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速 —5.3%(任澤平解讀2月經濟數據:K型復蘇)

时间:2024-05-20 03:51:14 编辑: 来源:

定會有反復,會有扭曲現象,但是總的趨勢還是不變的。而且這種下行是處在衰退的趨勢中,給中國經濟也帶來負面影響。

疫情加速中國經濟結構分化趨勢

中國經濟在增速放緩的過程當中,同時也出現了經濟結構的分化。如果付出很大代價去穩增長,也會導致諸多問題,比如說宏觀杠桿率上升,居民收入分化、貿易摩擦加劇等。

因為要維持高增長,就要大出口,在全球經濟當中就容易跟別國發生貿易沖突;追求高增長,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就會出現,從而影響到消費,導致產能過剩;為了穩增長,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來刺激又會導致債務率上升,反過來又會制約經濟的增長。

任何一項政策都是有收益,同時也有代價的。故在不斷的政策刺激下,全球經濟不可能持續的高增長,因為增長是有極限的,資源的配置、經濟結構在這個過程當中都需要有及時調整,如果不調整就會出現問題。我們看到 宏觀杠桿率水平在過去的12年中持續上升,大約上升了100% ,包括政府杠桿率,企業杠桿率和居民杠桿率,都是在上升的。

我想強調的一點就是,增長是有極限的,調整無法避免,洗洗更 健康 。我們現在處在分化當中,就是體現了這種存量經濟特征越來越明顯。所以 不要期望再來一輪新的基建浪潮,再來一輪房地產大漲來刺激經濟,政策刺激的邊際效應是越來越弱了。

存量經濟特征越來越明顯的時候,分化必然出現,分化體現在方方面面, 首先是人口的分化 ,我們現在2/3的城市人口是凈流出,人口流入的城市是少數的,流入的城市主要在哪里呢?廣東和浙江。這次疫情確診人數多的地方,除了湖北以外,基本上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因為這些地方人口流動量比較大。所以人口的分化中,落后地區人口凈減少,發達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杭州灣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這些地方的 人口集中度都在提高 。

其次是居民收入的分化 。如高收入階層與中高收入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擴大,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較快,表現為奢侈品的銷量大幅增長;低收入階層在扶貧政策下,這幾年收入增長還是比較明顯的,但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速大幅放緩,與全球居民收入結構變化很類似。

實際上,真正拉動消費規模提高的是中低收入階層。這次疫情也給中低收入階層帶來比較大的壓力,比如農民工就業的問題,在復工潮當中,返城的農民工數量不到40%。回顧一下當年2009年次貸危機之后,農民工返城的比例也是大幅下降,但跟現在來比,現在要嚴峻得多。因為疫情疊加原先的結構性問題,使得分化現象加劇。

總體來講,分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產業分化就是正常或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的現象。新經濟在高增長,傳統經濟在低增長,這就是新舊動能的轉換。疫情也加速了頭部企業和非頭部企業的分化,像餐飲業里面的有些大型連鎖企業,很容易的獲得融資。而大部分中小的餐飲企業,現在可能就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又如,1~2月份全國房地產的銷量也出現了嚴重分化。房地產企業銷售收入從高到低排名,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銷量盡管出現了回落,但回落幅度只有百分之十點幾。而 第81~100名的銷量回落超過40% ,這說明房企的分化現象非常明顯。

從投資的意義來講,要配置資產就要 配置頭部的企業 ,而不是配置那種非頭部的,炒題材、炒概念的企業。回顧 歷史 ,其實全球都是一樣的,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在資本市場上賺錢的企業或者賺錢的投資者都是少數,基本上呈現出二八現象。

此次疫情加速了經濟增速下行步伐,同時也加速了經濟結構的分化進程。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有 健康 方面,即加速了新舊動能的轉換。同時也有令人擔憂的方面,如分化導致更加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這些是需要我們通過改革來推進和彌補。

2020年我國政策應對舉措與總體走向

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可能要遠超次貸危機。就看1~2月份的數據會發現,比如說6大電廠的日均煤耗明顯要低于2016、17、18、19年,4個年份。第2個,從上海春運遷徙規模指數來比,也是一個大幅度的下降。從物價來講,就菜籃子指數來講,食品的價格出現了比較大的回升,加大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第三產業打擊是最大的,包括航空、高鐵、餐飲、 旅游 等,這次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不容低估。

同時,應對疫情的對策還是有的,比如說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還是靠投資,而投資里面分三大塊: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制造業投資目前總需求減少,所以它很難起來,但是基建投資是可以通過政策來推進的。

當然,對于政策的作用不要期望過高。如像最近有媒體說,十幾個省份基建投資項目累加起來,總投資規模就達25萬億。這個有點偷換概念了,各省公布的只是報上去的項目,但這些投資項目是分階段來實施的,而且有些項目能不能實施,它還需要有資金的配套配合,還需要國家發改委來批準。

所以我們不能把那些項目的意向書當作我們的基建投資的實際規模,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的三駕馬車,是指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在目前情況下肯定要起主導的作用,從 歷史 上來講,基建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大概是不會超過25%的,通常情況下都在20%甚至更低。

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可以達到25%左右,要穩投資,肯定需要穩房地產。但穩房地產投資的前提是房住不炒, 現在政策的目標是穩定房價、穩定預期,不要讓房價再暴漲,也不要讓房價出現暴跌, 大跌那就是中國經濟就會失控。這個邏輯比較清楚。

