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1年中國外貿順差來源(美國印鈔票對中國有什么影響2021)

时间:2024-06-01 07:10:53 编辑: 来源:

多。總裁班的一個學員,公司產品品類有1000多種,還開了一個浴缸工廠,在做網站定位時,不知要做成一站式服務商,還是專業的浴缸工廠。

美國印鈔票對中國有什么影響2021

首先,如果美聯儲濫發貨幣,那么應該是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升值,美元持續貶值,對中國的外貿出口不利,但可提升美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屆時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會收窄,這意味著,國內很多中小出口企業會面臨生存危機,國內的失業率會上升,國民收入會有所減少。

再者,如果美聯儲無限印美元,其貨幣政策一定是寬松的,這會迫使中國央行也跟著一起貨幣寬松。再加上,美元貶值會帶來國際大宗商品漲價。

我國進口大商品成本上升,這會導致輸入性通脹進入中國。正是由于這兩方面的因素,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會上升。而對于國內老百姓來講,輸入性通貨膨脹會帶來購買力的下降,這對于低收入群體影響是最直接的。

最后,輸入性通脹的壓力加大,還會帶來資產泡沫。就是如果美聯儲濫發貨幣,必定會導致人民幣計價的房價上漲,但是由于國內房價一直處于高位,再加上中央反復強調堅持“房住不炒”。那么,國內貨幣寬松的流動性,要么流向股市,要么流向商品市場。

反正市場上缺少什么,什么價格就會非理性的大漲。前幾年游資惡炒大蒜、生姜等農產品,還有茅臺酒系列,去年和今年就爆炒蘋果、豬肉、雞蛋等,導致國內部分商品價格大起大落。

擴展資料:

美國政府與美聯儲都是分開的獨立的部門,美國總統無權干涉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美聯儲只對國會負責。

美聯儲這個無限量,并不是要濫發鈔票,這個無限是指美聯儲在美國國債與企業債價格下跌的時候,提供兜底購買,防止國債和企業債價格出現大幅下跌,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并不是說美聯儲要向全球濫發貨幣。

實際上,美聯儲究竟有沒有濫發貨幣,我們可以關注三個指標:

第一,從匯率上可以看出,如果美聯儲濫發貨幣,美元匯率會進入長期的貶值通道之中。因為發行了大量的貨幣,匯率上面馬上會顯現出來。

第二是通貨膨脹率,美國核心通脹率在2%以內,如果通脹率快速上升,那肯定就濫發鈔票了。

第三,大量發行鈔票之后,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會出現惡化。

【汽車人】1-2月中國整車出口增長,俄羅斯居首

中國整車出口,依靠新能源打開了局面。

文 /《汽車人》孟華

3月中旬,2月中國整車出口的整體數據已經出來;接近3月底,分區域的數據開始出爐。

數據來源有三個:中汽協、乘聯會和中國海關總署。國內市場數據只是小有差異,前述三個來源的數據背離比較大。《汽車人》優先采用海關總署數據,其次是中汽協數據。

這樣做也有弊端。即便不考慮海運在途因素,海關總署的數據只能反映批售,無法反映當地零售狀況。而各個目標國零售情況不但滯后,且統計口徑太過多元,數據可信度較差。如無特殊申明,以下均采用出口批售口徑。

中國汽車出口地位看漲

至少從一二月份看,中國物貿整體數據雖然徘徊不前,但比國外媒體此前預測的“大滑坡”,有天壤之別。

今年1-2月,中國出口額3.5萬億元,同比增長0.9%;進口額2.68萬億元,同比下降2.9%;順差8100億元,同比增長16%。海關總署用了“平穩開局”的表述。

不過,前幾大貿易伙伴當中,只有東盟在漲,第二到第四大伙伴,歐美日都在降,與這些地方出現了金融動蕩、CPI上漲和需求被削弱有關。

出口亮點在機電,機電亮點在汽車。1-2月汽車出口額968億元,同比增長79%,是工業品之下機電大類當中增長最快的。

根據中汽協的數據,1-2月汽車出口63萬輛,其中乘用車52.2萬輛,同比增長57.7%;新能源車出口17萬輛(新能源乘用車占據95%),同比增長62.8%。顯然,金額增速比數量增速快,反映了單價在提升。

