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南越國海外貿易與秦有什么關系(南越國進行海外貿易與秦漢兩朝哪些政治和經濟因素有關)

时间:2024-05-19 13:05:10 编辑: 来源:

答臘島諸說。從考古發現的材料來看,廣州南越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銅熏爐腹內常有灰燼或炭粒狀香料殘存,廣西羅泊灣二號漢墓出土的銅熏爐“內盛兩塊白色橢圓形粉末塊狀物”,研究者認為可能屬龍腦或沉香之類的樹脂香料殘留物。 迷迭香是一種具有清香氣息的香花,在溫暖的微風及炎熱太陽下會釋放出香氣,原產于南歐、北非、南亞、西亞等地,并引種于暖溫帶地區。

《魏略·西戎傳》所記載大秦出十二種香中便有“迷迭”。晉郭義恭《廣志》云:‘迷迭出西海中’。迷迭至遲漢末時已經移植中國。曹丕《迷迭賦》序云:“余種迷迭于庭之中,嘉其揚條吐香,馥有令芳,乃為之賦。”賦中有云:“越萬里而來征。”

曹植《迷迭香賦》中寫道:“播西都之麗草兮,應青春而凝暉……芳莫秋之幽蘭兮,麗昆侖之芝英。”王粲《迷迭賦》云:“受中和之正氣兮,承陰陽之靈休。揚豐馨于西裔兮,布和種于中州。”他們都強調其來自遠方異域,而且來自西方。陳琳、應玚等皆有同題之作,都熱情洋溢地贊美迷迭的枝干花葉之優美及其芳香之酷烈。

丁香,即丁香屬,又稱紫丁香屬植物,又指丁香屬植物樹上的花蕾,又名丁子香,原產于南亞、東南亞及馬達加斯加,引種于熱帶地區。在中國古代文獻上又稱為雞舌香,這種雞舌香漢代時已傳入中國。應劭《漢官儀》記載:“桓帝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雞舌香與含之。”

實際上刁存并非特例,漢代尚書郎上殿,“握蘭含香,趨走丹墀奏事”乃常規。“尚書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邊以丹漆地,故曰丹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其下奏事。黃門侍郎對揖跪受。”這種香曾被曹操當作禮物送給蜀相諸葛亮,云:“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三國孫吳康泰《吳時外國傳》云:“五馬洲出雞舌香。”五馬洲又稱馬五洲,在今印度尼西亞,具體地處不詳,可能在巴厘島。

乳香,別名“熏陸”,一云“杜嚕”。漢譯佛典中譯為“杜嚕”,《翻譯名義集》卷八云:“杜嚕,此云熏陸。”乳香是應用極廣的香料,可以用來熏香、照明、調料,還可用以活血止痛。

1983年,廣州象崗山南越王趙昧墓西耳室的一個漆盒內發現的樹脂狀藥物,外形與泉州后渚宋船內發現的乳香類似,因此專家斷定為乳香。乳香主產于紅海沿岸,真正生產乳香的地區是南阿拉伯的也門哈德拉茂省,史書上沒有見到南越國與紅海沿岸地區交通往來的記載,因此當地發現的乳香可能是從南亞地區間接輸入的。三國時萬震《南洲異物志》云:“熏陸出大秦國。

在海邊有大樹,枝葉正如古松,生于沙中。盛夏木膠流出沙上,狀如桃膠。夷人采取賣與商賈,無賈則自食之。”《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十二種香,其中有“熏陸”。古書上大秦范圍很廣,西亞地中海尚岸地區亦在其中。南朝時中國醫家已經以乳香入藥,最早見于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以為能“療主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大唐西域記》記載,南印度阿吒厘國“出熏陸香樹,樹葉若棠梨也”。

蘇合香為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樹分泌的樹脂,又名帝膏、蘇合油、蘇合香油、帝油流。

此種香產于非洲、亞洲的印度及土耳其等地。

蘇合香用途很廣,漢代人對蘇合香已有較多的了解,并應用于宮廷。《后漢書·西域傳》記載大秦國出蘇合香,并云:“合會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西晉傅玄《郁金賦》有“凌蘇合之殊珍”之句,稱之為“殊珍”,意謂來自域外。《梁書·諸夷傳》“中天竺國”條以為蘇合乃“大秦珍物”,說中天竺“西與大秦、安息交市海中”,所以國中“多大秦珍物”,其中包括蘇合。關于蘇合香之制作,書中記載“蘇合是合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蘇合香對醒腦開竅有奇效,又能清熱止痛,作外敷藥。

宋人趙汝適《諸蕃志》云:“蘇合香油出大食國。”“蕃人多用以涂身,閩人患大風者亦仿之,可合軟香及入醫用。”沉香,中國古代文獻中有時寫作沈香、瓊脂。沉香氣味香如蜜,所以又稱為蜜香。入水下沉,又稱沉水香。印度、緬甸及柬埔寨、馬來半島、南中國、菲律賓、摩鹿加群島等地皆產沉香木。《諸蕃志》云:“沉香所出非一,真臘為上,占城次之,三佛齊、阇婆等為下。”這些地方皆在東南亞一帶。

沉香木是一種綠喬木,只有樹齡二十年,或五六十年以上的樹,枝干腐朽,其木心部分凝聚了樹脂的木材,才是所謂沉香。沉香的采集非常危險,必須經過原始森林,穿越山崖,因此十分珍貴。古印度藥書中曾記載焚燒沉香,其熏煙可使身體染上香味,并可用來作為治愈外傷及傷口的藥材,有鎮痛作用。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時趙飛燕被立為皇后,其妹趙合德遺飛燕書,并送禮致賀,禮品中有沉水香。后來的小說《趙飛燕外傳》大約由此生發,多處寫到此香。

安息香,原產于古安息國、龜茲國、漕國以及阿拉伯半島地區,唐宋時因以舊名。《新修本草》曰:“安息香,味辛,香、平、無毒。主心腹惡氣鬼。西戎似松脂,黃黑各為塊,新者亦柔韌。”據說該香是從安息香樹傷口處流出的樹脂凝固而成,中國原從波斯商賈手中購買此香,蘇恭《唐本草》說它出于西戎,當指古代波斯,后來改從東南亞購進,所以李珣《海藥本草》說它生于“南海波斯國”。

《諸蕃志》云:“安息香出三佛齊國,其香乃樹之脂也。”安息香是中國較早從海外進口的香料,《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八云:“安息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辟邪。樹長三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寒不凋。二月開花,黃色,花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如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凝,乃取之。燒之通神明,辟眾惡。”李時珍說:“此香辟惡,安息諸邪,故名。或云:安息,國名也。梵書謂之拙貝羅香。”漢代文獻稱波斯之地為安息國,魏晉以后安息國不復存在,而稱此地產香料為安息香者,可能沿襲漢代舊稱。

據此推測,安息香應該在漢代已經傳入。

郁金香,別名郁香、紅藍花、紫述香、洋荷花、草麝香。由于地中海的氣候,郁金香形成了適應冬季濕冷和夏季干熱的特點,但其確切起源已難于考證,現時多認為起源于錫蘭及地中海偏西南方向的地區。郁金香所散發的香氣使人為之傾倒,姿態高雅脫俗,清新雋永。

西晉傅玄《郁金賦》則把郁金與外來的蘇合香相比,“氣芳馥而含芳,凌蘇合之殊珍”,暗示郁金也是來自域外的殊珍。西晉左芬《郁金頌》則明言從域外傳入,“伊此奇草,名曰郁金,越自殊域,厥珍來尋”。《梁書·諸夷傳》“中天竺國”條特別強調:“郁金獨出罽賓國,華色正黃而細,與芙蓉華里被蓮者相似。國人先取以上佛寺,積日香槁,乃糞去之。

賈人從寺中征雇,以轉賣于他國也。”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陳藏器曰:“郁金香生大秦國,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郁金香漢代時已移植中國,東漢朱穆曾專門作《郁金賦》云:“眾華爛以俱發,郁金邈其無雙。比光榮于秋菊,齊英茂乎春松。”朱穆是東漢中晚期人,其賦中并未提及郁金香來自何處,說明這種異域花種已為人們司空見慣。

結 語

漢代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時期。漢武帝時代開拓了絲綢之路,使中國與域外的交通得到空前發展。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中外文化交流得以有組織、有規模地展開,各種香料的輸入是這個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高潮的重要表現。漢代從域外輸入的器物產品和香料品類豐富了漢代社會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對漢代社會產生了潛在的深刻影響。

粵語,廣東話,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白話之間都什么關系啊?

形成和來源

討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有人以為粵語來源于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現在的粵語影響力甚廣,許多電視劇都加入了不少粵語的幽默情節,如《武林外傳》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于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并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并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雅言在嶺南傳播,始于西漢平南越國之后。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于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里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于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干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這么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并不明顯。到晉朝以后,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里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沖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