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和合文化海外傳播活動(中華民族的信仰是什么)

时间:2024-05-21 05:10:42 编辑: 来源:

風浪搏斗得筋疲力盡時,并不清楚萬里之外的大明朝廷里,正醞釀一場軒然大波。鄭和船隊六下西洋返航后,朱棣皇帝駕崩于北征途中,便有人開始責難朱棣的外交政策。加之明朝后期,災害連連,國庫空虛、民生凋敝,有人便指責鄭和出海是勞民傷財,所以朱高熾即位當天即頒詔停止造船、召回人馬。

但禁航令不但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時局的尷尬和經濟上的窘境,反而阻滯了日益興旺的海上貿易。更為嚴重的是,這種保守觀點直接滋生和助長了閉關鎖國的政治主張。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下,鄭和近十年風帆未啟。

1431年,經歷了國門無人叩問的落寞之后,新登基皇帝朱瞻基派遣年已六旬的鄭和第七次出航。此時,這位斗得過刀風劍雨卻躲不開唇槍舌劍的老航海家,知道這很可能是一生中最后的航程了。作為一位虔誠的穆斯林,親自到麥加朝覲是他終生的愿望。然而就在這一次,鄭和卻猶豫再三,最終決定放棄一己之愿。他派出穆斯林水手去圣地,自己卻悲愴地留守在他七下西洋七次駐足的印度古里,凄楚地遙望阿拉伯海對面,那兒時就景仰的圣地。我揣度,鄭和此舉是想向世人表明,他不畏艱辛遠涉重洋,是為了大明皇朝和中華民族,決不是為了實現私愿。因為最終,也就是在這一次,印度古里永遠地留住了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航海家。

一切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迎接這位偉大航海家疲憊風帆的,是一堆熊熊大火———為防止再有人出海,兵部官員甚至焚燒了鄭和浩浩蕩蕩滿掛榮耀的船帆、苦心經營多年的造船廠和耗盡心智的造船圖紙、航海日志、航海資料。一代先行者開辟的航路就這樣葬送在火海。明人一炬,遺恨千古!隨后,明朝陷入了徹底的禁海政策———外貿商人被處死,外語教學被嚴令禁止。及至清朝政府,甚至規定———片帆寸板不許出海,界外不許閉行,出界以違旨立殺!———一個民族的航船就此擱淺了幾百年!

幾百年來,我們想祭奠我們的航海先輩,竟很難找到一片帆布或者船板。我們只能在外國博物館里借閱一眼流落他鄉的海圖復印件,只能從外國考古發現的只言片語中解讀一二,只能從外國人打撈的中國帆船遺骸中吊祭我們先人的風骨和英靈。中國孩子知道哥倫布、麥哲倫和凡爾納《80天環游地球》的多,詳知鄭和的少,這是何等的遺憾!與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三寶公廟一到春節就香煙繚繞、摩肩接踵的場面相比,中國的鄭和紀念館顯得落寞孤獨,這是多么的不可思議!我國史書中關于鄭和缺乏應有的篇章,寥寥幾筆,差謬多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盤點上一個1000年里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探險家,30多位探險家名列其中,惟一的亞洲人鄭和赫然在列。外國人尚且如此,我們不應輕薄了自己!

幾百年來,鄭和似乎并沒有受到民族功臣應享的禮遇。鄭和下西洋,是實現個人精神追求和道德價值的一大步,更是中華民族邁向文明的一大步,他為此付出了自己的后半生,甚至貢獻了自己的生命。令人遺憾的是槳聲帆影之后,中國經過了幾百年不應有的平靜和緘默。不錯,鄭和是一名太監,但是他并沒有像李蓮英、安德海等一樣在深宮高墻內結黨弄權滿手血污,而是肩負民族大義、高揚和平風帆踏波遠行,他是真正的男人!我們不應忌言鄭和的太監身份,那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痼疾,鄭和本人也是一位受害者!他把一個被人鄙視的封建肌體的惡瘤———宦官,做到了如此輝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我們應該公允地評判這位中華民族的英雄。

