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北美自由貿易區對墨西哥的不利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原因,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的影響)

时间:2024-06-02 20:26:41 编辑: 来源:

充分利用墨西哥的廉價勞動力;

擴大了就業機會,實現了產業結構快速升級;

增強了國際競爭力。

加拿大獲得的利益主要包括擴大了對美、墨兩國出口,促進了對美、墨兩國投資,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等。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最大受益者,北美自由貿易區促進其國內的經濟增長,吸引了大量外資,并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這樣,墨西哥已成為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在示范效應方面,北美自由貿易區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利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來發展區域經濟貿易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傳統理論認為,只有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之間,才能通過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自由貿易、共同市場等政策來建立成員國間的公正、平等的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技術進步,擴大經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率,達到各成員國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目的。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很難結成經濟集團,因為兩者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過大,民族經濟利益往往矛盾尖銳,很難實現真正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即使能夠達成某種經濟或貿易協定,發展中國家往往也會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難以擺脫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功運作打破了這一傳統理論認識。如前所述,與歐洲聯盟、南方共同市場等其他類型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相比,北美自由貿易區最明顯的特點在于其是典型的南北合作型、大國主導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這表明,隨著冷戰的結束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當代國際經濟貿易已經發生重大轉變,經濟的區域一體化與多極化呈現出交織發展的態勢。發展中國家在當代世界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也已發生變化,即由過去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政治上和軍事上爭奪的“中間地帶”,轉而成為發達國家爭奪貿易、投資場所和經濟勢力范圍的戰略要地。這種多角色的轉變,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進行平等的經濟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在這方面,北美自由貿易區為在經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建立南北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這表明,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南北關系應是一種雙贏而不是零和的關系。由于南北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基礎之上組建的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越意識形態障礙的區域經濟集團,這有助于突破美、鷗等發達國家超越意識形態障礙,改變過去對發展中國家的歧視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南北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創造一種平等的競爭環境。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考慮,北美自由貿易區也證明自由貿易區是差距較大的國家之間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非常明智和適當的選擇。

由于美、加、墨三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因此尚難以實行其他高級類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因為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等形式對于成員國有較強的經濟趨同要求;而自由貿易區則僅以削減和取消關稅壁壘為主要目標,成員國間發展水平差距大些也無大妨礙。實踐證明,只要在削減和取消關稅壁壘的步驟和時間表上能夠堅持互利互惠和協商一致的原則,并適當照顧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成員國的利益,可以使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達成共識而共建自由貿易區。事實上,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后,身為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與美國、加拿大比較成功地實現了資源互補和共同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就充分證明在相鄰相近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可以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功經驗證明,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各方面差異較大的國家也可以走到一起來組成區域性經濟貿易組織,以共同推動區域經濟貿易的發展。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間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完全可能,也說明自由貿易區是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合適形式。這也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最大研究意義和價值所在。

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原因,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的影響

一、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物力資源的需要人力和物力資源在各國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一國的各類物質資源和各層次勞動力的供給 與需求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各生產要素的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現象存在是普遍的。因此,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要合理利用和配置其人力和物力資源,以提高其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 就需要進行多國合作來互通有無與多寡。相鄰相近的或特定的地理范圍的國家實行區域經濟 一體化,正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二、發展規模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需要

�在技術和資金日益密集的現代化生產中,要增強企業競爭力,就需要擴大經濟規模,提高 勞動生產率。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各成員國的生產要素和商品可以自由流動,自然有利于 企業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三、降低生產和流通成本,穩定物價的需要

�相鄰相近的國家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國間降低或取消關稅,與鄰近國家的貿易比重 提高,使進口原材料和出口產成品的運輸費用減少,自然使企業生產和流通成本降低,利潤 增加。產品的生產和流通費用降低,市場商品可供量的增加,則有利于物價的穩定,通貨膨 脹的控制。

�四、擴大商品貿易和要素市場的需要 �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成員國之間通過簽訂政府條約或協定,規定相互取消或降低關稅 和貿易限額等非關稅壁壘,允許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實際上就是把各成員國以往一國統一 的市場范圍,擴大為多國統一的市場范圍,使商品的要素市場范圍絕對地擴大了。各成員國 在區內減免關稅,提供貿易和投資等便利的同時,對區外國家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依舊,那 么,各成員國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就相對擴大了。

�五、穩定貨幣匯率,防范金融危機的需要

�任何國家,要穩定其貨幣匯率,防范金融危機或減少其損害,當然主要是靠自己,這是毫 無疑問的。但是,在金融和資本日益國際化,伺機出擊、無孔不入的國際投機資本高達成千 上萬億美元(高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今天,單靠一國特別是實力弱小的 國家的一國之力,是難以與強大到足可傾城傾國的國際投機者抗衡的。發生于1997至1 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就是證明。因此,相鄰相近而又在經濟上利害與共,生死攸關的國 家聯合起來,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共同穩定匯率,防范金融危機,就是非常必要的。

