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各國制定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的目的是(WTO關于農業貿易方面的協定有什么?)

时间:2024-06-10 17:04:36 编辑: 来源:

換,而不必發展那些不具備優勢條件的工業。

但這種理論在英國產業革命后,也不能適應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最大限度地擴大國外市場的需要,因此,繼亞當斯密之后,大衛李嘉圖又提出了“比較利益說”。

他認為:由于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上的優勢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有利程度較大或不利程度較小的商品,即“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然后通過對外貿易進行交換,這樣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能流動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增加,這種交易對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歷史時期,當產業革命在英、法等國深入發展時,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經濟并不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尚處于萌芽狀態的一些國家的工業資產階級則需求 *** 保護其幼稚工業,實行貿易保護,減少外國商品進口,以保護本國成長中的資本主義工業。

于是形成了與貿易學說相對立的以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為代表的保護貿易學說。

美國第一項財長漢密爾頓主張保護貿易的依據是:新的工業在早期的發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經驗豐富的外國生產商進行競爭,而需要用關稅壁壘進行保護,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稅基礎上與外國同類商品進行競爭的水平。

因此,當時的貿易理論不適用于美國,因為英美兩國經濟情況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貿易,美國如實行貿易政策,將會嚴重損害其經濟。

漢密爾頓的保護貿易主張對美國經濟發展以及美國的產業革命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美國以后的貿易政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德國歷史學派的代表李斯特認為,當一國工業尚無力和外國競爭的時候,如果實行貿易政策,則該國必然會因工業被擠跨而導致滅亡,一國應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確定自己的外貿政策,而不應固定不變。

他認為,國家的富強不在于現有財富的多少,而在于將來能創造多少財富,而能創造財富的是生產力,生產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戰至二戰期間的超保護貿易政策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經濟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竟爭的資本主義完成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壟斷代替了競爭,到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市場矛盾的尖銳化,壟斷資本主義不僅要求壟斷國內市場,也要求壟斷國外市場,因此,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積極干預對外貿易,不同程度地提高關稅、實行外匯限制、進口數量限制、鼓勵出口,即實行以保護壟斷資本利益為目的的外貿政策。

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基本特點:即保護本國幼稚工業,也保護國內高度發展的工業或夕陽工業。

保護的目的不再是培養競爭的能力,而是鞏固和加強對國內外市場的壟斷,在壟斷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對國外市場進行進攻性擴張;保護的措施多樣化,既有關稅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關稅措施。

(四)二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貿易化與新貿易保護抬頭階段

二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化”的口號下,加強相互市場的滲透。

首先是美國為打入西歐和日本市場提出了“貿易化”,接著西歐各國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開始搞“貿易化”,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普遍地降低關稅、減少進口數量限制、放松外匯管制。

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經濟危機嚴重,市場問題日益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超保護貿易政策又重新抬頭。

主要表現為:1對工業產品保護程度降低,但對農產品的保護程度提高;2非關稅壁壘在新增保護政策中占據主導地位;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強。

(五)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協調貿易政策階段

協調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內制定一系列的貿易政策、法規,加強對外貿易有秩序、健康發展的管理;對外通過談判簽定雙邊、區域及多邊貿易條約或協定,協調與其他貿易伙伴在經濟貿易方面的權利與義務。

20世紀80年代前,美國曾長期主張無條件的貿易。

然而當進口迅速增長,美國公司第一次在國內面臨激烈的外國競爭時,尤其是進入20實際80年代中后期,美國貿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國 *** 不得不重新審視其貿易政策和尋找新的理論依據。

1980-1988間,美國占世界進口份額從13%迅速增長到16%,而出口則在11%左右徘徊,結果導致美國經常項目從1980年的20億美元順差變為1988年的1200億美元逆差,同期,歐洲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

于是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保護要求暴發,于是新的貿易理論——協調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協調貿易理論認為: *** 國內尋求的是本國國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國消費者、生產者福利的最大化。

*** 的干預能幫助國內企業獲得可能會被外國企業搶占的利潤。

如果 *** 政策有利于國內企業貸款以增加生產設施,外國企業的擴張就會受到阻礙,結果便是國內企業的利潤和市場份額增加。

同時,由于 *** 干預往往是基于對國內企業和 *** 的相對不公平競爭行為而實行的,因此這種干預也將迫使外國 *** 開放受保護的市場,進而實現貿易的目標。

在這一理論的支持下,發達國家的外貿政策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1)保護措施是針對某些進口商實施的限制性措施,這些措施之間可以是互不關聯的,形式和內容也有不確定的特點,往往是一些臨時性的保護措施。

而保護貿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隨著 *** 管理貿易活動的加強而不斷充實和調整。

并且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綜合性、系列化優點,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管理貿易體系。

(2)管理貿易的法律已由原來的單一的法律發展成為以對外貿易法規為中心,與其他方面的國內法規相配合的統一整體。

管理外貿法律的整體化主要表現在涉及范圍廣并且有一定的彈性,如西方國家用法律條款規定處理不同國家、地區和多邊貿易關系的準則以及進出口貿易的管理和控制、外匯管理、對外經濟援助、技術轉讓等多項內容。

(3)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貿易、投資的化。

無論是歐洲的經濟一體化還是美洲的經濟一體化發展,都為協調貿易政策的實行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4)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得到增強。

貿易化和開放貿易體制成為全球貿易的主流,發達、發展中國家都在努力地實施世界貿易組織的各項協議、協定,并以這些協議、協定為核心、協調本國貿易政策,以便推動貿易與投資的化,促進全球貿易的發展。

WTO關于農業貿易方面的協定有什么?

