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隋唐時期對外貿易的城市有多少(隋,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的鼎盛時期是什么時候?有哪幾次中興?從什么時候走向衰弱?)

时间:2024-06-11 11:37:31 编辑: 来源:

為什么隋唐時期我國出現繁榮強盛的局面

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和特點。

(1)隋唐時期手工業中心集中分布于大運河沿岸和長江流域。先秦以來,手工業中心長期集中于黃河兩岸,呈東西走向。自魏晉后,南方得到迅速開發,社會經濟發展加快,農業和手工業逐漸興盛。從圖中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的主要手工業中心,如定州、邢州、鞏縣、宋州、亳州、揚州、宣州、越州、蘇州、洪州、益州等都位于大運河兩側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大致呈南北走向,并表現出不斷往南推移和延伸的趨勢。這也表明中國的經濟格局開始得以改變。

(2)手工業種類繁多,技藝高超。圖中直接反映的有錦、絹、青瓷和白瓷、船舶、銅鏡、唐三彩等產品的制造,種類多,分工細,出現不少新產品。和以往相比,手工業生產水平有很大提高。

(3)出現大量新興的工商業城市。隨著江南地區不斷開發和運河開通,運河沿岸、黃河與長江流域出現許多新興手的工業中心和城市,如汴州、宋州、亳州、宣州、蘇州等,這些城市自北向南延伸,正符合了南方的經濟發展趨勢。這些城市既是手工業中心,也是繁榮的商業中心。其中六大城市最突出,即北方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和汴州,南方長江流域的揚州、益州和珠江流域的廣州。唐朝前期,長安和洛陽極其繁華,后期則以揚州和益州為最,有“天下之盛,揚為首”之說和“揚一益二”的諺語。

(4)南北經濟發展基本平衡。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人口不斷南遷,給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先進技術和生產工具;定都于江南地區的統治者也比較重視生產,加上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適宜的自然條件,使南方經濟地位日益提高。隋唐時期,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安史之亂后,北方社會動蕩而南方依然保持相對穩定局面,導致又一次北方人口的南遷高峰,使得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的手工業中心和商業都會日益增多。

(5)對外貿易發達。這一時期,封建經濟尤其是南方經濟的繁榮,促使東南地區的一些沿海港口城市,如揚州和廣州不斷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大量國內外的商品在此集散,各國各民族的商人云集于此,使這兩座城市成為聞名一時的大都會。以揚州和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以西安為起點的陸上絲綢之路齊頭并進,東可達朝鮮和日本,西可達印度半島和紅海沿岸,一方面廣泛地傳播了中華文化,另一方面大量吸取了其他民族和地區的先進文化成果,共同促進了中外之間的友好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而隨后明清只是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皇帝一個勁兒把所以權力抓在自己手中,而制度方面并未進行多少有利改革,還是沿用那套制度。從政治方面解說的話,大概就是生產關系等已不在適應日益增長的生產力,腳長大了不再適合了(不太記得清楚了)明清已出現了工作作坊,即有了小資本家,而社會還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限制了經濟發展。這時候英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國自然落后了…但實際上,明清比隋唐還是有經濟發展的,只是相對全世界慢了,固步自封,走向下頗路。

隋唐時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隋朝修建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2、隋唐時期我國已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晚唐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藥王孫思邈著《千金方》,記載了800多種藥物和5300多個醫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實測出子午線的長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發現恒星移動現象,比歐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組織編寫的藥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布的藥物學專著;

擴展資料:

1、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

建于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2、《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

并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其中將飛尸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

為針灸治療提供了準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后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3、7世紀中葉,由于國家的統一,唐朝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更由于在這以前西北少數民族的內遷,初唐交通和貿易的發達,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斷輸入,使唐代的藥品數目和種類不斷增加,豐富了我國藥物學的內容。

而當時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由于陶氏編著時存在的種種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來傳抄改移所出現的錯誤,己不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藥物知識加以總結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隋,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的鼎盛時期是什么時候?有哪幾次中興?從什么時候走向衰弱?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