�六、協調一致,增強對外競爭實力的需要

�經濟實力弱小或相對弱小的國家,在世界市場上面對實力強大的國家或集團的激烈競爭, 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這些國家要擺脫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困境,就有必要成立區域經濟一體 化組織,通過多國聯合來增強競爭實力。歐洲共同體當年成立的主要意圖,就是為了增強成 員國與美國和蘇聯的整體競爭抗衡實力。北美自由貿易區則是美國等面對日益緊密聯合起 來的歐洲的經濟一體化挑戰而成立的。

�七、實現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需要

�在完全自愿平等的原則下實行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各成員國就共上了一輛戰車,經濟利益 就捆綁在了一起,彼此就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了。各成員國間有了矛盾和摩擦, 就應該也能夠通過平等協商來解決。各成員國跨國公司的相互投資、市場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關系的形成,彼此生存空間的共享或趨向共享,使彼此訴諸武 力解決爭端成為不可能。政治關系決定于經濟關系。經濟上的一體化,會使極端的政治即戰 爭失去生存的土壤。當年歐洲實行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在歐洲永遠消除戰爭, 實現歐洲持久的和平與穩定。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國的影響

對成員國的正面影響:

(一)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自由貿易可以使各國專門從事其生產效率最高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通過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可以發展專業化生產,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使勞動力、資本及其他生產要素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通過分工與協作,節省勞動時間,促進發明創造,擴大生產規模。在自由貿易下,可降低進口商品價格,減少消費者支出,提高消費者福利,有利于增加各國生產總值,獲得最大的國民收入,有利于促進和維護公平、自由競爭,提高勞動生產率。區域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地區內各國之間壁壘的消除,簡化貿易層次程序,加速貨物自由流通,并有利于資源跨國界的流動,從而在地區內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時,市場規模擴大,使各成員國有更大的可能獲得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因而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地區內部競爭的激化。在激烈競爭的壓力下,企業將會加強經營管理,利用新的手段和科技成果,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加強國際競爭力。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各成員國以綜合的力量,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加強和擴大對外經濟合作關系,匯入國際社會,進而形成一種合力作用。

對成員國的負面影響:

(一)雖然經濟一體化對大多數人有利,但國內的某些集團仍可能會受損。比如,1994年簽署了NAFTA,加拿大和美國一些低技術勞動力的行業(比如紡織業)的公司都把生產轉移到墨西哥,造成一些工人失業。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成員國在一定程度上要放棄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貿易政策等重要領域的控制權,所以成員國對于國家控制權有一定的擔心。比如,在NAFTA中,墨西哥為了保持對本國石油利益的控制與美國和加拿大達成了協議,使其石油工業不屬于NAFTA規定的開放國外投資的范圍。

(三)如果貿易轉移大于貿易創造時,將會產生不利影響。貿易創造是在自由貿易區內,高成本的國內生產商被低成本的供應商所代替。貿易轉移是低成本的外部供應商被自由貿易區內的高成本的供應商所代替。只有當自由貿易協定所創造的貿易大于轉移的貿易時,才會對整個世界貿易有利。比如,美國和墨西哥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取消了彼此之間的全部貿易壁壘,但對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產品征收關稅,情況會如何?以紡織品為例,如果在簽訂協議之前,美國生產自己所需要的全部紡織品,但成本比墨西哥的高,而在自由貿易區建立后,紡織品的生產轉向了低成本的墨西哥,美國開始從墨西哥進口紡織品。根據比較優勢理論,這種生產的轉移在自由貿易區內創造了貿易,而該地區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貿易不會減少。這種情況是有利的。但如果美國從前是從韓國進口的紡織品,而韓國的生產成本比墨西哥或美國的要低,這樣,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貿易轉離了低成本的來源,顯然不利。所以,人們擔心,區域貿易集團將會利用非關稅壁壘來保護內部市場,限制來自外部的競爭,這種情況下,貿易轉移將會超過貿易創造,勢必帶來不利影響。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使貿易集團內部的商業環境更具有競爭性。國家間的貿易和投資壁壘的降低會使一體化的地區的價格競爭更加激烈。比如,大眾公司1992年以前,生產一輛高爾夫汽車在英國的售價比在丹麥高55%,在愛爾蘭的售價比在希臘高29%,在統一市場上這種價格差異會消失,這對成員國的公司來講是一種威脅。為了在競爭中取得生存,商業公司必須利用統一市場所帶來的機會,實現合理生產,降低成本,否則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對非成員國的影響

首先,非成員國面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獲得的機會:

統一市場的創立可以提供相當多的機會,使原本受保護的市場放開了對外來競爭的限制。比如,1992以前,歐洲保護程度最高的是法國和意大利市場,而今,這些市場在出口和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