《協議》包含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農業方面的條款可以分為三部分:農業協議總則、農產品具體減讓承諾和《中美農業合作協議》。這三個部分就農產品市場準入、國內支持、出口補貼,反傾銷標準和保障措施實施標準等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一)市場準入

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其它許多WTO成員國一樣,中國政府承諾對一般農產品的進口采取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撤消與WTO規則不相符的非關稅措施;對敏感商品(如大宗商品)采取關稅配額(即對配額內的農產品進口實行低稅率,對配額外的進口實行高稅率) 和準國家專營制(即國有貿易實體和非國有貿易實體均有權得到規定的配額)。同時,降低進口關稅,增加配額額度,提高配額管理透明度,實現部分農產品非關稅措施關稅化,授予外國企業貿易權和分銷權。

1 降低關稅,提高配額,非關稅措施關稅化。

中國同意削減農產品進口稅率,逐步增加敏感商品的進口配額。到2004年1月1日,農產品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將從目前的22%降低到17.5%,對美國優惠產品的生產率將從目前的31%降至14%。具體承諾如下:

1)對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準國家專營制。棉花進口初始配額為74.3萬噸,配額內關稅稅率為1%,配額外關稅稅率76%。進口配額將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89.4萬噸,配額外關稅稅率降至40%。提高配額和利用率,為國有貿易實體和非貿易實體分別提供33%和67%的額度。

2)對奶制品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撤消與WTO規定不相符的一切非關稅措施。

3)降低魚類進口關稅稅率,從目前的25.3%逐步調整到2005年1月1日的10.6%。

4) 谷物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度和準國家專營制。中國承諾在配額內進口征收低關稅(谷物的稅率為1%,谷物加工品不高于10%),配額外進口征收76%。至2004年,谷物進口配額將顯著增加,同時,配額外進口關稅稅率降至65%。另外,中國在加入WTO后將取消大麥的進口配額制,代之以9%的關稅稅率。

5)肉類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同時,削減肉類關稅,關稅減讓到2004年完成。

6)油籽和大豆油。首先,中國承諾到2006年實現大豆油的貿易自由化。在過渡期內,對大豆油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準國家專營制。初始配額為171.8萬噸,配額將逐步增至326.1萬噸,配額外關稅稅率降至20%。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增加到配額制取消前的90%。從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的進口實行關稅稅率為74%,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為50%;到2005年,配額將逐步增至326萬噸,配額外關稅稅率降低到20%。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增加到配額制取消前的90%。從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關稅配制和準國家專營制,進口只征收9%的關稅。其次,對大豆不建立配額制,關稅稅率限定在目前3%(1998年大豆進口量超過300萬噸),同時把大豆粉的關稅限定在5%。再次,中國答應取消棉籽、向日葵籽、紅花籽、花生仁、玉米油的配額制,代之以10%的關稅稅率。同時,對這些菜籽和大豆油征收的關稅稅率不高于其它植物油。

7)對專業農作物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關逐步降低關稅。

8)中國將削減木材及木材制品的談判為其它國家提供更為優惠的關稅減讓方案,那么這一更優惠的方案同樣適用于美國。此外,《協議》農業部分還將就化肥進口達成一致。

2 關稅配額管理

中國特別承諾,將以經濟標準而非政治標準來管理關稅配額,確保關稅配額制度的透明度和連貫性,并將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配額的配額不受妨礙。同時,中國要充分利用配額原則。如果原進口配額持有者未能利用配額,則其配額重新分發給其它可能進口的貿易實體。如果國有貿易公司(如中國糧油進口出總公司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等)持有的配額在當年10月未簽約使用,這部分配額將重新分發給非國有貿易實體使用。

3 撤銷與WTO相背的非關稅措施。

中國承諾保持非關稅措施(如動植物檢疫措施、衛生標準、國內稅等)與WTO相關條款的一致性。確保措施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使其建立在充分的科學依據之上,而非僅出自于政治保護主義的需要。《協議》中垂申了《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就柑橘、肉類、其它谷物等的衛生檢疫標準達成一致。

1)柑橘類。中方同意撤消對美國柑橘的的進口禁令。在頭兩個收獲季節內,中國允許亞利桑那州、德克薩斯州及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兩州經批準的距果蠅發作區20公里以外的區域向中國出口柑橘。

2)小麥和其它谷物。中國撤銷對美國太平洋西北部7個州的小麥進口禁令,允許每50克樣本中包含3萬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