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國際糧食貿易現狀(世界糧食問題的成因和現狀?)

时间:2024-06-02 11:44:36 编辑: 来源:

經濟快速發展,產生食品結構多樣化的要求,使部分糧食向飼料等非直接食用領域轉化;二是由于近幾年能源的緊張,大量的糧食轉化為燃料。

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新冠疫情對中國農產品供給安全尤其是糧食安全的沖擊成為當前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特別是世界糧農組織發出警告,新冠病毒大范圍傳播有可能會對糧食供應﹑全球貿易和糧食安全造成極大風險,更使這一問題的嚴峻性進一步凸顯。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消費大國,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實現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事關重大,不容輕視。基于全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多年穩定在 1.3 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 470 公斤,遠超國際人均 400 公斤的安全標準線,庫存消費比同樣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 17% ~ 18% 的安全水平。因而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只要不觸動大規模恐慌性社會搶購的底線,就不會導致糧食大范圍供求失衡,進而誘發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雖然過度放大疫情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沖擊矛盾并無必要,但對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必須謹慎樂觀,一方面新冠疫情對中國糧食產業發展的沖擊必然有一個滯后的發酵期,后續性影響將逐步顯現。另一方面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諸多長期性挑戰依然存在,近期疫情影響和長期深層矛盾相互疊加,將可能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構成不能低估的較大壓力。對中國糧食安全的任何盲目樂觀都是極其危險的,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時刻保持應有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不僅應及時應對重大疫情沖擊帶來的復雜后續影響,更要高度重視有效化解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中長期矛盾。

從發展的視角綜合分析,除了當前關注度極高的糧食種業之外,中國糧食安全還面臨五個同樣需要高度重視的挑戰性矛盾:

一是糧食播種面積保障困難。

在現有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下,中國糧食供給能力的穩定必須以基本的糧食播種面積作為支撐。但就現實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中國保持現有糧食播種面積面臨不容回避的現實困難。其一是耕地“非農化”難以逆轉。在中國可開墾耕地后備資源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帶來耕地面積大規模減少的趨勢仍在發展,即便在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過程中,形式上的占補平衡也是以耕地實際質量下降為代價實現的。大量良田沃土的持續減少對糧食生產形成顯著的“擠出效應”,通過增加耕地面積從而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的空間極其狹小。其二是耕地“非糧化”不斷發展。推進土地集中和產業結構調整是中國農業轉型發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比較效益明顯偏低,土地流轉不斷提速的過程就是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土地流轉規模越大,耕地“非糧化”發展相應越快。其三是耕地粗放經營仍然嚴重。雖然中國部分區域糧食規模經營實現了較快發展,但絕大多數地區糧食生產中小農戶分散生產的基本格局仍然沒有改變,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之后,農業生產中老齡化矛盾愈益突出,總體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依然不高。不僅粗放經營十分普遍,而且耕地常年性拋荒和季節性拋荒現象也大量存在,從而對通過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來有效增加供給能力形成嚴重制約。

二是糧食供應鏈面臨全面沖擊。

糧食安全不僅需要生產環節的安全,更需要形成前端農資和后端加工的完整供應鏈才能保證有序穩定的糧食供給。具體分析新冠疫情對中國糧食產業的影響,可以判定對生產過程的影響是短期性的,而對糧食供應鏈前后端的影響則更具有長期性。從農資供應來看,在整體經濟運行困難加劇背景下,生產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漲態勢難以扼制,一大批中小農資生產企業陷入嚴重的生存困境之中,部分企業甚至難逃倒閉厄運。毫無疑問,疫情對中國糧食供應鏈前端的沖擊影響更大和更持久,這必然給后續的農資供給造成較大影響進而傳導于糧食生產過程。從糧食加工來看,糧食價值鏈的復雜性以及貿易和運輸的重要性,使疫情影響下的國際糧食市場脆弱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當前國際糧食供給已經進入一個相對脆弱的特殊階段,全球糧食供應鏈遭受疫情嚴重沖擊不僅會對中國糧食加工業形成加工原料不足的嚴峻制約,而且國際糧食價格的上漲趨勢必然快速向國內市場傳導,致使總體上本就處于微利狀態的糧食加工業生存更為困難,結果可能使已有加工能力被動趨于萎縮,對中國糧食產業鏈的整體性穩定發展產生更為不利的影響。

