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關外與外貿服務專業就業前景(想改行,不知道做什么)

时间:2024-06-02 08:38:12 编辑: 来源:

6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36家在寧興辦了64家企業;中央各部門在寧投資已達600億元;重慶長安、中興通訊、深圳華為等國內龍頭企業也已來寧投資辦廠和興辦研發中心。

5、金融商貿興盛

南京市場發達、商貿流通活躍、金融機構發展迅速,具有強勁的輻射功能。除國家各專業銀行外,全國性或地區性商業銀行紛紛落戶南京,目前擁有銀行營業機構1000多家;商業設施逐步完善,新型業態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大商業、大流通、大市場的格局,現已擁有各類商業服務網點7萬多個,各類市場550多個,200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超過400億,居全國十強城市之列,成為長江流域金融、商貿、流通四大中心之一。

二、南京發展目標

面對入世后的新形勢,我們將把握機遇、克服困難,扎實工作,以富民強市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攬全局,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為主線,進一步擴大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拓寬經營城市思路,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切實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把南京建設成為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人居環境優良的城市。到2005年實現GDP1600億元以上,人均GDP30000元,到2010年實現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

三、南京發展規劃

1、城市整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把南京分為主城、都市發展區、市域三個層次。主城為現有的南京城區。都市發展區是南京人口、產業、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高度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區域,是未來南京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域。市域包括全南京市地域范圍,內含3個新市區、7個新城和13個重點城鎮。在對外交通方面,南京是航空、公路、鐵路、航運和管道五種交通方式齊全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城市對外交通十分便捷。祿口國際機場是江蘇省唯一的國際航空港。滬寧、寧蕪、津浦三條鐵路主干線匯聚于此,還將規劃建設京滬等高速鐵路,最終形成"十線匯集"的鐵路樞紐。六條國道從南京經過,規劃已形成"兩環十二射"的高速公路系統。南京港年吞吐量達6000萬噸,是我國內河第一大深水港,規劃的龍潭港為深水外貿港,52萬標箱集裝箱碼頭的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力爭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副中心。在市內交通方面,目前已完成公路一環江南段建設,規劃了二環和公路五橋一隧的過江通道。南京通過加快交通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加強交通管理,已形成方式齊全、功能強大、運行高效的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和暢通、便捷的市內交通體系,總體交通狀況在國內特大城市中處于領先地位。這些都為南京與海內外便捷溝通和城市良好的生活及投資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支撐。

2、環境與歷史文化保護

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居全國之首,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是南京城市的主要特色。長江、秦淮河從南京城區橫穿而過,4.7平方公里的玄武湖如一顆明珠與紫金山共同組成鐘山風景區。棲霞山、老山、牛首山、祖堂山等諸多山體等分布在市區內。23公里長的明代古城墻是世界上保留最長的古城墻。這些都是南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我們將以顯山露水、著力營造綠色城市為原則,充分發揮山、水、城、林交融一體的城市特色,發掘歷史內涵,綜合保護環境風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跡、建設風格,以明代城垣、歷代城濠水系、丘崗山林和現代林蔭大道為骨干,連接各個片、區、點,形成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南京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山、水、城、林景觀,為在南京投資、生活和旅游的人們敞開了優美的空間。

四、南京發展戰略

1、以開發區為重點,加快工業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不斷增強全市經濟實力

南京目前擁有3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開發區,至2001年底累計開發面積78平方公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70億元。進區企業46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近1000家,合同外資近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千萬美元以上外商投資項目150個。2001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800億元,出口創匯7.8億美元。下一步我們將突出以開發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化學工業園、IT產業園、生物醫藥工業園等一批專業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

重點建設南京IT產業園,推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發展戰略,以構建IT支柱產業為目標,引進和建立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發中心、制造中心和信息成果交易中心,大力增強IT核心技術和重要應用技術的創新能力,力爭在5年內建成國際知名的知識產業基地和科技城。

重點建設南京化學工業園,實現石油化工產業大發展。我們將把握世界石化產業調整的發展機遇,在中石化指導下,大力引資引智,建設規模化、高素質的石化產業體系,保持產業發展與環境建設的良性循環,塑造生產先進、環境優良、服務高效的特色經濟開發區,實現"產業發展、公用設施、物流輸送、環保安全、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最終成為"國家一流,國內領先"的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今年將完成化工園起步區3.8平方公里的征用、平整工作,力爭落實一期1.76平方公里的招商引資工作。

