了

以后,清政府與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相互勾結,請政府決定向英、法等國“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英國所謂的自由貿易也是其血腥掠奪的一種體現!

19世紀的英國采取的自由貿易有什么弊端,導致英國經濟衰退了?

書我沒有看過,說說我個人的想法吧,僅供參考。

1.我覺得自由貿易政策 導致英國經濟衰退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從某方面來看,這一政策確實有不少弊端,最起碼是后來引起英國國內通貨緊縮的原因之一,但是,是不是直接導致了英國衰退,或者在此過程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可能存在爭議。

2.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最初,是英國從世界各地利用軍事優勢,以低價購買原材料,利用工業革命的成功,在英國加工成制成品后,再行銷世界。這一時期,英國很像現在的中國,是世界工廠。此時,英國就業形勢樂觀,工業空前發達,很容易進入良性循環軌道。但是,在后期,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發生了變化,企業家發現這種方式比較落后,而以金融為手段的資本輸出的效率要遠遠高于從前。于是,英國變成了資本和技術的輸出國,企業紛紛在世界各地進行投資,這時的英國很像現在的美國。這一時期,英國進入了全盛。但是,這一政策存在著重大的隱患:英國本國的資金和技術,紛紛在外國發展,因為在外國更容易直接利用當地廉價資源,而且市場也更廣大,這導致了英國國內的產業委縮,技術停滯不前,就業下降,收入降低,進而在后來導致了通貨緊縮。

3。以上的邏輯從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