三是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發展能力不足。

相對于附加值更高的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而言,糧食產業是傳統弱勢產業,尤其是小農戶分散化的糧食生產方式效率低下,難以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優勢,因而發展多種形式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就成為必然的發展選擇。正因如此,近年來各級政府為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付出了巨大努力,糧食規模經營主體正在逐步成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主體。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土地成本、農資成本、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糧食生產成本的“地板效應”不斷抬升,糧食生產的盈利空間十分有限。大量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糧食規模生產主體主要都是依靠政府補貼來實現盈利甚至生存的,因為激勵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市場化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當前眾多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總體上還處于艱難的發展過程之中,仍然面臨發展能力不足、帶動性不強的突出問題,由此構成中國糧食供需平衡依然脆弱的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是在遭受疫情沖擊和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糧食規模經營主體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如何對其精準支持,強化能力,提振信心,是中國確保持續性糧食安全必須破解的瓶頸性難題。

目前世界糧食貿易格局 [傳統糧食貿易格局正在改變]

2010年即將結束,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糧食市場傳統的進出口格局正在發生重大改變。作為中國傳統優勢品種玉米、小麥、水稻等谷物主糧進口量大幅增加,中國逐漸成為主要糧食品種的凈進口國,預計新年度國內糧食從部分出口轉向全面進口的貿易趨勢可能會更加明顯。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中國糧食生產和發展長期立足于國內,糧食供應優先保障國內供給。除了大豆及油脂需要長期依賴進口之外,中國大米、小麥、玉米等主糧生產持續多年穩定發展,在國際市場糧食供給緊張的情況下,對外貿易仍保持多年凈出口的格局,然而在2010年這一傳統格局悄然改變。

2010年6月份,隨著美國進口的玉米貨船緩緩駛進中國東部沿海的龍口港,標志著停滯多年的玉米進口再次開啟,這是中國近四年來首次進口美國玉米,也是近15年來中國第一次這么大規模地進口玉米。此后,關于中國采購美國玉米的消息不斷出現。中國海關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份中國谷物進口量達到551萬噸,去年同期谷物進口量只有267萬噸,同比增長106.3%。其中一至十月問,中國共從美國進口了143.6萬噸玉米,為歷年最高。市場預測,未來幾年內,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

造成國內主糧進口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個人認為其主要影響有二。其一,國內市場供需格局偏緊增加了外部采購需求。由于上一年度中國玉米因干旱減產,導致市場供應略微減少。而國內市場需求卻相對旺盛,特別是國內糧食深加工行業規模在不斷壯大,外資南北布局,糧食加工能力大增。而大量的糧食品種用于飼料加工和工業生產,這對國內糧食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美元貶值及國內通脹造成國內糧食價格上漲,導致內外價差擴大,受到成本因素影響,國內企業增加對外部的采購。

目前來看,國內主要糧食品種進口逐年增長的趨勢有逐漸擴大趨勢。由于中國大豆、菜籽等油料產量低迷,導致每年需要進口大豆5000萬噸以上保證國內供給。而自2000年以來中國國內植物油的消費年均增長近8%,市場預測2010/1 1年度中國食物油消費將達到2500萬噸,國內油脂企業壓榨產能將增加到1億噸,2010年國內大豆進口量有望突破5500萬噸,創下歷史新高。

盡管去年我國糧食總產獲得了大豐收,中國農業部預計,2010年中國稻米和玉米產量分別增加400萬噸和850萬噸,主要糧食產量歷史上第一次連續七年實現穩定增產。但是相比較國內每年10%的經濟增長速度,糧食產量增長的幅度明顯偏低。而隨著原油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糧食工業使用范圍的擴大,生物能源需求以及加工需求將進一步推升市場需求,供需形勢的不均衡發展可能令糧食供應進一步趨緊,糧食對外依存程度預計將提升。

總的來看,2010年是國內糧食貿易的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年,傳統的貿易格局面臨顛覆性的改變,同時也給國內應對糧食供給和食品安全方面帶來新的難題。由于國內植物油自給率高度不足,國際依存度高達85%,目前國內對植物油的定價權已基本喪失,外資及跨國企業全面控制產業鏈的上下游,國內植物油供給已失去主動。面對谷物等我國傳統優勢糧食品種的進口量大增的局面,切實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覺,避免重蹈大豆及油脂市場覆轍。

搜索关键词: