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國際經濟體與國內經濟體的不同)

时间:2024-05-22 05:08:33 编辑: 来源:

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交換這種情況,其中一國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謎。

2)要素非同質論

要素稟賦理論假定各國的每一種生產要素本身就是同一的,沒有任何差別,然而實際上每一種生產要素并不是同一的,它包含有許多小類或亞種,他們的組合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有數量上的差異,還有質量上的差異,忽視了生產要素的稟賦的質的差異,就難以對貿易格局作出合理的解釋。里昂惕夫也認為美國的對外貿易結構出現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和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原因,在于美國工人擁有比其他國家工人更熟練的技術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3)貿易壁壘說

由于美國出于某些政治和集團利益的需要,對雇傭大量不熟練工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采取貿易保護政策,這就會勢必會造成外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難以進口,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卻相對容易輸入,外國如果采取相反的措施,為了維護本國工業的發展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進行貿易保護,那么美國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難以進入外國市場,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卻相對容易出口。

4)需求偏向論

一個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如果國內需求強烈的偏向資本密集產品,其貿易結構就有可能是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比如美國,它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需求遠遠大于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這就造成了美國違背其在生產成本上的比較優勢,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狀況。

5)自然稟賦論

里昂惕夫的計算局限于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而忽視了自然資源這一生產要素的作用。

各國自然資源稟賦的不同,直接影響到產品中資本-勞動力比率。美國的進口競爭工業之所以是資動密集型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是大量礦產和木材的進口國,這些資源不僅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資源,而且使用了大量的資本。在出口方面,美國出口的農產品碰巧相對來說是使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的。

一.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從以下兩個方面說明了產生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

①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稟賦及經濟資源的擁有狀況。

②不同的商品生產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配置,即不同的商品生產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

二.要素豐裕度:指兩國要素擁有量和要素價格比例的比較。

①要素豐裕的實物定義:乙國資本總量與勞動總量的比率高于甲國,則乙國資本相對豐裕,甲國勞動相對豐裕。

②要素豐裕的價格定義:若乙國利息率與工資率的比率低于甲國,則乙國資本相對豐裕,甲國勞動相對豐裕。

三.要素密集度:指生產各種商品所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

設生產兩種商品X、Y,使用兩種生產要素K和L,如果生產Y的K/L比率高于生產X的K/L的比率或生產X的L/K的比率高于生產Y的L/K的比率,則Y是資本密集型產品,X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四.要素稟賦論: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如果一國的要素稟賦(K/L)大于他國,則該國為資本(相對)豐富或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反過來,他國為勞動豐富或資本稀缺的國家。

五.國際貿易對生產要素收益的影響

①在開展貿易后的短時期內,由于只發生了商品價格的變動而沒有發生生產要素在進出口部門之間的流動,兩國出口行業的所有生產要素的報酬都會上升,兩國進口競爭行業的所有生產要素的報酬都會降低。

②在開展貿易后的長時期內,由于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引致了生產要素在進出口部門之間的流動,引起了生產要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導致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化,影響到要素所有者的報酬收入。

六.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

從沒有貿易轉到自由貿易,毫無疑問會使在價格上升的行業即(出口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土地)的報酬升高,而使在價格下跌的行業(即進口競爭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勞動)的報酬降低。

拓展的定理:根據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如果各國都以各自的生產要素稟賦比率差距為基礎進行貿易,其結果是貿易前相對豐裕的要素價格上漲,相對稀缺的要素價格下跌。這樣的過程發展的結果,將會逐漸達到要素價格比率的國際均等化。

評價:國際貿易雖然改善了一國整體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是有利的。國際貿易會對一國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產生實質性影響。

七.為什么說要素價格均等化只是一個趨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限制條件/原因)

①要素價格的均等是以商品價格的均等為先決條件的。

②要素價格均等還要求生產技術條件必須完全一樣,這也是一個比較苛刻的條件。

八.貧困化增長(“福利惡化型增長”“悲慘增長”)

A.含義:當一個國家(通常是發展中國家)傳統出口產品(通常是初級產品)的供應量急劇增加時,它的國際市場價格趨于下跌,甚至跌到使這個國家受到損害的地步。一般說,這種貧困化增長的情況大多發生在生產,出口初級產品的發展中大國。

