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出口貿易利潤有多大(出口限制的經濟影響)

时间:2024-06-03 16:38:01 编辑: 来源:

匯兌損失,使出口企業所獲得的利潤進一步減少,由于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主要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加工產品為主,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相對較少,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發揮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通過價格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出口利潤率非常低;

3、經營風險增大,人民幣匯率升值和匯率變化的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對出口型中小企業帶來了較大的交易風險、會計風險和經濟風險,直接影響了投資,使得經濟放緩;

4、競爭壓力加大,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都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出口產品為主,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的力度較低,人民幣升值導致企業成本大幅度提高,這些依靠低價競爭贏得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舉步維艱,部分中小企業面臨關門倒閉的困難。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10-1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買粉絲s://b.pingan.買粉絲.買粉絲/paim/iknow/index.買粉絲

如何估算人民幣升值對外貿企業的傷害有多大?

人民幣升值將減緩外貿企業出口的增長速度  人民幣升值將會使以外幣計量的外貿出口商品價格上升,外貿企業為維持一定的利潤,只能減少經營額

由于外貿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出口商品的收入減少,外貿出口企業利潤會大幅下降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不利于外貿出口的持續擴大,也不利于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嚴重影響了我國外貿企業出口增長速度

人民幣升值將造會成外貿企業賬面外匯凈資產減少  人民幣升值使外貿企業財務記賬時,出口收入外幣折算為成人民幣本位幣時產生匯兌損失,導致外貿企業賬面外匯資產的縮水,從而減少了外貿企業的賬面凈資產

cdn

bcebos

買粉絲/c75c10385343fbf2f34f84babb7eca8064388fc3" />

人民幣升值的話會給做國內做外貿的企業和不做外貿的企業有多大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外貿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外貿企業重負下前行

本幣升值具有雙重性,關鍵在于如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人民幣升值實際上也為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了有利因素

圣誕剛過,中國外匯市場又給人民幣帶來了一份“厚禮”,2006年12月29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突破7.81整數關口,再次創出匯改以來的新高。

人民幣不斷升值無疑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很大影響,影響最直接的要數外貿業。雖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政府對人民幣的干預程度降低,人民幣升值已成市場共識,不少企業也做了相應準備,但即便如此,人民幣不斷升值還是對外貿企業經營造成了很大影響。

給外貿企業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從理論上講,貨幣升值實際上并不影響進出口商品本身價值,只是改變了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價格,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人民幣升值3%,就相當于出口產品成本提高了3%,出口競爭力降低了3%。一國貨幣升值后,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外國對這種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規模受到制約。同時,該國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下降,會刺激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進口規模得以擴大。

我國目前的出口產品主要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加工產品為主,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較少,特別是以來料加工為主的三資企業處于全球產業鏈末端,利潤率低,自身增值能力不足。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設廠看重的是中國的人力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人民幣升值以后,無疑會抵消一部分人力資本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中國的產品出口將會出現較大幅度下滑。某燈飾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表示,該公司去年雖然拿到900萬美元海外訂單,為防范風險也辦理了部分遠期結匯,但由于人民幣升值影響,還是損失了18.9萬美元。

我國出口企業受人民幣升值影響的程度不一。享有外銷低利貸款、外銷退稅甚至以內銷補貼外銷的產業所受沖擊相對較輕。享受優惠者多為競爭力不強的產業,相關產業或地方政府為了爭取補貼收入而極力維持生產,這些產業可依靠補貼勉強存活。而未受優惠的則有不少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因無政府補貼而影響生產和出口,結果率先倒閉,造成反向淘汰,致使外貿產業結構趨向惡化。

不少中國廠家出口的是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一些出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造成污染,部分企業沒有按規定進行防治污染投資,因此,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在人民幣升值后,對這些企業的產品出口影響不大。反之,守法廠商因負擔了環保成本,相對前者缺乏競爭力,在人民幣大幅升值后,無力出口而被迫倒閉,造成守法者遭淘汰,違法者繼續生存的不公平現象。

人民幣升值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契機

人民幣升值以后,一些外貿企業之所以無法承受這一風險,根本原因在于其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處于全球化競爭劣勢地位,無法在激烈競爭中獲勝。因此,人民幣升值再次為外貿企業的產業結構敲響了警鐘。

的確,中國面臨著從對外貿易大國到強國的挑戰。中國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是轉變對外貿易形勢的關鍵。在亞洲國家中,韓國、日本都曾經歷過本幣升值的困難時期。日元在1985~1986年升值幅度達45%,這給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此期間由4.9%下降到2.5%。

然而,日本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用幾年時間逐步走出了本幣升值的陰影。日本銀行的調查顯示,出口業萎縮使日本國內很大一部分資金投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業,很多計算機、通訊技術和電子產品制造廠商不僅從出口市場轉向國內市場,而且從制造業轉向非制造業,使第三產業得到了加速發展。從日本的發展經歷可以看出,本幣升值具有雙重性,關鍵在于如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人民幣升值實際上也為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了有利因素。

實現產業升級,就是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唯有如此,才可以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有助于外貿的健康發展。

人民幣升值已成趨勢,變壓力為動力實現外貿業健康發展是當前大計。在人民幣升值預期背景下,企業應該有風險意識,采取相關措施。為規避人民幣升值導致的收益減少風險,一些企業選擇與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合作。在繳納一定銀行利息和費用后,企業將未來的人民幣收益鎖定,由保險公司承擔人民幣一旦升值所造成的貿易損失。據浙江華天集團副總經理張青峰介紹,這種做法在紹興紡織出口企業中比較普遍。杉杉集團國際商務部部長朱素君也表示,他們與外商簽訂出口合同時,盡管還沒有為因人民幣升值而直接提高產品出口單價,但憑借雙方長期建立的信用關系,一般都會在私下協商,如果人民幣升值,外商會考慮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人民幣升值已成為目前外貿簽約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政企合力應對外貿匯率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在出口企業競爭日趨激烈背景下,外商愿意接受我國企業提高產品出口單價的要求,說明外商對人民幣升值的期望值很高,對升值幅度的期望也很大。我國出口商品4%左右的提價幅度,在外商對人民幣升值幅度預計范圍之內。另外,受歐美對我國紡織品“特保”影響,我國對歐美的紡織出口量會明顯減少,這將促使紡織品海外市場價格上漲,這也是外商愿意接受我國紡織企業提價要求的原因之一。

對于政府來說,各級政府要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如稅收、價格、財政、信貸、利率等,通過經濟、法律、行政各種手段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利用世貿組織相關政策,在世貿組織協議允許范圍內給予相關產品出口補貼或提高出口退稅,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彌補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外貿收入減少,從而達到既優化產品進出口結構,改善貿易收支,又減少匯率變動帶來的通貨膨脹的目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