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南海外國語學校教師簡介圖片(河北保定外國語學校的優秀教師)

时间:2024-06-10 21:32:44 编辑: 来源:

與世界上65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20所大學和文化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近三年來,接待來訪團近700個,其中包括8個政府元首級代表團。學校共承辦了15所海外孔子學院,位于亞、歐、美12個國家。它們是:德國紐倫堡孔子學院、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列日孔子學院、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意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波蘭克拉科夫孔子學院、匈牙利羅蘭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孔子學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學孔子學院、美國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德國慕尼黑孔子學院、馬來西亞馬來亞孔子漢語學院和韓國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和西班牙巴塞羅那孔子學院等。

  全校圖書館館舍包括圖書館本部、中文分館、法律分館、高翻學院分館、香山書庫及院系資料室共計11440平方米,閱覽座位400席,自習座位(食堂座位)1384席。全校文獻總量約108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8萬余冊,中外文報刊1150余種,各種音像資料10,000多件,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近27,000種,中外文數據庫34個,自建特色數據庫4個,形成了以語言、文學、文化為主要資料的館藏特色。近年來,隨著我校學科建設的發展,法律、外交、經濟、新聞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獻逐漸形成藏書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培養外交、翻譯、經貿、新聞、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國家培養了7萬余名高質量的涉外人才。僅以外交部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駐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參贊的近1000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因此贏得了“共和國外交官搖籃”的美譽。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七十四。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是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隊基礎上創辦的延安外國語學校。她是中國共產黨為了適應抗日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而成立的,從一開始就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和具體指導。新中國成立以來,她一直是我國培養外語人才,特別是培養外事翻譯的主要基地。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周恩來、朱德、陳毅、葉劍英、楊尚昆、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對學校的發展極為關心并加以具體指導。1980年前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80年后歸國家教育部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以“三個面向”為指導,對傳統的外語辦學模式進行了大膽改革和探索,逐步由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的外國語學院向多語種、多學科、多層次的外國語大學發展。

  校史大事年鑒:

  

  1942年6月 軍事學院俄文科調整為軍委俄文學校。  

北京外國語大學

1944年6月 增設英文系,俄文學校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

  1945年8月 抗日戰爭勝利,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分批離開延安,前往東北、華北解放區。

  1946年1月 到達張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內成立外語系。

  1946年6月 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的外語干部訓練班師生轉入華北聯合大學,與華北聯大的外語系一起成立外國語學院,設英語、俄語兩個系。

  1946年12月 因戰爭學校轉移至冀中束鹿縣路過村。

  1948年5月 學校遷至河北省正定縣。

  1948年6月 以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師生為基礎成立外事學校,校址在冀中獲鹿縣南海山村。

  1948年8月 晉察冀的華北聯合大學與晉冀魯豫的北方大學合并,改名華北大學。聯大的外國語學院與北方大學的外文班,也合并為華大二部外語系。

  1949年1月 北平解放。

  1949年2月 外事學校進城。

  1949年4月 華北大學二部進城。

  1949年6月 華北大學二部外語系與外事學校合并,學校改名為外國語學校。

  1949年10月 成立北京俄文專修學校。

  1950年3月 外國語學校增設德文組和法文組。

  1951年2月 外國語學校俄文部并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

  1952年3月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內成立留蘇預備部。

  1953年2月 外國語學校成立西班牙文組,與德法文組合為德西法文系。

  1954年8月 外國語學校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準,改稱北京外國語學院。

  1955年6月 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準,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改為北京俄語學院。

  1955年7月 中國人民大學俄文系并入北京俄語學院。

  1956年8月 北京大學波蘭語、捷克語班調整到北京俄語學院,成立波捷語系。

  1956年9月 根據中羅文化協定,北京外國語學院增設羅馬尼亞語專業。

  1959年2月 根據中央決定,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語學院合并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設有六個系八個專業(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波蘭語、捷克語、羅馬尼亞語)和一個留蘇預備部。

  1959年9月 成立附屬中學。

  1960年9月 留蘇預備部撤消,成立外國留學生辦公室。

  1961年12月 籌建亞非語系。

  1962年8月 正式成立亞非語系。外交學院阿拉伯語、日語、印尼語、德語專業分別并入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和德語系。不久,德語系與東歐語系合并。

  1963年9月 附屬中學擴展成為包括中學部(高中、初中)和小學部(小學三年級以上)的附屬外國語學校。

  1964年9月 學校發展為全國語種最多的高等外語專業學院,設有六個系(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亞非語、東歐語),27個語種[英、俄、德、法、西、瑞典、葡、意、日、阿(拉伯)、越、老、柬、泰、印尼、馬來、緬甸、僧加羅、豪薩、斯瓦希里、波、捷、羅、匈、保、阿(爾巴尼亞)、塞-克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1966年6月 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課,停止招生。

  1970年4月 遷校至湖北沙洋,辦“五七干校”。

  1971年8月 恢復招生。

  1971年10月 第一批工農兵學員800人入學。

  1972年8月 全校遷回北京。

  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幫”。

  1977年7月 恢復經過考試的統一招生。

  1977年10月 經過考試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學。

  1979年2月 國家把聯合國總部要求培訓翻譯人員的任務交給我院,在英語系下成立“聯合國譯員訓練班”。

  1979年8月 建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0年2月 建立“外語教學資料中心”。

  1981年2月 原有六個系擴展為九個系,日語、阿拉伯語專業脫離亞非語系,獨立建系。一度并入東歐語系的德語專業,又獨立建系。

  1981年12月 正式建立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

  1983年6月 開辦夜大學,學制三年,設有英、俄、德、法、西、日、阿(拉伯)等語種。

  1983年9月 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開辦“國際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 成立“外國語言研究所”和“外國文學研究所”

  1984年9月 建立“土爾其語”專業,至此全院共設有28個語種。

  1984年9月 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與直屬中國語文教研室合并為漢語部。

  1984年9月 聯合國譯員訓練班獨立建制,改為聯合國譯員培訓部。

  1984年9月 成立北京外語音像教材出版社。

  1984年10月 開辦函授部,計有英、俄、德、法、日、阿(拉伯)等語種

  1985年9月 建立“日本學研究中心”和“出國人員培訓部”。

  1985年10月 由于英語系負擔的任務過重,成立英語二系。

  1985年 增設對外漢語和圖書館信息管理這兩個專業,并于當年開始招生。

編輯本段

科學研究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1995年我校申請進入“211工程”,同年6月接受教育部部門預審。1998年12月完成《北京外國語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提出“九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為:英語語言文學學科、德語語言文學學科、俄語語言文學學科、校園計算機網絡(1、2期)、教育技術中心建設、國際交流學院樓。計劃“九五”期間(1998-2000)投入建設經費8,466萬元,其中用于學科建設1,306萬元,占總投入經費的15.4%;用于教學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945萬元,占11.2%;用于基礎設施建設6,215萬元,占73.4%。同年,教育部批準我校為自籌經費進入“211工程”建設院校。

學科建設與發展

  學校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涵蓋49國語言,10個二級學科);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