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反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反傾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时间:2024-05-17 13:28:04 编辑: 来源:

這個產業調

整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從全球化的目標來看,發達國家的產業

調整目標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目標迥然不同。發達國家希望通過產業調

整實現產業升級,把一些技術相對落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污染比較嚴

重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并通過對高新技術的壟斷和在全球形成

的生產銷售系統來保持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性

的產業調整始終處于不利地位,資金匱乏、技術落后使它們不得不接受

發達國家的過時產業轉移,不得不接受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低附加值產

品生產,不得不接受以國內市場份額換取技術升級的方法。如果有人希

望通過“經濟全球化”來實現世界大同、大家平起平坐的話,那他就完

全想錯了,因為所謂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明確地

使他們的幻想破滅了。資源不平等分配、大范圍的金融風險和全球貧富

差別加大等現象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

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1.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更強了,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

,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如資金、技術、人才大都為發達國家所占有或支

配,發展中國家是以所謂的“比較優勢”加入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的。

這種“比較優勢”說到底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包括低廉的勞動

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生產和獲取硬通貨就只能處在國

際分工體系的最底層,而長期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雖然能使發展中國家

經濟有所增長,但由于產業發展空間趨于狹窄,加上過份依賴海外市場

,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嚴重失衡,對發達國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漸加深。

2.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加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

資本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國際

外匯市場的交易中,大量“熱錢”用于炒匯投機謀利。據統計,90年代

中期國際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一萬億美元,而其中用于國際貿易的

交易額不足2%。國際貨幣交換已與國際貿易中的物品交換相脫節, 規

模龐大的金融活動早已失去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產品的支撐。大規模投

機套利活動不僅直接打擊了新興工業國正常的經濟活動,而且也沒放過

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金

融投機行為導致原來欣欣向榮的東南亞經濟在很短時期內灰飛煙滅,整

個亞洲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中。

國際投機資本的猖獗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首

的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和轉移產業及技術時,逼迫發展中國家

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開放金融市場。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發達國

家資本投機財團所支配的財力遠大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力,自然

就能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亞洲金融危機是這些投機資本

破壞全球經濟穩步發展的最明顯例證。

由國際投機資本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危害了亞洲國家的經濟,

而且也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以“

信用”為基礎的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大混亂,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就在劫

難逃了。

3.貧富差距加大。許多人對于經濟全球化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希望

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上富裕的生活。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對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說得再準確一點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經濟全球化

謀利,而另一部分人被迫接受其后果。前不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

了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呼吁人們重新認識經濟全球化,逐步縮

小當前世界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報告指出,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國家,他們擁

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全球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

%,全球電話總數的74%;而占全球人口總數1/5的貧困人口在上述幾

項上的占有率僅約1%。在平均收入方面,貧富國家之間相差74倍, 而

在1960年,這種差距還僅為30倍。此外,200 名最富有者的資產超過占

世界總人口41%的人的收入總和。在過去4年里,這200名富翁的財產增

加了兩倍,達一萬億美元以上,相反,每日收入少于一美元的窮人仍維

持在13億左右。

通過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

球化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貧富國家并沒有能夠平等地分

離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貧富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對這種趨

勢,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經濟全球化不是為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僅僅是為了某些人牟取高額利潤,那么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

家有意義嗎?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安全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某些發達國家高唱經濟全球化,想的盡是對他們通向更加富裕的機遇,而沒有看到對他們的日益嚴峻的挑戰

這些挑戰有些是近在眼前的,有些是嚴峻地潛在著的

就說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南北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對發達國家意味著什么?首先,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將無力購買發達國家的產品,使全球市場萎縮,“貿易自由化”還有什么實質意義?貧窮的國家總是帶來嚴重的社會矛盾與動蕩,從而投資環境惡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么實質意義?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發展中國家無法參與,還有什么經濟全球化?這樣,反過來必將制約發達國家自己的經濟發展,引發起全球性經濟危機

在全球性經濟危機中,發達國家不僅無法幸免,而且即使不首當其沖也必然損失巨大

其次,“南北差距”越來越大,意味著歷史上殖民地與殖民主義的對立將以新的形式再現

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一個貧窮國家的動亂將引起周邊地區乃至全球性動亂

更嚴重的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是歷史鐵的規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反對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浪潮必將一浪高一浪,階級斗爭也將從國內走向全球化,和平與發展時代將結束,代之以新一輪的全球范圍的革命與戰爭

即使在血與火中誕生一個新世界,也將是人類一次空前的災難

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也是向人類的挑戰,全人類應該在這一挑戰面前深思

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我國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一方面,發達國家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而且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我國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如某些產業規則、信息技術產品協議和勞工標準等,這就決定了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始終處于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的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后,人才流失嚴重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

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我國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

一方面我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壞環境的對象

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

同時,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及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我國轉移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使我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加快其工業化進程,但是卻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資源浪費現象相當嚴重,社會負擔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無助于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快科技進步,從而影響到我國發展并最終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促進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個統一的全球經濟系統正在逐步形成。各國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爭端和摩擦接連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零和、輸贏規則已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非零和及雙輸、雙贏規則取代,要么一損俱損。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多么強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國,尤其是各大國,在處理相互關系和國際關系時客觀要求相互溝通。協調與合作正在成為大國關系的主旋律。 近年來,中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就與經濟全球化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冷戰結束之后兩國關系麻煩不斷,一度曾面臨嚴重危機。但是,由于兩國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美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急需開拓國外市場,因而,中美間的經貿關系仍迅速發展。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對中國的直接出口為美國提供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雙邊貿易至少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上百萬個工作崗位。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著兩國間的接觸、對話不斷發展,雙方擱置分歧,增進了解,加強協調,擴大合作。兩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兩國元首頻繁互訪,并設立首腦熱線,及時就全球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中美兩國還在資源、能源、環保、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2.對南北關系產生雙重影響 南北關系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擺脫發達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剝削與控制,謀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對南北關系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首先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過去南方對北方的單向依賴已變成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彼此都認識到,只有保持南北雙方和諧發展,世界經濟才能得以健康地運行。雙方都在處理南北關系時表現出務實性和靈活性,放棄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其次,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南方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國家之間要求加強經濟和科技合作的呼聲很高。 從消極方面看:(1)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無國界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國家減少干預,甚至出讓部分經濟決策權,由全球協調和仲裁機構去實行。從理論上看,主權讓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對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實際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單方面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在發生危機時又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增大了發展中國家承擔風險的概率。東亞金融危機就是由于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鉆了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發的,這本身就是出讓主權的結果。而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緊急援助貸款,又是以發展中國家出讓主權,放棄亞洲發展模式為條件的。有的東南亞國家把這一模式稱為“新殖民主義”。所以,南北關系的實質依然是控制與反控制、干涉與反干涉的斗爭。 (2)擴大了南北兩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市場經濟就是實力經濟,其成果按實力分享。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由于經濟實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懸殊。因此,隨著社會財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