如果將統計數據拉到兩年的尺度,2021年全年平均出口均價1.6萬美元,到今年就漲到2.1萬美元,似乎說明“中國制造”的品牌認可度更高了,其實也是新能源車占比躍升帶來的結果。

同是在2021年,連續5年的百萬級平臺期終于開始突破,出口達到200萬輛。此后一年一個新臺階,去年達到340萬輛,其中新能源車112萬輛。今年很多人都看到400萬輛以上。這些數據也和均價一樣,指向同一個結論,即中國整車出口,依靠新能源打開了局面。

新能源帶動的汽車產業升級,產業能力終于開始向全球范圍溢出。

去年第四季度,出口動能已經衰弱,背景是美國連續加息導致的需求趨緩。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兩會期間說:“世界經濟衰退風險在上升,疊加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的影響,都給中國外貿企業帶來負面沖擊。今年要穩規模、優結構,先把規模基本盤保住。”

汽車產業作為高價值出口大類,有助于穩定住今年的出口局面。在出口這盤棋里面,汽車從未如此重要過,它的大體量優勢和高速增長,加重了在出口大盤當中的分量。

而汽車走出獨立行情,保持了2022年最后一個季度的增長慣性。由于去年三四月份的低基數(上海疫情),今年3月增長率大概率超過80%,4月份更將翻番。但再往后,可能會有“季節性”調整,直到迎來夏季(7月、8月)的小高峰。

俄羅斯向中企打開大門

不過,出口目的地榜單的輪換速度很快,讓汽車出口又帶有“小體量”特征。這明明和現實不符。

《汽車人》先給結論:快速變化的政治氣候、兩難的金融政策,以及美國推動近岸制造的產業政策,讓中國出口目的地輪換速度加快。但是不是一直就這么“輪”下去,需要具體分析一下。

2022年,前10大出口目的國依次為墨西哥、沙特、智利、比利時、澳大利亞、英國、菲律賓、俄羅斯、馬來西亞、阿聯酋。

而2023年1-2月,前10大出口目的國依次為俄羅斯、墨西哥、比利時、沙特、澳大利亞、英國、泰國、西班牙、阿聯酋、菲律賓,且前9名都在2萬輛以上。

其中,俄羅斯一躍成為第一大出口目的國,銷量達到7.93萬輛,同比增速171%,是唯一跨過6萬輛的目的國。

在其它國家退出俄羅斯市場之際,中企迅速占據俄40%乘用車市場。而且,牽引車、重卡等商用車對俄出口增速都在3位數。這是今年的特色,詳細一點的分析,見《汽車人》的《俄羅斯汽車市場這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俄羅斯就成為中系汽車最大出口目的國。但俄羅斯采取的做法是加稅和在本地化使絆子,中企在俄業務陷入低潮五六年(也有經濟危機的背景)。

白俄羅斯(145%)、哈薩克斯坦(290%)雖然出口沒有達到1萬輛,但可以將其視為俄羅斯市場的延伸,因此水漲船高是應有之義。

哈薩克斯坦本來受到土耳其的影響比較大,俄對其影響式微。但因去年首都阿斯塔納的騷亂事件,由俄牽頭集安組織迅速平亂,哈薩克斯坦現在處于微妙的搖擺狀態。這一特征看來也延續到汽車市場上,被中企拿了一輪順風牌。

增長的兩翼:中東和東盟

當然,同比相對增速最高的荷蘭(1364%)和西班牙(1267%),都是4位數的增幅。即便是在去年的小基數基礎上,這樣的增長也令人瞠目。

兩個月銷量在1萬輛以上,且增速比較大的還有墨西哥(82%)、澳大利亞(77%)、英國(40%)、阿聯酋(108%)、泰國(81%)、南非(136%)。

降幅比較大的有智利(-60%)、馬來西亞(-21%)、越南(-23%)。前兩者是資源出口國,今年大宗商品開始走跌,讓經濟形勢不大看好。而越南出口在于充當二道販子(轉口貿易),和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吃點中國的殘羹剩飯。在歐美需求看跌的時候,越南先趴下,其進口也就隨之走軟。