2、以"一個疏散、三個集中"為原則,建設好"一城三區",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進程

"一個疏散",即疏散老城人口,為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和塑造現代都市特色創造條件;"三個集中"是指工業向開發區集中,建設向新城集中,高校向大學城集中。同時,按照現代化的標準,著重抓好"一城三區"的建設。"一城",即河西新城,用地面積56平方公里,逐步建成一個以商務、商貿、文體三大功能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與就業兼顧的中高檔居住區,以濱江風貌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閑游覽地。"三區"是指仙西新市區、東山新市區和江北新市區。這三個新市區內部將有以大學城、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現代化居住區組團而成的新型市區結構,在外部以高速通道與主城相連,呈星型擴散。

作為提升南京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我們選擇了仙林、江寧和江北三個片區作為教育資源重組的基地,興建大學城。南京是中國高校學生數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萬人擁有高校學生數分別是上海的3.8倍,北京的2.7倍,杭州的1.3倍。南京將在主城區周圍建設三個大學城,以調整高等教育布局,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增強南京科教在全國的競爭力。仙林大學城位于仙西新市區西北組團,分為大學城、配套科技產業園區、未來城市商務設施預留區和大型國際體育、文化活動設施預留區及高標準居住區四大塊。目前,已經和計劃進駐仙林地區的南京師范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九所高等院校。江北大學城目前已建設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新校區以及南京氣象學院等八所院校。預計2005-2010年間,江北大學城學生總數將從現在的3.2萬人增加到8-10萬人,用地從6平方公里增加到8平方公里左右。江寧大學城現有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新校區以及正德學院(民辦)等高校。預計2005-2010年間,在校學生人數將從1.4萬增加到2萬,用地規模在1.27平方公里左右。

3、以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為核心,全面增強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建設全國一流服務城市

在抓好綜合經濟、城市建設的同時,我們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三個大學城為基地,做大做強科教產業;實施旅游倍增計劃,以主城風景點、棲霞、牛首山、老山珍珠泉風景區為基地,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以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廟、珠江路及河西商務區為龍頭,整合商業資源,加快建設一批特色街店和品牌商業區;發展連鎖經營等新型商業業態,大力推進商貿現代化,實現商貿物流業快速發展;著力建設"數字南京",加快"電子政府"的建設步伐,推進城市信息化進程。

4,,沈陽是遼寧省的省會,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全國的工業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沈陽現轄九區一市三縣,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總人口720.4萬人,市區人口506.6萬人。

沈陽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途經境內。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在-29℃-36℃之間,平均氣溫8.3℃。沈陽地區全年降水量在680—530毫米之間,降水分布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從市內到東陵渾河沿岸為多雨區,新民縣北部為少雨區,雨量多少差150毫米左右。市內自1906年以來,年平均降水量為715.5毫米,多于遼西地區,少于東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同朝陽相比,約多50%,但比丹東少30%。多數年份的降水量比較適宜。全年無霜期183天。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沈陽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沈水(渾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陽地區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對新樂遺址考證,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公元前229年設立侯城起,沈陽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后金遷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后,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存的兩個完整皇宮建筑群之一。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沈陽的工業門類已達到142個,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33家,地區生產總值2240多億元。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以振興沈陽老工業基地為主線,堅持改革開放和工業立市方略,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外資和民營經濟迅速成長壯大;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得到拓展優化;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化工醫藥等產業初具規模,已成為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軟環境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沈陽經濟和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陽經濟和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此同時,沈陽先后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百強城市前十名,并躋身國內十大最具競爭力城市行列。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全面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戰略機遇,沈陽市政府正式確定,到2010年把沈陽建成全國裝備制造、東北地區商貿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沈陽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及科技實力,完善的市場體系和發達的交通網絡必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之一。

沈陽是遼寧省的省會,位于沈河北岸故稱沈陽。沈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遼寧省省會,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屬于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降水分布由南向東北和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遞減。一年四季分明,1999年極端最高氣溫達35.2℃,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4.9℃。 各縣區1999年平均氣溫在7.8-9.0℃之間,康平縣最低,東陵區最高。全年平均8.6℃,比1998年低0.63℃。

沈陽市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名勝古跡有福陵、昭陵、新樂遺址博物館、鄭家洼子青銅短劍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