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古典派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包括( )(關于世界各地文化)

时间:2024-04-30 09:36:57 编辑: 来源:

企業。從此,中國就有了使用機器進行生產的工廠。

中國近代商業是指從清代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新式商業。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傳統商業已有發展。但最大宗的商品糧食和土布還都是農民家庭生產,并主要是自給有余的產品。商業網集中城鎮,廣大農村基本上還處于自然經濟狀態,商業屬于前資本主義性質,大商人資本集中在鹽、絲綢、茶、木、藥材等行業。

進入20世紀后,通商口岸的近代工業(包括外商工廠)發展很快。它們的產品也進入這個商業網。棉花、小麥、煙葉等工業原料的貿易也經這個商業網向口岸集中。隨著口岸人口膨脹,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也改變了傳統流通渠道,而以通商口岸為中轉和消費中心。據1936年國內埠際貿易統計,機制工業品已占貿易總額的34%,并以上海等地的生產為主;埠際貿易中大米的40%,藥材的46%都是運到上海。估計1936年埠際貿易總額約達47億元,比19世紀末增長約20倍。

中國近代商業缺乏完整統計,總計約有100多個行業,趨勢是不斷發展的。以上海為例,1900年前后有棉布商一百三四十家,五金商58家,百貨商約100家,西藥商6家;到抗日戰爭前,棉布商增至七八百家,五金商897家,百貨商約1000家,西藥商165家,分別增長幾倍乃至一二十倍。從業人員、資金、營業額等也都有相應增長。根據30年代的一些調查估計,全國約有坐商164萬戶,從業人員859萬人,另有行商312萬人。估計1936年私人商業資本約達30億元。 官僚資本和商業投機化 1927年以后,出現另一種新的商業資本,即官僚商業資本。它是在 *** *** 實行金融壟斷的基礎上,憑借政權力量發展起來的。首先插手的是出口貿易,1936年起先后壟斷了鎢、銻、錫的運銷。抗日戰爭時期, *** *** 借口統制經濟,實行多種物資的統購統銷、公營專賣,獨占絲、茶、桐油、羊毛、豬鬃的收購和出口,管制棉花、紗、布貿易。同時 *** *** 大官僚的私人商業也利用特權,投機壟斷,發“國難財”。抗戰勝利后,它們又勾結美帝國主義,壟斷了部分進口貿易。

5.高中歷史有關經濟的問題

勞動所得歸自己支配,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它只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也都大量存在這種經濟現象.

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

===============================================

自耕農經濟

自己擁有小塊土地,從事個體生產都忘了.,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占主導,現在偏遠農村的農村,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下面是轉別人的

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該種經濟形態占統治地位的持續時間涵蓋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以及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而不向地主交納地租

===============================================

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對立面,私有制經濟的一種表現。是存在於市場范圍比較小的一種經濟形態

6.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2)分析圖片可知,圖2所示農業生產工具是由唐代江南農民發明的曲轅犁,曲轅犁的發明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新精神,促進了農業的發展.(3)材料二中“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說明國家賦稅仰仗南方,特別是我國的東南地區,“蘇湖熟,天下足”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指的是太湖流域成為最重要的糧倉,上訴材料反映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本小問號要注意是從政治角度分析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現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安定,是經濟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4)根據材料中“許多北方官民陸續往南方遷徙”,可知我國古代人口遷徙的總趨勢是北方人向南方遷徙,北方人南遷,為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故答案為:(1)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2)曲轅犁.(3)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安定.(4)北方人向南方遷徙;為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7.選修·經濟學常識 知識點歸納 最高分懸賞

《經濟學常識》學案(完整歸納版)專題一 古典經濟學巨匠的理論遺產1、斯密的理論貢獻(1)斯密的理論產生的背景18世紀中期,英國“圈地運動”的加速、對殖民地掠奪的加劇和科技進步的加快,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加快發展。

但受重傷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影響,束縛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觀念和政策依然存在。工業資產階級迫切需要理論上的支持。

(2)斯密的經濟學目的及財富的含義①斯密的經濟學目的一是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②財富的含義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

(3)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斯密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但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他的觀點看到了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決定的。

但顛倒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4)斯密的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①斯密的階級結構理論,斯密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

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的觀點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

2、斯密的政策主張(1)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①斯密的增加財富理論,斯密認為經濟學要研究如何增加國民財富。財富增加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因為其一,分工能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和勞動熟練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有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明和使用。

②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論,斯密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因此它的觀點認識到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但顛倒了分工與交換的關系。

分工決定交換,而不是交換決定分工。③斯密認為,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國民財富的又一重要途徑。

關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既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又須國家的宏觀調控。(2)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斯密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為了論證對外貿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學說。

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由各國的優勢。在對外貿易的時候出口自己的優勢產品進口劣勢產品有利于從中獲得好處。

這一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

同時谷物價格的提高必然帶來商品成本的上升,這不利于降低英國產品價格,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2)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①李嘉圖極力主張發展生產力,增加國家財富。

②李嘉圖提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并意識到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區別。同時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來決定的。

(3)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①收入分配是李嘉圖經濟學說的中心。②在經濟學史上,李嘉圖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這一概念。

他認為,相對工資是指在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所的工資與資本家所得利潤、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較的工資。李嘉圖的相對工資理論,從量的方面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的對立。

③李嘉圖把資本主義工資區分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并敢于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趨勢,這是他的一大貢獻。把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歸因于人口的增長。

4、李嘉圖的政策主張(1)經濟自由與 *** 職能李嘉圖認為通過市場是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他認為 *** 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保障私有財產、革除政治弊端和振興教育上。

(2)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①李嘉圖的自由貿易說,他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為資本積累提供條件,這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②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他認為,生產相同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各國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他國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③如何認識比較成本說。有利方面比較正確地反映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局限性,一國參與國。

關于世界各地文化

資本主義與中國文化

——韋伯觀點的再評估

顧忠華

中文摘要

「文化」乃是一個相當復雜又模糊的概念,尤其在涉及有關資本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時,十分不容易進行清楚的「歷史歸責」,這亦是韋伯在他的《儒教與道教》一書中所遭逢的基本問題。本文重新檢驗韋伯研究中國的宗教與文化時,存在于方法和內容之間的落差,指出韋伯雖然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成功地梳理出西方宗教理念轉化成「入世禁欲主義」的軌跡,不過,他的中國研究顯然缺乏這樣的明確對象,更無法區分中國傳統世界中「宗教」與「非宗教」的界限,使得他的分析缺乏說服力,亦在后世引起眾多爭議。

但另一方面,韋伯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在有關非西方世界之「現代化」經驗的具體分析上,仍是一項寶貴的資源。即以韋伯的中國研究為例,他對中國和歐洲在「國家形成」和「官僚結構」上的比較研究,到今天還是深有啟發意義。而他強調歐洲中世紀的城市已存在一批新興的「市民階級」,可是中國城市中的市民階級意識從未發展出來。因此,我們若能掌握住中國士大夫階層與西方市民階級的鮮明對比,將有助于我們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的特色,以及文化對型塑不同類型之「人格理想」的重大影響力。總之,韋伯在他的中國研究中預留了許多空間,并沒有絕對化中國文化--無論在傳統或現代的情境下--的可能選擇與動向,因此我們若能避免過度陷入所謂「西方中心論」的爭議,應可進一步挖掘韋伯的中國研究在文化比較及理解人類整體命運上的指引與啟發。

Abstract"Culture" is quite a 買粉絲plex and obscure 買粉絲ncept. Especially when it 買粉絲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ism and Chinese culture, it is not easy to ha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