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韓國與越南的貿易關系(泰國,越南,緬甸,朝鮮,韓國和中國有什么關系?(歷史文化,?土地,軍事,民族))

时间:2024-06-03 13:04:28 编辑: 来源:

韓國 越南 朝鮮 這什么地是什么關系?

越南位于中南半島東部,北部與中國接壤,與韓鮮及韓國沒有直接關系.

朝鮮與韓國都位于朝鮮半島上,以前統稱朝鮮,分裂后分為北朝鮮和南朝鮮.南朝鮮就是今日的大韓民國,北韓鮮為今日的朝鮮民主共和國

世界上哪些國家和朝鮮有外交關系

與163個國家(含歐盟)建立了外交關系,有如下國家:

設有大使館的國家有:中國、俄羅斯、巴西、保加利亞、柬埔寨、古巴、捷克、埃及、德國、印度、印尼、伊朗、老撾、利比亞、馬來西亞、蒙古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羅馬尼亞、瑞典、敘利亞、英國、越南。

設有辦事處的國家有:瑞士。

在清津市設有總領事館的國家有:中國、俄羅斯。

由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兼轄的國家有:

奧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國、博茨瓦納、喀麥隆、智利、塞浦路斯、丹麥、埃塞俄比亞、芬蘭、匈牙利、冰島、哈薩克斯坦、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耳他、阿曼、盧旺達、塞爾維亞、塞舌爾、斯洛文尼亞、南非、西班牙、坦桑尼亞、突尼斯、土耳其、烏克蘭、委內瑞拉、贊比亞、津巴布韋。

由駐大韓民國大使館兼轄的國家有: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意大利、毛里求斯、墨西哥、荷蘭、新西蘭、挪威、葡萄牙、卡塔爾。

已斷交國家的國家有:阿根廷、加拿大、哥斯達黎加、斐濟、牙買加、萊索托、利比里亞、薩摩亞。

朝鮮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張根據完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和互利的原則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系。

朝鮮于1975年5月成為“七十七國集團”正式成員國,1975年8月正式加入不結盟運動,1991年9月加入聯合國,2000年7月加入東盟地區論壇(ARF),2010年7月,朝鮮外務相樸義春赴越南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

朝鮮與美國、日本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美日兩國與朝鮮的外交事務由瑞典駐朝鮮大使館代為辦理。

擴展資料:

越南和韓國交界嗎

**越南和韓國并不交界

**

越南位于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南端,而韓國位于東亞的朝鮮半島南部

它們之間相距約2000公里,沒有直接接壤的邊界

泰國,越南,緬甸,朝鮮,韓國和中國有什么關系?(歷史文化,?土地,軍事,民族)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兩國經歷過同志加兄弟的美好時光,也經歷過反目成仇的歲月,如今,中越關系雖早已走上正常化,但爭端和摩擦不斷,兄弟之情難再,網上關于越南的信息不少,但缺乏系統性,不才特地搜集資料,編輯成文<中越百年恩仇錄>,向大家再現中越百年的恩怨情仇。

越南古稱交趾、交州、安南,中國宋以前歷代王朝均設郡府管轄。五代后晉時,歸南漢政權管轄的交州發生變亂,愛州(今越南清化)牙將吳權出兵討平,公元 938年,吳權在海門鎮設伏邀擊,打敗南漢靜海軍節度使劉弘操,自立為王,這是安南獨立的濫觴。元末戰亂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溫、如嶅、慶遠、淵、脫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曉諭安南陳朝國王陳日焜,令將五縣之地返還思明土司,但陳朝此時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焜,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于半獨立狀態。1407 年中國明朝出兵滅胡。在越南廣置府縣。越南又歸入中國統治。越南18世紀前,越南官方文字采用漢字及越南根據漢字創造的喃字。越南歷史記載一律采用漢字,越南以奉中國做宗主國為榮,尤其是公元1454年中國明朝皇帝正式冊封黎仁宗安南國王后,歷代新君執政,只有得到中國政府的冊封才能算是正統。作為中國的藩籬,越南統治者對中國稱安南國王,而對內則自稱大越皇帝。

19世紀法國天主教勢侵入越南。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砃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接著就由西貢出發探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不適于航行后,即轉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云南的信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余人侵襲并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駐扎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并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 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通告該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交砃支那海軍司令李維業指揮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占河內城砦,進而以兵船溯紅河進行偵察,直到河內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又攻占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軍應援。清政府鑒于形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當局督飭邊外防軍扼要進扎,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5月19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余名軍官、兩百余名士兵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法國利用李維業之死,竭力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除增援陸軍外,成立北越艦隊,調兵遣將,積極部署。8月間,法軍一面在北越加緊攻擊黑旗軍,一面以軍艦進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順化。8月25日,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沖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越南向法國屈服的《順化條約》簽訂后,中國成為法國占有越南的惟一障礙。法國決定消除這一障礙,立即禁絕了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系,并強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軍在內的抗法軍。于是造成了與中國直接對峙的形勢。

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9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以劃出一個狹小的中立區的辦法使中國撤出駐越軍隊,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并向法國開放云南的蠻耗為商埠,為法國打開云南門戶。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這時,鑒于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和法國侵越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促朝廷采取抗法方針;但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卻一意主和。清朝最高決策機構舉棋不定,在軍事上,一面派軍隊出關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出擊。在外交上,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通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協。這種自相矛盾的舉措,大大便利了法國的侵略部署。10月25日,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司令孤拔受命為北越法軍統帥。12月初,決定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于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占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于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斗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后的保護條約。清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后,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后為慶親王)奕迖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議》)。主要內容是: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并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于法國商務極為有利”;本約簽訂后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款,并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軍突然到諒山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借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并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并威脅說,法國將占領中國一兩個海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于7月下甸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后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法國將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準備隨時發動攻擊,占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機再舉。隨后,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將其擊毀,并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后駛出閩江口,集結于馬祖澳。

福建海軍馬江慘敗,中國朝野震驚。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對法宣戰。鑒于海上難以與敵爭鋒,在"牽敵以戰越為上策"的思想指導下,確立了東南沿海防御、北圻陸路反攻的戰略方針。法軍則企圖東攻臺北,西取諒山,據地為質,勒索賠款。10月初,法國遠東艦隊主力撲向臺灣北部的基隆、滬尾(今淡水),守將劉銘傳撤出基隆之兵,使法軍輕易占領基隆;但進犯滬尾的法軍受挫,敗回海上。此后臺灣戰事呈膠著狀態,法國的戰略企圖未能全部實現 (見基隆滬尾之戰)。1885年1月,為打破法艦對臺灣海峽的封鎖,南洋海軍派出"開濟"等5艦援臺,孤拔親率7艦進行攔擊。2月底3月初,法艦為追殲中國援臺艦只,侵入鎮海(今屬寧波)海面,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督率守軍利用預設海防工事頑強抗擊,擊退入侵之敵,取得鎮海之戰的勝利。

越南北圻戰場方面,東線清軍再次出關,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區,旋即遭到法軍反攻,連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