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意義(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簡評)

时间:2024-05-13 17:34:07 编辑: 来源:

復下去,收入增加將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相反,當輸入商品和勞務時,對外支付貨幣,使收入減少,消費也隨之下降,國內生產縮減,收入減少……因此,只有當對外貿易為順差時,才能增加一國就業量,提高國民收入。此時,國民收入的增加將為投資增加和貿易順差的若干倍。

外貿乘數效應很直觀地說明了對外貿易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一個國家出口的增加就如同經濟體系中任何其他的支出增量一樣,通過乘數效應使就業機會和國民收入得以成倍的增加,對于需求不足的國家尤其如此。盡管現實中出口對國民收入的影響極為復雜,受制于許多正相關或負相關的因素,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出現出口增加導致國民收入下降的特例,但最具普遍意義的仍然是出口的積極作用。這也是為什么出口作為一種有效需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一直備受各國重視,并被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對外開放使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逐步一體化,這種一體化的過程使我國的對外貿易額快速發展。

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把凱恩斯的“乘數理論”應用到對外貿易中,認為一國出口額的增加,同投資額增加額一樣,也能起到增加國民收入的作用。該理論解釋了外貿順差(出口大于進口的差額)對國民收入增加存在著倍數效應。現在人們常把投資、消費和出口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外貿出口所增加的國民收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機制是由于出口商品生產決定了國民收入的分配,國民收入的分配效應又通過對商品價格、消費者對進出口商品需求偏好的差異來影響經濟增長。由于出口產品使用不同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而出口產品的價格會因國際貿易而上升,這樣不同產品出口所導致不同利益集團的工資收入、向國家提供的利稅不同,如果出口收入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對國內商品有較高消費傾向的利益集團,那么就會擴大國內商品生產的需求,縮小貧富差別。如果出口收入分配有利于對進口商品有較大需求的利益集團,那么,國民收入向外支付擴大,國內貧富差別也會擴大。當然搞低收入階層的儲蓄傾向不同,如果出口收入分配偏向于高收入者,則易于資本的形成,從而通過要素積累促進經濟增長。

用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解釋超保護貿易政策

您好!

凱恩斯主義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

凱恩斯把反映投資增長和國民收人擴大之間的依存關系稱為乘數或倍數理論。它的意思是說,新增加的投資引起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增加,從而引起從事生產資料的人們(企業主和工人)的收入增加。他們收人的增加又引起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又導致從事消費品生產的人們收入的增加。如此推演下去,結果由此增加的國民收人總量會等于原增加投資量的若干倍。凱恩斯認為,增加的倍數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消費傾向越大,增加的倍數越大。倍數即乘數的公式為:K=1/(1-邊際消費傾向)。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簡評

凱恩斯主義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規律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理論對于認清國民經濟體系的運行規律,制定切實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也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但是,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把貿易順差視為與國內投資一樣是對國民經濟體系的一種“注入”,能對國民收入產生乘數效應。其實,貿易順差與國內投資是不同的:投資增加會形成新的生產能力,使供給增加,而貿易順差增加實際上是出口相對增加,它本身并不能形成生產能力。因此,投資增加和貿易順差增加對國民收入增加的乘數作用并不等同。其次,對外貿易乘數在實踐上是很模糊的,它常會受一國閑置資源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資源稀缺會限制該國國民收入的下一輪增長。再次,這一理論忽視了對外貿易發揮乘數作用的條件。對外貿易的乘數作用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揮,只有在世界總進口值增加的條件下,一國才能繼續擴大出口,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和就業。如果世界的總進口值不變或減少,一國將無法增加出口,除非降低出口商品價格,但降低出口商品價格,企業會因利潤下降而不愿擴大生產、增加產量,因此,增加出口也無從談起。

凱恩斯模型中乘數的重要性

政府可以通過增加公共支出來刺激經濟增長,企業也可以通過增加生產投資來增加就業和經濟效益

此外,乘數效應還可以幫助政府和企業理解他們的投資決策對整個經濟體的影響,

簡述凱恩斯的乘數理論,并指出其發揮作用的條件(拜托詳細一點,我們書本上太簡略了,謝謝)

就業乘數最先是由K.F卡恩首先在其《國內投資和失業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提出,就業乘數理論是研究由增加投資直接、間接引起的總就業增量與該項投資直接引起的就業增量之間的比例關系的理論。就業乘數理論是凱恩斯乘數理論在就業方面的一個運用,

乘數原理的公式表示是:

\Delta Y=A \times \frac{ 1}{ 1-MPC}

式中:

△Y表示一筆自發性支出A所能新增加的國民收入;

MPC表示邊際消費傾向。

從式中可以看出,一筆自發性支出A如果是用於投資的話, 不管是用於勞動密集型投資,還是用於資本技術密集型投資。△Y的大小只與A和MPC值的大小有關,與投資方式的選擇無關。如果一個國家還存在失業. 同時也存在其它閑置資源,則采用勞動密集型投資方式最有利於就業問題的解決,這就是凱恩斯巨集觀經濟學給我們的就業指導原理。

凱恩斯首次在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增加投資,就要增加投資品(生產資料)的生產,從而可以增加就業,增加社會上的收入;而收入增加時,消費也將隨之增加,從而消費品的生產也將增加,這樣又可以增加新的就業,引起新的收入增加。這樣實現的總就業增量與該項投資直接引起的就業增量之比,稱為就業乘數。凱恩斯通過乘數論闡述了增加投資對於減少失業、擺脫經濟不景氣的重要作用。

凱恩斯否定了傳統經濟學的觀點,他指出,以往傳統經濟學中所謂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給本身創造需求這一錯誤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就業均衡。他說,這只適合於特殊情況,而通常情況下則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因而他自稱他的就業理論才是一般理論,即通論,既可解釋充分就業的情況,也可解釋小於充分就業的情況。

凱恩斯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國的就業水平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而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動,因而就業水平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或有效需求。

凱恩斯認為,之所以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幣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總和,總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心理上的消費傾向使得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因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心理上的靈活偏好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使預期的利潤率有偏低的趨勢,從而與利息率不相適應,這就導致了投資需求的不足。凱恩斯還認為,心理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即資本邊際效率的作用在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中尤為重要,危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資本的邊際效率突然崩潰。

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不存在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機制,因而主張政府干預經濟,通過政府的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以實現充分就業。消費傾向在短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因而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從增加投資需求著手。凱恩斯指出,投資的變動會使收入和產出的變動產生一種乘數效應,因而他更主張政府投資,以促使國民收入成倍地增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