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面對愈演愈烈的國際貿易戰爭(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調整大發展之中。請據此論述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

时间:2024-05-20 09:24:43 编辑: 来源:

戴旭觀后感中國面對國際形勢安全的問題

你好:

當前,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國際形勢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世界還很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發展。以新的"炮艦政策"和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義"嚴重損害了許多中小國家的主權獨立和發展利益,也給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造成威脅。與此同時,因種族、宗教、領土等問題引起的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國際犯罪、環境惡化等跨國問題遠未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還很多。但從總體上看,國際形勢緩和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多極化進程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單極"世界的圖謀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經濟全球化給各國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帶來巨大風險。但利用機遇,防止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不一樣的。全球范圍內南北差距繼續擴大,貧國愈貧,富國愈富。如此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發達國家的經濟也難以實現穩定增長。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體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一致要求。

當前,國際關系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正在繼續,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特點和趨勢進一步顯現。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并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關系在臺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干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戰亂、動蕩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霸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其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后遺癥、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

(三)、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峻。

冷戰結束后,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已成為國際社會一大公害。近年以來,國際反恐形勢出現若干新動向。首先,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襲擊規模擴大。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先后遭受嚴重恐怖主義襲擊,舉世震驚。

(四)、全球性軍事戰略深入調整。

當前,世界上一些軍事大國正在進行二戰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軍事戰略調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強軍事實力,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作用,謀求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總體來看,國際環境還是比較好的,對于中國的發展還是利大于弊的。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目光,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都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地位的提高加分。中國經濟的發展,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與中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得國與國之間既存在摩擦、更存在依靠。美國、日本的重要貿易伙伴中,中國就排在前列。

G20國峰會實質是一種轉折,使得中國真正與世界“接軌”,真正有了自己可以走的道路,也從這一刻開始,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端。當然,世界的發展也出現重大轉折!在當今發展的時代,一個國家的體制正面臨嚴重的挑戰,不管從軍事還是經濟的角度來講,中國的體制正在不斷的改善中。從東亞病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G20走到G2,中國人民的每一步都在挑戰,或許,這種挑戰也是也是一種機遇,使得中國在現如今的國際形勢下長足發展。

對我國來說,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于挑戰,有利于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征、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

近代中國進行反侵略戰爭有什么意義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意義:

1、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2、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3、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在反侵略斗爭中,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愛國精神,鑄成了中華民魂。

主題:假如你是鴉片戰爭后的道光帝,有何舉措“挽救大清”,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假如我是鴉片戰爭后的道光帝,“挽救大清”的舉措:

1、結束數百年來的閉關鎖國政策,積極向西方學習,先學習科技,優先發展軍事。

2、廢除八股文取士,學習更加先進的教育體系,因為救國重在人才。

3、減少百姓賦稅,積極帶動經濟的發展,通過改善民生來獲得百姓的支持。

4、鼓勵仁人志士向朝廷進獻振興方略,充分調動民智。

5、與帝國主義作徹底的斗爭,堅決不向帝國主義勢力屈服,但是要正確面對科技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最大的障礙:

1、封建保守階級的反對,因為當時朝廷要員中大部分都是保守積極,沒有正確認識到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差距。

2、帝國主義的壓迫,鴉片戰爭破壞了中國主權領土的完整性,并且各列強對于瓜分中國的野心只會愈演愈烈。

3、百余年來,各種社會弊端嚴重暴露,非一朝一夕所能根除。

4、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和封建階層剝削,對于清政府處于失望狀態,很難同意與清政府始終站在一條戰線上。

5、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短時間難以縮小的差距,且國際形勢對于清政府越來越艱難。

6、封建帝制廢除歷史的潮流,僅憑道光一人之力難以挽回。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調整大發展之中。請據此論述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

1.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經濟面臨挑戰

2007年發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并影響到實體經濟,美國、歐元區、日本以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相繼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現了二戰以來首次的負增長。

面對危機,全球各主要經濟體聯手應對,包含了主要發達國家和重要發展中大國的20國集團(G20)取代原有的七國集團,成為世界經濟協調的重要組織。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積極倡導下,金融危機后,20國集團先后召開了3次首腦峰會,并達成共識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經濟增長的行動計劃,刺激本國經濟,以配合全球應付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聯合干預下,這些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別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國經濟出現復蘇跡象:2009年第3季度美國經濟增長了2.8%,中國增長了8.9%,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國際原油價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創下了自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銀行也預測2010年全球GDP的增長將達到2.7%。

但全球經濟的發展是否徹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復蘇能否持續下去,仍然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內部的不良資產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據統計,全球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潛在損失高達3.6萬億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來。這些金融體系內的不良資產一旦全部暴露出來,市場上再有一些風吹草動,可能會急劇惡化。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遲支付三十幾億美元的債務,馬上就影響了全球的金融市場。還有希臘政府的信譽被降級,它的國債被降級,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這都說明全球金融體系雖然大體穩定下來,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運用正在走向極限。首先是財政政策的運用。各國的財政赤字都創造了二戰以后的最高記錄。歐洲、美國、日本,各個發達經濟體的財政狀況都非常不好。據美國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統計,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債務將增加約15.3萬億美元,其中八成來自西方七國集團。當前部分歐盟成員國的公共債務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50%。截止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債務總量創新高,達到36.237萬億美元,增速也達到13.21%,因此,各國想用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已經力不從心。其次是貨幣政策。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各國普遍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方式,但目前,各國的利率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利率已經非常低了,如美國的利率降到0—0.25。因此,再運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大。

第三,發達經濟體面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美國2009年10、11月份的失業率高達10%,是2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2010年1月份的失業率稍有下降,但仍高達9.7%。美國勞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0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為2009年11月14日以來的最高水平,且遠高于市場人士預期的減少13000人的水平。此外,持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也有所增加。歐元區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業人口10萬人,總失業人數達到了1570萬人,2009年12月份失業率在歐元區成立十年之后首次升至10%。根據歐盟委員會2009年12月份發布的預測數據,歐盟27國的失業率在2010年將上升到10.3%,總失業人數將達到2800萬人。發達國家失業問題解決的前景非常不樂觀,特別是這次失業涉及到一些結構性的問題。結構性的轉換使得將來的就業前景非常困難。就業是民生的根本,失業率大幅增加,將會繼續打擊發達國家的消費,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經濟復蘇變得更加緩慢和艱難。而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貧困國家,高漲的失業率正有促使社會動蕩的風險。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傾向。在世界經濟尚未復蘇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國際經貿組織報告顯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個月時間,20國集團就出臺了91項新的潛在的保護主義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了約78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