幾百年來,鄭和的歷史貢獻和深刻意義似乎沒有被世界全部認識。海面上從來就沒有風平浪靜,制海權一直是爭奪的焦點,炮火連天,海浪如沸,各國都在為資源、為疆域而戰。回望600年前的征帆遠影,假如沒有鄭和船隊游弋海上,調停紛爭、震懾強梁、安撫弱小,中國周邊不可能有和平安定的環境,沿途諸國不可能刀槍入庫、鑄劍為犁、發展生產,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部落之間,不知道還要廝殺多久,世界文明的腳步還要滯行多久;假如沒有鄭和的探險之旅,人類的腳步還哆哆嗦嗦地離不開海岸線,跨洋貿易、洲際交流還要經過漫長的摸索,中國也不可能有造船工業、紡織工業、陶瓷業、醫藥業等的繁榮和發展。和平利用海洋,推進文明進步,是鄭和下西洋的初衷,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幾百年來,中國的歷史反復證明了一個道理———落后就會挨打,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就很難保證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100年前,梁啟超先生長嘆:“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達·伽馬以后,有無量數之達·伽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鄭和的征帆落下,開放的帷幕也訇然以降。明朝中葉到鴉片戰爭,中華民族上演了閉關鎖國300多年的鬧劇,也上演了割地賠款、屈膝求和、喪權辱國的悲劇。假如當年威震海陸的鄭和船隊余威仍在,就不會有后來面對列強戰艦的驚恐萬狀與束手無策,就不會容忍外國渡海者海騷腥風地殺進龍顏威嚴的皇宮,就不會有大清帝國的園林在強盜的大火中痛苦的呻吟與永遠的恥痛,就不會在朱棣為獎掖鄭和而賜建的南京靜海寺內簽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就不會有甲午海戰悲憤的仰天長嚎!舟停槳歇無奈何,萬馬齊喑究可哀,先行者成為挨打者,探險家的家園淪為冒險者的樂園,這酸楚的歷史,腥風依然,血痕猶在!歷史不會因忘卻而駐足,也不會因假設而改寫,更不會因覺醒而重演。洞開的國門不會再關起,哪怕是門外電閃雷鳴、虎豹四伏。

揚“天國之威”而已,同樣的大航海,歐洲步入高速發展,中國卻逐漸落后

鄭和是維護和平的勇士,是倒在征途的英雄。他的生命之帆塑成一座豐碑,聳起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度。鄭和下西洋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一個民族的行為、一個國家的行為,是中華民族的一次跨越。我們應該以民族的名義、以國家的名義給予他英雄的榮耀。

我想我們應該至少有一部影視巨制來再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及鄭和的偉大形象,讓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熠熠生輝的形象走進孩子們的教科書,成為永遠的豐碑。在600年之后、21世紀的曙光中,在國際交往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平與發展日益成為國際社會主題的今天,讓我們面對滔滔不息的歷史長河,面向波濤洶涌的蔚藍色的大海,酹祭鄭和之帆。的影響。

中華民族的信仰是什么

中華民族的信仰包含著民族信仰、宗教信仰、文化信仰等。

1、文化首先是作為信仰而存在的。人從動物進化而來。從哪一時刻起,猿成為了人?答曰:“從有信仰那一時刻開始。”從那一個決定性的時刻開始,某一猿族成為了人類,而其他的猿族至今仍然是猿。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至今仍然是猿。

2、人類最原始的信仰學術界稱之為:萬物有靈論、自然神論、泛神論。原始人相信神靈無處不在,萬物皆有神靈蘊藏其間。天神、地神、山神、水神、雷公電母、以及各種各樣的動物神、植物神,后來又出現了圖騰神和祖先神崇拜。

3、支撐中華民族的實際上是傳統文化,文化就是我們的信仰。文化信仰支撐著整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每一個炎黃子孫,若是喪失了自己的文化信仰,便同時喪失了精神靈魂。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永遠找不到精神的家園和靈魂的歸宿。

4、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中華民族的信仰是無神論的文化信仰,是儒家道家禪宗文化信仰。它們是我們的文化之根,也是民族和個人的精神寄托和靈魂歸宿。

5、儒道釋三教合流,都有內外兼修的兩面。儒家內則“誠意正心修身”,外則“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道家內則得道成圣,外則無為而治;圣人無為而無不為。內則“靜而圣”,外則“動而王”;至人“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6、三教合流的中華文化就是我們民族數千年一以貫之的信仰。深蘊其間的家國天下情懷,凝聚和養育了我們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

擴展資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