應對疫情,三大部門結構要加速調整

面對疫情,中國經濟要穩住,還得靠投資發力,靠政府的組織資源能力。因為中國政府擁有的資源在世界各國中是最多的,如土地、自然資源,國有企業,行政性資產。這些資產加起來,那是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資產可以匹敵的。故我們要有信心,要有制度自信,尤其是應對危機,我國體制優勢、制度優勢等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

我認為,中國經濟結構的問題長期存在,而且有固化趨勢,因此,一定要處理好中央地方與地方政府、國企與民企、高收入與中低收入群體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改革。長期以來,中央政府日子好過,地方政府日子不好過,故今后中央政府肯定要給地方政府增加財權。國有企業的日子好過,民營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國有企業尤其是銀行,要向民營企業或非金融企業讓利。就居民部門而言,怎么使得我們居民收入結構更加合理?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稅改的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

所以政策會逐步向扭曲的結構開刀,通俗講,就是國有企業給民企讓利,銀行給實體讓利,中央給地方讓利,富人給窮人讓利,這樣整個結構會更加合理。比如說在疫情之下,我們的就業會遇到比較大的壓力,怎么辦?主要是通過扶持中小微企業,要解決就業問題,要給失業群體一定的補貼、發放消費券等。

財政政策肯定大力放松

貨幣政策進入降息周期

過去,財政赤字率也就是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都是3%以下,2019年是2.8%。我估計2020年肯定突破了,突破到多少? 我的估算是到3.5%,甚至更高 。到 3.5%是不是就會有風險了?對某些私有制國家可能是,因為財政赤字率的分母是GDP,如果這個分母換成資產來講,我們政府資產規模巨大,不用過于擔心財政赤字率的上升。

貨幣政策寬松了,進入降息周期、釋放流動性。從1月份到現在為止,央行已經投放了3萬億左右的流動性,一種投放規模在 歷史 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通過下調LPR、MLF和逆回購利率等,使得市場化利率再往下走。美國降息,歐盟一些發達經濟體降息了,它們降了之后,給我們也留出了更大的降息空間。

整體來講,一個流動性寬松、利率不斷下降的金融環境對資本市場是有利的,而且資本市場又在推進注冊制的改革,大力支持新經濟、技術進步等,這些舉措還是會延續下去的。在這樣一種大的背景之下,對于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講,應該抓住這么一次疫情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轉型的機會。四中全會關于金融提出了48個字: 要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2020年政策舉措讓人聯想2015年大放水

對于2020年來講,新冠疫情像一只碩大無比的黑天鵝,中國經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抵御疫情的政策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對資本市場的前景確實還是比較樂觀的。

一方面,我認為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控制,疫情風險不會無限釋放。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衰退,發達經濟體不斷降息的大背景下,全球資金有望繼續流向中國,同時,我國今后的降準降息仍有較大空間。

當然,有點擔憂的地方是大量流動性在金融體系內流轉,沒有進入實體,讓我想到了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例如,最近場外配資現象又有所抬頭,部分股票的估值水平過高,呈現出泡沫。

不過,與2015年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上上下下對金融的認識深度進一步提升了,經歷了2016-2019年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大家對于金融去杠桿或穩杠桿的利弊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于金融與經濟的關系也認識更客觀和理性了。

今年又是上交所、深交所建立30周年,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資本市場應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的資本市場。同時, 今年恰逢深圳特區40周年,上海浦東新區設立30周年 。這對于改革開放的紀念非常具有特殊意義。屆時中央會給深圳和浦東帶來什么樣的“ 改革紅包” ,值得期待。

科創板和或者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注冊制的背后就是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且改革的力度是比較大的。總體來講,我們高層把金融改革的重點、穩經濟的融資功能等很大一部分放在資本市場上面,由此帶來資本市場的活躍。同時,疫情擴散倒逼改革,推動了資本市場改革,國企改革、營商環境改善,政府提質增效等。

因此,經濟處在下行趨勢當中,轉型動力也會越來越加大,同時政策力度加碼,利率下行、財政發力,帶來了不少結構性投資機會。希望隨著疫情能盡早結束,中國經濟會回歸常態,資本市場發展空間也會更大。

風險提示:疫情失控,金融風險爆發

2018年英國服務貿易順差擴大的原因

1. 英國經濟增速在G7集團中最為平穩。國內消費是英國經濟的主要支撐,消費對增長貢獻常年維持在80%的水平。

2. 過去近50年時間中,英國經歷了3輪大金融周期,目前正處于其金融周期上升階段,金融周期信貸擴張將是未來兩年經濟復蘇的主要動能。

3.作為英國服務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金融業是英國最重要的支柱產業,金融服務業貢獻40%的服務順差。

4. 英國在半導體芯片設計等部分高端制造上處于世界頂尖水平并具有壟斷地位,此外,能源、化工、汽車、航空及生物醫藥等產業也具備全球競爭優勢。這一點并不會因為脫歐而改變。

5. 英國經濟的短期風險主要來自于脫歐帶來的匯率波動和出口貿易沖擊。

一、英國實體經濟呈現緩慢復蘇,金融周期處于快速上升期

1.1 英國經濟整體增速不高但較為穩定,國內消費是其主要支撐

英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五,受2016年以來受脫歐事件影響,經濟增速緩慢下降,從2014年的3.1%下降至2018年1.4%,在G7集團中高于日本、意大利,與德國、法國相仿。從過去20年的數據來看,英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要平穩很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