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臺灣外貿依賴度(臺灣經濟發展的幾個時期)

时间:2024-06-02 01:36:32 编辑: 来源:

國家知道臺灣是中國的一個部分,但臺灣省卻不這樣以為,總是在與大陸鬧別扭,這也會帶來一些風險。其他的國家也是能夠從中嗅到一絲火花的,自然會趕緊的避開,不想與中國站在對立面。

我們都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但會有永遠的利益,所以說在利益面前所有的人都是會抗爭一把的。但有的時候利益也是沒有辦法動人心的,因為國家的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在剛發生問題的時候,臺灣省的外銷訂單還是比較多的,并且一直在增長,這也可能是其他國家的暗中介入,想要讓臺灣與大陸進行對峙。但是這樣的趨勢也是沒有辦法一直保持住的,如今就明顯下降了。當地的經濟專家也對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比較悲觀的預測,本來以為只是會不增長,但沒想到卻會突然的下降。從中可以看得出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而臺灣只能蹦噠幾下子,沒有辦法造成很大的傷害。

國際的局勢也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而現在烏克蘭與俄羅斯、中國與美國、臺灣省與大陸的局勢就是因為緊張的。在這種地緣政治風險比較大的情況下,一些經濟實力或者軍事實力比較強的國家,既然是無謂的,但有一些小的國家就必須要為以后的成員發展考慮,還怕有去無回。有專家也進行了預測,以后外銷訂單的增長量也不會大幅度上升的,并且還會進行二連跌。

也有網友進行了分析,這可能與美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很重要的聯系,因為美聯儲進行了加息,這也讓通貨膨脹尤為的嚴重,讓人們的需求變得比較的疲軟,全球的市場都受到了比較明顯的影響。

臺灣的經濟

臺灣經濟與科技

一、經濟概況

1949年以來,

臺灣經濟發展大致經歷四個時期: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當時臺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臺灣當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幣制、外匯貿易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50年代臺灣農業發展迅速,增長率年均達各4.7%。此外,從1950年下半年起,美國開始對臺灣實行經濟援助,注人大量資金幫助臺灣恢復經濟。到1952年,臺灣經濟基本恢復到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三)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1960-1986中)。由于臺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后勁乏力。臺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并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外匯貿易的改革、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的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這個時期外資對臺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民間企業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力。臺灣企業從日本進口生產資料,向美國出口工業品,形成了生產上依賴日本、市場上依賴美國的三角貿易關系。臺灣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從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制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貿易額中工業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臺灣工業建立起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托,以輕紡、家電等加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支柱,由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四)經濟轉型時期(l986年至今)。自8O年代以來,由于臺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愿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臺灣當局于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并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臺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臺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占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中,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在這一時期,臺灣與祖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系也日趨密切。

臺灣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國經濟援助以及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從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從1950年至1965年給臺灣的經濟援助共計l5億美元。15年間,“美援平均約占臺灣投資毛額的34%,從而彌補了臺灣商品及勞務人超的91%”。美國對臺灣的經濟援助不僅限于資金或物資,還包括軍事援助、低利貸款、直接投資、技術轉讓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臺灣學者認為,如果沒有美援,“臺灣經濟至少要比現在落后20-3O年”。此外,戰后西方國家在60-7O年代的經濟繁榮,給臺灣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二)從祖國大陸帶去的財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國民黨統治集團敗退臺灣時,從上海運送黃金 80萬兩以及大量銀元、美鈔到臺灣,由孔、宋家族將20億美金轉移至美國花旗、大眾等銀行,并帶去了大批各類財經人才。這些資金和人才對臺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民黨統治集團還將大量的機器設備運到臺灣。

(三)臺灣民眾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臺灣民眾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對臺灣在提高儲蓄率以集聚資本,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作出了犧性,中小企業者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角。

(四)臺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后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臺灣的實際情況,并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五)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對臺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十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具一定規模,互補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國大陸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腹地。臺灣每年從兩岸貿易中獲得巨額順差,保證了其貿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島的投資能力。大批臺灣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大陸,緩解了其在本島發展的困難,并且有利于臺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特別是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祖國大陸在臺灣出口份額中的比重上升,減輕了臺灣外貿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對臺灣經濟的穩定也有重要作用。

臺灣經濟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但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井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1980年,臺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1995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42.36%。近幾年來雖然臺灣產業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芯片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臺灣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并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臺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臺灣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于技術創造效果。

長期以來,臺灣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賦稅收入年增長率從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時,各級公庫和“國庫”支出增長很快,在支出結構中,軍備開支占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未含外購軍備的特期預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開支計入,整個財政開支中非生產性開支的比重很大。財政狀況持續惡化,至2002年,臺當局總負債已接近4兆新臺幣,債務余額占GDP比重超過30%。

臺灣經濟發展還受島內政爭激烈和兩岸關系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臺灣政黨之爭異常激烈和頻繁,大大影響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也成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許多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由于臺灣當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臺灣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在臺灣的投資意愿。

綜上所述,臺灣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均是政治、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雖然臺灣當局采取了某些相應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科技概況

臺灣科技發展與其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關的,戰后以來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奠基期(l959-1968年)。50年代,臺灣當局以穩定經濟作為主要目標,無力顧及科技的發展。直到1959年,臺灣當局才頒布“長期發展科技計劃綱領”,主要目標在于充實科技發展的基礎。同年,成立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簡稱“長科會”),負責規劃和推動長期科學研究。在這一時期,科技研究發展方向以基礎科學為主,同時通過各種補助措施,培養研究人才。

第二階段是初步發展期(1969-1980年)。60年代末到 70年代,臺灣工業的發展重點由輕工業轉向重化工業,提高了對產業技術的要求。為此,1968年臺灣當局頒布“十二年科學發展計劃”,在擴大研究基礎、改進科學教育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應用科學的研究,先后成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行政院”“應用技術研究發展小組”,并注重促進企業投資科技研究工作。

第三階段是全面推動科技發展期(1980年至今)。隨著80年代中期以后臺灣經濟進入轉型期,科技水平較低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臺灣當局開始加大科技經費和人員的投入,制訂一系列相應計劃和發展政略,以實現將臺灣建成“科技島”的長期目標。 1978年,臺灣當局首次召開由產、官、學界參加的科學技術會議,次年頒布“科學技術發展方案”,作為現階段科技發展的最高指導方針。此后,科技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制定出新的發展政策與計劃。

80年代以來,臺灣科技發展較快。從對科技發展的投入看,從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間,科研經費增長了4.8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14%提高到1.85%;研究人員數增長了2倍,每萬人口擁有的研究人員數由14.3人提到33.4人。從科技研究發展成果看,本地專利項目1996年達到19410項,是1986年的3.3倍;臺灣SCI論文發表篇數的國際排名,由1989年的第28位提高到1994年的第20位。在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方面,1980年臺灣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推動了信息、半導體通訊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1997年高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值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39.7%,較1986年提高了一倍多。目前,臺灣信息產業和半導體產業產值已分別躍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產基地,半導體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已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從科技的發展特點看,由于臺灣經濟規模較小、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民間科技研究發展先天不足,因此臺灣科技行政部門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科技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