從中可以看出,中東和東盟國家,整體上增長比較多。后者是由于政治上互相靠攏,中國經濟力量伴隨伸展,而東盟則由于RCEP的簽署帶來的紅利。

這些利好都不是短期因素,因此可以預料,以后這些國家進口中國汽車,還要看漲。

而非洲(除南非外)和孟加拉、印度等國家,出口態勢改善不大,都是廉價車為主,而且增長乏力。其中埃及曾一度被看好,現在看其經濟形勢不好(有美國加息的功勞),估計一時半會改善不了。

這里面,乘用車仍然以1-1.5升排量的中低端為主,這是中企的性價比傳統優勢。上汽是傳統優勢玩家,背靠上海給了它很大優勢。不過,上海整車出口占全國的23%,特斯拉有不小的功勞。

新能源在東南亞增長

新能源車出口則發生了新情況,開拓了新領地,帶動了新效應,值得專門提一下。

新能源車的主要目標市場有兩個:歐洲和東盟,其中后者增長主要圍繞泰國和印尼。

今年1-2月,新能源車出口目的國排序是這樣的:泰國、法國、荷蘭、德國、澳大利亞、西班牙、印度、巴西、英國。而2月份,泰國在新能源車進口上異軍突起,居然拿了頭號位置(俄羅斯因為地理位置,仍以燃油車為主)。

泰國市場上,比亞迪、哪吒、上汽和長城,月銷新能源車都在千輛以上。而其余國家市場的月銷總量,不過千把輛。上汽在幾乎所有目標市場上,都有布局。

如果面對全球市場,特斯拉、上汽、比亞迪是新能源出口三強。而對于東南亞來說,比亞迪、哪吒、吉利、長城,都在部署資源,未來銷量將繼續看漲。

泰國之所以在2023年突出,恐怕是因為2022年晚些時候,以上中企在泰國部署的渠道,已經就位。而且,長城已經部署了燃油車產能,吉利、比亞迪都宣稱要在泰國部署新能源產能。

泰國未來在東盟內的汽車頭號出口地位,仍將繼續強化。其政策、物流、人員素質、基礎設施,共同造就了這一點,從燃油車一直延續到新能源車。越南也很努力,但距離追上還遠。

特斯拉在德國的產能號稱要提升到年產100萬輛以上,雖然不一定能達到,但特斯拉上海對歐洲的出口,可能很早就觸碰到天花板。特斯拉也會將重點放在中東和東南亞。但對于東南亞(除了新加坡、文萊等小國)來說,特斯拉產品最低也超過25萬元人民幣(中國是特斯拉銷售價格最低的市場),還是太貴。

10萬-15萬元的新能源車,是東南亞的主力車型。而且,純電銷量是混動的4倍以上,這與國內市場的邏輯有所不同。

新能源進入發達國家的邏輯

目前在歐洲部署比較早的上汽,早就吃到了先發者紅利。相對積極的還有比亞迪和吉利(主要靠極星和沃爾沃),其它廠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歐洲市場的特點,如果是汽車產業傳統強國,諸如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本土品牌仍舊占優。比如在德國,特斯拉相比大眾汽車的新能源業績,相差很遠。

對于“外來戶”而言,感覺這些國家的本土品牌抵抗力很強,這與市場消費者的認知慣性有關。想打破這一點,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政策也起到一定作用,法國的新能源補貼,外來戶就很難拿到。

而比利時、瑞典、西班牙、挪威這些國家,本土要么給“三強”做產業配套,要么和汽車產業沒什么瓜葛,進入比較容易。但市場太小,容納營銷資源的上限很低,更別提本地化產能。英國本地產能沒落,也和上述小國逐漸走到一起。即進入相對容易,擴張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