B.條件:

1)增長只發生在出口部門;

2)增長國在世界市場是一個大國,即出口供給的變動足以影響世界價格;

3)一國極端缺乏產業結構調整的能力,以至新增資源只能進入出口部門;

4)出口擴張減少進口競爭產品的生產;

5)外國對本國所增長的出國產品的需求幾乎無彈性。

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上述條件很難同時滿足,故貧困化增長很難發生。

九.荷蘭病(“悲慘增長”的典型例子)

“荷蘭病”(theDutchdisease)是指一國特別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20世紀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國家的荷蘭發現大量天然氣,荷蘭政府大力發展天然氣業,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顯現繁榮景象。可是,蓬勃發展的天然氣業卻嚴重打擊了荷蘭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削弱了出口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到20世紀70年代,荷蘭遭受到通貨膨脹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這種資源產業在“繁榮”時期價格膨脹是以犧牲其他行業為代價的現象,國際上稱之為“荷蘭病”。

“荷蘭病”(DutchDisease)是一個和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術語,是指由于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因而工業出口減少、國內制造業衰退的現象。經濟學家們則常常以此來警示經濟和發展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的危險性。

“荷蘭病”的經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Neary在1982年給出的。兩位作者將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即可貿易的制造業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是一國內部的建筑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部門)。​​​

試述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理論

(一)要素稟賦理論

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將國際貿易和區際貿易的領域由產品拓展到生產要素,并認為正是由于各地區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決定了地區之間的貿易格局,而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能夠改變地區要素稟賦之不足,提高地區生產效率。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為區域經濟合作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基礎。

(二)新要素學說

新要素學說主要包括人力資本學說、研究與開發學說和創新理論。

1人力資本學說

動力實質上是一種不同質的生產要素,當人們通過對勞動

力進行投資,使一定量的資本與勞動力相結合,就會使勞動力的質量升華,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即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實質上是指高素質的勞動力。

研究與開發學說

2研究與開發學說

研究與開發學說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格魯伯、弗農等人提出的。他們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無形的生產要素正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與開發就是最重要的一種無形的生產要素。

如果一個國家研究與開發力量雄厚,則在研究與開發領域中的投資能夠獲得更高的效率,從而促使本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區域比較優勢,提高本國在國際勞動分工中的地位。如果一個國家和地區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在先進的技術領域保持一定的領先。

3創新理論

創新理論包括企業創新、國家創新和區域創新

(1)創新及其內涵。

經濟增長只是年復一年地人口與財富的增加,其主要動力是從外部追加各種生產要素,純粹的經濟增長不能夠在質上產生新的現象。

創新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5)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

(2)國家創新理論

國家創新系統是指有利于促進一個國家研究開發、引進、運用、擴散各種新技術的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機構所組成的網絡,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具體的國家制度。

(3)區域創新

區域創新是指一個地區研究、開發、運用和擴散新技術和新知識,并以此促進地區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過程。

(三 )區域發展的相互依賴理論

區域發展的相互依賴理論闡明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是獨立的, 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聯系的。

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相互依賴,主要緣于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政治軍事力量的制衡。

第二,經濟技術的發展,經濟技術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國都必須依賴于其他國家的經濟技術力量完成本國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

第三,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程度的加深,產生了一系列足以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生活的重大問題。

國際經濟體與國內經濟體的不同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一般說來,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趨勢。隨著全球范圍內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生產要素跨國界的不斷流動,使得世界各國經濟聯系越發緊密,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的統一整體。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而復雜的,在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動世界經濟的總體增長,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大發展的同時,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總起來說,經濟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產國際化。(2)貿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生產力的發展和不斷深化的國際分工,在客觀上要求打破國家對資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對生產要素進行跨國家或地區集中生產自己具有或可以實現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終將增加產品總量和生產規模,使各國受益。各國在當代經濟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趨勢,它標志著先進的生產方式,是未來社會的經濟基礎。全球資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優化配置。全球范圍內有效的分工協作可以產生新的巨大生產力,而且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從而可以開發最先進的產品,獲得最經濟的成本和最貼近的市場,從而具有最大的競爭力。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空間先進方式,而且開辟了人類更先進的生產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化,主張在世界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干預,充分發揮價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