強盛的時代之一。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大隋共傳位三代天子: 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大隋世宗恭皇帝楊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后,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大隋疆域之遼闊宏大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于此矣。”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黃金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也是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之一。

581年,大隋高祖文皇帝于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禪讓,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長安為都,后來又新建大興城為京師、以洛陽為陪都,實行東西兩京制:西京長安、東京洛陽。589年,揮戈南下,滅亡了長期割據南方的南朝最后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

開皇之治

……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李淵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稱神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后日漸衰落,至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之后的唐朝疆域

唐玄宗改元天寶后,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后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于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圣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牛李黨爭”。

[編輯本段]與北方諸王之戰

至元初年,忽必烈鞏固對中原漢地的統治后,立即著手恢復大汗對西道諸王的政治控制。他詔令窩闊臺后王海都入覲。六年,海都、八剌和術赤后王忙哥帖木兒聯合反對大汗和伊利汗阿八哈。至元八年,忽必烈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十三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蒙哥子)等叛。八月,伯顏率元軍破昔里吉于鄂爾渾河。二十四年,東道諸王以乃顏為首,又在遼東叛亂。忽必烈擒乃顏。二十六年,海都、察合臺兀魯思汗篤哇舉兵擊敗鎮邊宗王那木罕以及甘麻剌(忽必烈孫),進據和林。忽必烈最后一次率軍親征,復和林,留伯顏鎮守。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去世,廟號世祖。其孫鐵穆耳即位,是為成宗。從大德元年(1297)至四年,元軍與海都、篤哇在北邊屢次交鋒。海都先勝后敗,受傷后與篤哇退出嶺北,在這年秋冬之間病死。

[編輯本段]成宗“守成”

元成宗委政于世祖舊臣,罷征日本、安南之役,內政以奉行忽必烈成規為務,國家相對安定,因而被稱為守成之君。大德五年,元廷派劉深侵西南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等地)。元軍沿途騷擾。土官宋隆濟和女土官蛇節舉兵圍劉深于窮谷,云南行省東部人民皆起而響應。十一月,詔劉國杰往鎮。七年春,蛇節、宋隆濟先后被俘殺,南征之師亦罷。大德八年,元廷與篤哇、窩闊臺兀魯思汗察八兒(海都之子)約和。大汗雖完整地保有嶺北行省,但被迫承認了察合臺兀魯思控制哈密力(哈密)以西地區的事實。

[編輯本段]“武仁授受”與南坡之變

成宗晚年連年患病,皇后卜魯罕掌權。大德十一年初成宗卒,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臺等人謀立鎮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右丞相哈剌哈孫則秘密遣使北迎出鎮朔漠的懷寧王海山,南迎被卜魯罕排擠出京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三月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誘執阿難答,誅阿忽臺等,奉御璽北迎海山。海山即帝位,是為元武宗。海山任用親信,政令失當,朝政紊亂。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卒。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于大都,是為元仁宗。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積極采取措施,改革朝政和吏治。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取士制度;延佑初,元廷還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土,核實稅入。仁宗對宗戚勛舊過于軟弱,在諸王壓力下不斷讓步。他還背毀傳位給武宗子嗣的誓約,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延佑七年, 仁宗卒,碩德八剌繼帝位,即元英宗。英宗剛毅而思有作為,銳意于改革。朝廷召集有治國經驗的退職老臣,優其祿秩;行助役法,以歲入助役;頒行《大元通制》,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裁罷冗職,節省浮費,減免賦役,以舒農力。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為御史大夫鐵失所殺。九月,也孫鐵木兒(甘麻剌子)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稱泰定帝。

[編輯本段]兩都之戰和燕鐵木兒專權

泰定帝統治時期 ,元廷對貴族賜予益奢,興役造作益多,國家財源已呈枯竭,吏治更加腐敗。致和元年(1328)七月,他病死于上都。八月,留守大都的武宗親信燕鐵木兒(床兀兒子)迎武宗次子圖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